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已经走向成熟的时期,制瓷原料已由传统的瓷石“一元配方”改变采用瓷土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并在青花烧制上有了新的突破,在胎体上用钴料描绘纹样,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1200℃左右一次烧成。元青花瓷的存世珍贵,以它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精美的纹饰风格,更是受到了世人的收藏兴趣。 器形与胎质:短颈圆口,上腹外鼓至底微内敛,器身颈部附贴塑狮首、象首各一对。此瓶采用分段制作,胎内壁颈部有...
雍正皇帝(即爱新觉罗?胤禛)时期是金属胎珐琅器发展的重要阶段,从清宫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来看,雍正朝烧制的金属胎珐琅器中,只有掐丝珐琅和画珐琅两种,这与目前所发现的清宫遗存实物是相吻合的。 一、掐丝珐琅 掐丝珐琅是在金、铜胎上以金丝或铜丝掐出图案,填上各种颜色的珐琅之后经焙烧、研磨、镀金等多道工序而成,它有着五彩斑斓、华丽夺目的魅力。 目前落雍正款的掐丝珐琅器,仅台...
青花,瓷器釉下彩的一种,又名“釉下蓝”、“釉里青”、“白釉蓝花”。先在瓷坯上用钻料描绘纹饰,再上无色透明釉,置于1200℃以上高温还原焰烧而成。呈色稳定,纹饰清澈、明丽、幽雅、永不褪脱。古代所用青花料有珠明料、浙料、石子青和国外“苏泥勃青”、“回青”等。相传创始于唐,宋时加以继承,成熟于元,兴盛于明。在我国瓷器史上沿袭时间最长,产量最大,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长江中游的景德镇,在隋朝大业年...
■四系青瓷罐 白胎、胎有拍打方格纹,褐青釉,釉不及底,直口,丰肩,口沿及肩部有数道旋纹,鼓腹,肩有四耳、平底。 洪州窑的发现 洪州窑分布在江西省中部的丰城,在境内赣江西岸的曲江、同田一带,到处垒垒废窑,瓷片和窑工具遍野,那里就是昔日的洪州窑所在地。目前馆藏“洪州窑”品种最多,且保存最为完整的南昌县博物馆馆长罗劲松向记者介绍说,丰城境内丘陵起伏,森林茂密,河流众多,瓷土、煤炭...
唐三彩在中国陶瓷中是一朵艺术奇葩,它以斑斓艳丽的釉色和奇异多变的造型受到人们深深喜爱。但在民国时由于人们对唐三彩并不看重,如郭葆昌认为:“唐代陶器,有笔拓三色釉,乃古代涂朱法之演进也,后人误称唐三彩。”这样的观点显然是对唐三彩的误解。郭氏所谓的“涂朱”即彩绘陶器,在唐代彩绘陶器与唐三彩都大量出现,各有特点,都十分精美。由于民国时国人对唐三彩不太感兴趣,以至有不少唐三彩精品流失海外。新中国成立后考古...
剪云披雪蘸丹砂 青不善修辞,却很真诚实切,从下面的访谈问题中就可以轻易看出。原本我以为一个聋哑的艺术家,会像贝多芬那样倔强,性格冷涩且不解人意。通过短短时间的接触与交流,竟发现青意外的体贴温柔、善解人意,像她的画一样,牡丹花安静又热情的盛开于白色瓷瓶上,闲雅、大气、繁华,相应的,青的性格在安静、宽容中又带着生命的喜悦和活泼,朝气蓬勃,恰恰照应了王右丞的那两句诗——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造型 明代紫砂壶造型多以筋纹器、方器、圆器为主, 体形较大,壶嘴较长,呈三弯式较多,壶把较宽松, 整体造型粗犷厚重;清代紫砂壶壶体较小,壶嘴短而略弯,壶把为耳式;民国紫砂壶仿古较多,对前人器型略加变化。“文革”壶沿袭传统模式,不落款,题有革命口号,有印花纹饰。当代紫砂壶款式多样化, 子口较宽。 工艺 明代手工捏制做壶,壶内壁有手指纹痕迹;而木模制壶壶身与壶颈连接...
据考古佐证,在江淮东部龙虬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的玉璜、玉块、玉管等把扬州琢玉工艺追溯到了5300年前。随着扬州历史上三度繁荣,百业兴盛,扬州琢玉工艺出现了汉、唐、清三次高峰。唐杜牧所作《扬州三首》诗中“金络擎雕去,鸾环拾翠来”、“纤腰间长袖,玉佩杂繁缨”等描绘,就可见一斑。唐天宝十二年,大明寺高僧鉴真从扬州东渡日本,不仅带有玉环、水晶手幡、玳瑁叠子等玉器,还带琢玉师、髹漆师、绣师、画师等随行。扬州琢...
暑假来了,在杭州工艺美术馆会看到一批个子小小的、稚气未脱却热情至极、耐心周到的小朋友在做志愿服务,不要惊讶,他们是“精灵小馆员”哦。 小精灵志愿服务队是由杭州工艺美术(中国刀剪剑、扇业、伞业博物馆)发起成立的青少年公益服务组织。入选队员参与博物馆讲解、服务、活动等各项工作,并获得专业的博物馆课程培训和丰富的交流、活动机会。旨在为青少年提供集文化学习和社会实践于一体的成长平台。 ...
古谚有云:“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2008年,常州梳篦工艺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探寻这一古老的民族手工艺文化,近日,淮阴工学院生化学院“弘扬传统文化,探寻民间手工艺的变迁”暑期社会实践之常州小分队来到常州梳篦博物馆,近距离接触了梳篦这一民间手工艺术,并与民间艺术家面对面交流。 学生现场记录。淮阴工学院生化学院供图 “常州梳篦之所以成为‘乡土奇葩’,是与梳篦工...
东周春秋时代,地方性的经济和政治中心不断发展。战国艺术的新风格已在逐渐酝酿中。代表着周朝文化的青铜器,西周多是王室及王臣之器,到了东周则王室王臣之器罕见,而诸侯列国之器极其盛行,反映泄谡紊献呱隙懒⒎⒄沟那魇啤?BR>西周及春秋时代青铜器的新变化,首先是器形类别减少,爵、觚、斝、卣、盉等酒器,鬲、方鼎等烹煮器,都已消失不见,这一时代最常见的鼎和壶都出现了新的样式。鼎之形制较大者(如厉王时的...
元代(公元1271~1368年)是中国青花瓷器烧造工艺发展历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在前代“釉下彩”等工艺的基础上逐步确立、完善了青花瓷器的烧造技术,并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风格。到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青花瓷器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瓷器中的主要产品。 元代青花瓷器在造型方面具有胎骨厚重,形制巨大的特点。常见的器形有大瓶、大罐、大碗、大盘等,这种造型继承了唐宋(公元7~14世纪)以...
藏毯 藏毯 藏毯 在藏族的编织工艺品中,最令人瞩目的要算是藏毯了。 藏毯以织法独特,毯面柔软,经久耐用,以及明快艳丽的传统图案闻名于世。藏毯主要是仿古藏毯,藏语称"卡垫",大都是家庭或寺院铺垫用的日用品。早在元代,西藏的地毯业就十分发达,当时最著名的卡垫之乡江孜城,出现了"家家有织机,处处闻织声"的景象。到了明清两代,藏毯的生产已颇具规模,仅江孜城就有近千人专门从事卡垫...
金银错工艺最早始见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主要用在青铜器的各种器皿,车马器具及兵器等实用器物上的装饰图案。其表现手法为在器物表面上绘出精美图案,依图案之形錾出槽沟。将纯金或纯银拉成细丝或压成薄片嵌入图案中,而后打磨平整,抛光磨亮。使所表现的图案形成强烈的色泽差别和耀眼的金属光泽,显得更为突出、雍容华贵、绚丽多彩。 玉器中的金银错工艺及金银错嵌宝石工艺,多见于清代乾隆年间。清代以前有金玉结合...
古代流传下来的每一件玉雕作品,无论是摆件,还是挂件,都有特定的思想含义和吉祥寓意。传统玉雕作品这种常以吉祥文化为中心的特色,可以帮助人们从心理层面、精神层面提升自己的信心,产生积极进取和创造幸福生活的动力,因而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中国人之所以自古以来重玉爱玉,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信玉有灵气。在从新石器时代到商代漫长的时间里,玉都被人们“神化”了,虔诚的中国人常借助经...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