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中国公布2012年考古新发现 石峁遗址等6项入选-中新网 .biaoqian{width:380px;float:left; padding:0px 10px; font-size:13px; text-align:left; color:#333;} .biaoqian a{cursor:pointer} .biaoqian a:hover{ color:#F60; font-si...
去年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宝鸡市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对秦雍城遗址城址区整个幅面进行了“微观”性考古调查与勘探工作,取得了重要发现。这是记者今天从陕西省文物局了解到的。 秦雍城遗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南,总分布范围达51平方公里,由城址、秦公陵园、国人墓地和郊外宫区组成。雍城是春秋时代的秦国国都。公元前677年,秦德公即位以后定都于此,至秦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迁...
据日日本放送协会(NHK)今天发布的新闻显示,一件据称为王羲之的双钩摹本在日本被发现,并将于1月22日至3月3日举办《书圣王羲之》特别展上亮相。NHK将其称为“世纪新发现” 在中国书法史上,就影响力而言,绝对无人能与王羲之比肩。这位被后世尊为“书圣”的东晋大书法家,几千年来一直都是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心慕手追的对象。正是“最爱”...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考古人员在呼和浩特市和林县盛乐古城1.2万平方米的面积内,发掘清理出40座战国至唐代古墓。 “其中,战国时期墓葬37座、汉代墓葬2座、唐代墓葬1座,出土各类器物100余件。”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强说。 此次发掘清理的37座战国时期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部分墓葬带有壁龛或头龛,部分墓葬有葬具,以单棺为主,骨架大多保存较...
25日,会理县文管所所长唐翔向记者描述当地最新的考古发掘新发现,呈现出了会理县河口乡4000年前景象:当时那儿房屋密集,人口众多,一个农耕民族在那儿居住。该遗址分布面积约5300平方米,发掘地层深约90厘米,发现早期房址10座、灶1座、灰坑3个。 唐翔介绍,这是会理县发掘最早的古遗址,以前我们只发现和发掘过3000多年前古遗址,而这次发现遗址距今约4000年前。发现了有10座房子的柱洞,房屋比较...
中新网西安12月24日电(记者冽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4日披露,该院于2011年11月至2012月12月,在陕西周原遗址姚家墓地及其周邻区域开展大规模考古钻探、调查与发掘,共钻探发现西周时期墓葬和车马坑130座,其中包括2座带一条墓道的诸侯级大墓。同时,部分墓葬中出土的原始瓷簋、觚,在中国属首次发现。 周原遗址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和灭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其中心在今陕西扶风、岐山一带,东西长70公里...
秦皇堤 本网讯 最新考古发现或将推翻莘县秦皇堤为秦时所修的说法。近日,省文物专家经考古发掘后初步认定,秦皇堤的形成最早可推到五代十国。 秦皇堤是一条横贯我市西南部莘县、阳谷及河南范县等多县域的神秘“土岭”。虽然历经千百年风雨侵蚀,大部分段落都已坍圮,或因耕种、烧窑取土等人为原因而受到破坏,但沿途各地民间有关它的传说经久不息,如秦始皇指日不落、走马修堤等等。 此前,民间传说及一些地方史志...
12月12日,建昌县东大杖子古墓挖掘和研究工作又有重大突破。考古工作者经过3个月的艰苦工作,对编号M36#的古墓进行开棺,发现随葬陶器21件、殉葬的兽头40多个,呈坐姿而完整的人骨1个、人头2个,饰品龙型玉璜和牛头陶器1件,实属罕见。经鉴定,古墓年代为战国中晚期。 M36#古墓正式开棺后,在厚度1米、宽度20米的封土下,是2000多年前的地面,封土纯质没有任何多余的碎石,封土范围比墓框范围要宽出...
资料图片 11月24日,记者随中国考古学会第十五次年会代表来到内丘。继6月发现8座窑炉遗址群后(本报6月10日3版报道),又新发现3座窑炉遗址,并且出土了罕见的隋三彩、唐代鸳鸯筒足分格盘等物品。 窑炉组合形式完整 记者在现场看到,遗址上方搭建了棚子,发掘面积相比6月来说增加了一倍多,并且多种遗迹露出真容。据了解,截至目前,发掘面积达1200...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