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7月30日,馆藏精品“每月一星”系列展览之七十一——南宋《蚕织图》特展开幕式在黑龙江省博物馆举行。 黑龙江省博物馆藏十大镇馆之宝——南宋《蚕织图》描绘了我国古代种桑、养蚕、织布等与蚕织相关的劳作过程。全长1100厘米,画心横27.5厘米、纵518厘米,跋纵460厘米。画首钤有“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御书房鉴藏宝”、画尾钤有“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
记者从黑龙江省博物馆获悉,自该博物馆2015年暑期第二课堂于7月15日开课以来,已吸纳580名小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堂每周对不同年龄段的小朋友提供科普知识课,课程通过现场授课、展厅参观、影音视频、活动游戏、手工制作等丰富多彩的内容,让小朋友们了解自然科普知识。 据悉,第二课堂授课内容涵盖了艺术、民俗、自然、历史等领域,授课时间从7月15日开始,8月23日结束。据工作人员介绍,黑龙江省博物馆在展...
为提升黑龙江省各地市县知名度,发掘展示其历史文化、人文特色,丰富群众文化生活,7月7日,黑龙江省博物馆举行“每月一县”系列展览之十一──“滚滚黑水,腾飞萝北”特展。 萝北县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南麓与三江平原交汇处、黑龙江中下游,东北以黑龙江为界与俄罗斯犹太自治州隔江相望,边境线长146.5公里,西北与嘉荫县相连,西以梧桐河为界与鹤岗市、汤原县毗邻,东与绥滨县接壤。县境南北长131公里...
黑龙江省博物馆《齐国王墓丝织品服饰》展品。 6月24日,黑龙江省博物馆举行馆藏精品“每月一星”系列展览第七十期《齐国王墓丝织品服饰》特展,展出金代精美服饰。 齐国王墓丝织品服饰为黑龙江省博物馆馆藏十大镇馆之宝。金代齐国王墓遗址位于哈尔滨市阿城区巨源乡城子村松花江南岸。1988年5月,黑龙江省的考古工作者发掘了有“北方马王堆”之称的金代齐国王墓。齐国王墓,为男女合葬竖穴土坑石椁木棺墓。...
《哈尼族服饰》展。 为加强民族文化间的理解和交流,6月25日黑龙江省博物馆举办红河州博物馆藏《哈尼族服饰》特展。所展出的哈尼族精美服饰,充分展现云南少数民族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哈尼族服饰》展介绍。 哈尼族人多居住在云南省的西部,是一个开垦梯田种植稻谷的山地农耕民族,独特的生存环境形成了哈尼族多姿多彩的服装服饰文化。哈尼族服饰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仅是简单的御寒防风蔽...
馆藏的铜坐龙。 5月18日,第38届世界博物馆日到来之际,黑龙江省博物馆公布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情况,截至5月12日馆藏清点的藏品达到479000件(套),占黑龙江省总数的60%以上。 黑龙江省博物馆始建于1923年,至今已有92年的历史,是黑龙江省内最早的文博事业机构,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建立的博物馆之一。它经历了早期俄国学者创立、日伪时期接管到中国政府接收等几个重要的历史发...
日前,黑龙江省博物馆与台北故宫博物院交流活动在台北故宫举办,黑龙江省委书记王宪魁出席活动并代表省博物馆向台北故宫博物院赠送了文物“铜坐龙”复制品和《游寿书法作品集》,随后与故宫博物院院长冯明珠进行座谈交流。 冯明珠说,文化具有很强的亲和力,两岸文化同根同源,我们要通过文化的交流、文化的认知,增进彼此信任。黑龙江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希望进一步加强与台湾的文化交流合作。王宪魁赞赏冯明珠的历史造诣...
4月7日,由波兰共和国驻华大使馆、黑龙江省文化厅主办的《纸上缤纷——波兰招贴与版画展》开幕式在黑龙江省博物馆举行。 招贴和版画艺术在波兰艺术界的重要地位从20世纪下半期日益显著,如油画和雕塑一样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波兰招贴以丰富的内涵,多样的表达方式,幽默但不乏智慧等为特点,隐喻和符号的频繁使用,创造出诗意的氛围。艺术家们常常使用油画和引用现代艺术的效果诠释一个特有的主题。 ...
31日,由黑龙江省博物馆举办的《保家卫国一门忠烈——戍边将领寿山家族卫国事迹展》开展。展览围绕袁寿山及其家族卫国的英勇事迹进行多角度阐释,充分运用了影像、文物和历史话剧的表现形式,全面还原展示了清朝将军寿山抗敌的历史。 参观寿山将军事迹展。 本次展览通过黑龙江地方出土的历史文物,以及寿山将军及其家族的卫国事迹为主线,共分为“壮志未酬——袁崇焕”、“威严勤勉——富明阿”和“以身殉国—...
大清羊钮牙黄寿山石章在省博物馆展出 27日,省博物馆展出清代“羊钮牙黄寿山石章”特展,迎接农历羊年的到来。 这枚“羊钮牙黄寿山石章”是出自我国清代,质地为黄色寿山石,因此得名。黄色寿山石是我国独有的名贵彩石,具有质地细润,通灵清亮,颜色艳丽,隐隐可见“萝卜纹”等显著特征。此印章构图巧妙,设计上采用羊为印纽主饰,章钮上刻有子母羊,母羊以其前腿微立,后蹄全蹲的姿势,满怀深情地亲吻着嗷嗷...
为展示2015年羊年的羊文化,23日,黑龙江省博物馆举行“每月一星”系列展——金代石羊特展。 省博物馆馆藏的金代石羊为二级文物,具有极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它由整块石料雕刻而成,长86厘米,宽36厘米,高70厘米,整体呈黄白色,背部局面泛黑。羊呈跪坐式,目光直视远方。角、耳、尾、腿等特征明显。从雕刻手法来看,先用圆雕雕出整体形状,细节部分以阴雕、浅浮雕为主,充分突出羊的生物学特征。 ...
“黑龙江省博物馆真是别有自己的味道和展范,特别是俄侨博物馆、于志学艺术馆,展示了这片黑土地独具特色的风土魅力”,近日,外地来哈旅游的游客程书航,在参观了黑龙江省博物馆后发出大为赞叹的声音。 感受俄罗斯与哈尔滨的百年相伴 走进黑龙江省博物馆俄侨博物馆,俄罗斯独特的建筑与音乐魅力散发其间,这样的观展无疑是一种莫大的享受。感知了俄罗斯与哈尔滨相伴成长的百年历史,你将深刻理解,哈尔...
李苦禅作品《松鹰图》。东北网记者王忠岩摄 李苦禅《松鹰图》局部。东北网记者王忠岩摄 19日,黑龙江省博物馆举行馆藏精品“墨随心缘妙造自然——李苦禅《松鹰图》”特展。 本次展出的馆藏精品《松鹰图》长33厘米,宽15厘米。画中雄鹰屹立在岩石上回首眺望远方,左上角题写:“高瞻远瞩”。本次展览是省博自马年推出徐悲鸿《飞马图》特展、黄胄醉心“望”驴艺术特展、吴作人《驼队》特展后的...
清代,产自广东的瓷器、广绣、银器、广雕、扇子等艺术品大量出口至欧美,不仅让西方世界了解了中国,更在西方社会掀起了强劲的“中国风”。5月29日,黑龙江省博物馆隆重推出了来自广东省博物馆的《异趣·同辉——馆藏清代外销艺术精品展》,该展览与“龙博”《白山·黑水·海东青》精品展,同时获得了第十一届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奖。 广东地处南海之滨,峡湾良港众多,自汉代就成为中外海上交通贸易的重要枢纽。明清时期...
3月26日,黑龙江省博物馆“每月一星”系列展览之《地虽海曲常习华风——渤海国骑马铜人》特展开展。 本次展出的渤海国骑马铜人是1977年10月在黑龙江省东宁县团结遗址出土的,为唐代渤海国时期的文物。骑马铜人长6厘米、高5厘米,马的两前腿和尾尖处稍残,马的耳朵耸立着,似在聆听主人的口令。根据人物的形态、服饰以及马的动作和马尾的形状,可以推测出展现的是打马球的场景。整件作品造型精巧别致、做工精雕...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