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金·钧窑天青釉花口瓶 鉴赏:金·钧窑天青釉花口瓶收藏品,花口,长颈,球腹,喇叭高圈足。沿口捺花,肩胫各凸弦纹一道。圈足底露胎一周,余皆满施釉。沿口花边釉薄色黄,口内略呈蓝紫窑变。釉呈天青色,釉下气孔小而深,满布牛毛细纹。釉面亮泽,些许淌釉,铜红釉要烧成如此均匀的天青色,非常不易,及其难得。 宋代官钧的胎是一种浅灰胎,很致密。从胎体观察,钧瓷的原料选择很严,因为从露胎的表面到胎心没有杂质...
在钧州境内(今河南禹县),故名。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创烧于唐代,经历宋金至元代。境内有窑地近一百处, 以小白峪历史最早, 唐代已烧黑釉带斑点器物,时称“花瓷”,对宋代紫红斑点装饰有直接影响。宋代首创釉中加入适当铜金属,烧成玫瑰紫、海棠红等紫红色釉,美如晚霞。北宋后期,专为宫廷烧制供养植奇花异草用的各式花盆与盆托;钧台窑是宋代众多钧窑中最具代表性之一,窑址发掘出土数以千计供宫廷陈设用的这类瓷器,器物...
钧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与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齐名。因所在地禹县古称“钧州”而得名。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的实地调查探明,禹县境内的八卦洞、钧台、神垕镇等地分布着100余处窑址。烧瓷时间从唐至元,约有600年的历史。唐代窑址发现于小北峪,出土遗物有黑釉彩斑的壶、罐、拍鼓等。1974——1975年,在八卦洞及钧台窑进行了局部发掘,清理出窑炉、作坊、灰坑等遗迹,出土大量窑具及瓷器标本。器形有花盆、...
金代油滴釉茶碗 金代瓷器分前后两个时期。金代前期的陶瓷生产主要在东北地区,窑址主要在辽宁抚顺的大官屯和辽宁阳的江官屯,绝大多数为日用粗瓷。无论黑釉、白釉、酱釉、茶叶末釉还是白釉黑花瓷,釉面都很混浊。瓷器胎体粗厚,烧结程度不高,由于成型工艺粗糙,造型极不规整。主要器型有:碗、碟、盘、罐、壶等,其中壶和罐一般有双系、三系或四系。金代后期的陶瓷,是指经过连年战争,金人占领北方广大土地以后,恢复北宋...
宣统款仿钧窑变釉杏圆瓶,清宣统,高30cm,口横10.5cm,口纵9cm,足横12cm,足纵9cm。 瓶直口,溜肩,鼓腹,长方圈足。颈两侧对称置贯耳,口下至肩转折处四边呈委角状。通体施窑变釉。足内无釉露白胎。外底署阴刻楷体“大清宣统年制”六字双行款。
钧窑天蓝釉鼓钉三足花盆托,元—明初,高11.5cm,口径25.2cm,足距16.5cm。 器口内敛,浅腹,坦底,以三云头形足相承。近口沿处凸起一周弦纹,外口下及近底处各有鼓钉纹一周,上为23枚,下为19枚。外底有一周支钉痕,其内有“一”字标记及清代造办处玉作匠人所刻“养心殿”、“长春书屋用”款识。通体施天蓝色釉。 钧窑之所以成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并成为北宋宫廷用瓷,一方面是因为钧瓷独特的釉色,...
钧窑玫瑰紫釉仰钟式花盆,元—明初,高17cm,口径23cm,足径12cm。 花盆撇口,深腹,圈足。里施天蓝色釉,外施玫瑰紫色釉,口沿、足边釉薄处呈酱色。外底涂刷酱色釉,有五个渗水圆孔。圈足及底部均刻标明器物大小的数目字“六”,但足内刻字线条较粗而深,应为原刻;底部刻字线条较细、较浅,可能为清宫后刻。 花盆的外形如同一座倒置的钟,深沉而古朴。此件花盆为河南禹县官钧窑产品。钧窑烧造的花盆式样较多,...
仿钧窑变釉石榴尊,清道光,高19cm,口径10.5cm,足径9cm。 尊形如石榴,故名石榴尊。花口,折沿,直颈,圆腹,圈足微外撇,器身均匀分布六条凹线。外底刻划篆体“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款。器内施月白色釉,器外施以红色窑变釉,六条凹线处釉呈天蓝色,圈足内施浅月白色釉,釉色不匀。 清道光时期的窑变红釉瓷器在釉色变幻方面总的来说已不如雍正、乾隆时期丰富,烧造技术呈衰退之势。
中国钧窑瓷器艺术研究者丁建中先生从中国瓷器窑口、釉下彩及窑变讲起。他说,由于历史原因,钧窑瓷器精品传世不多,形成了市场价格逐年攀高的趋势,在钧窑仿制品充斥市场的情况下,学习了解一些鉴定技法和掌握一些钧窑历史就成了收藏者所必备的知识。 中国宋元时期北方瓷窑。在钧州境内今河南禹州市故名。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亦称“均窑”、“钧州窑”。创烧于唐代兴盛于北宋经历宋金至元代。以后历代都有仿造。 ...
仿钧窑变釉葵花式三足花盆托,清雍正,高9.6cm,口径25.5cm,足距10cm。 花盆托呈葵花式,折沿,弧腹,内底坦平,底下承以三足,足内涩胎无釉。通体施窑变釉,外壁近足处积釉明显。釉面红蓝相间,流淌交融。 窑变釉是清雍正时期仿钧窑瓷器时所繁衍出来的一个新品种,采用两次或多次上釉的方法烧成。所施釉料中除铜外,还含有铁、锰、钴、钛等微量着色金属元素。在烧成过程中,这些金属的氧化物呈色后相互交融...
雍正款仿钧窑变釉海棠式花盆,清雍正,高8cm,口横16.5cm,口纵16cm, 足横8.5cm,足纵7cm。 花盆为海棠式,敞口,折沿,深腹壁下斜,平底,底开有两个渗水圆孔,底下承以四个如意云头小足。里、外均施仿钧窑变釉,蓝、紫相间,釉面垂流自然。外底刻划篆体“雍正年制”四字双行款。
雍正款仿钧窑变釉弦纹扁肚瓶,清雍正,高25.5cm,口径7.3cm,足径12cm。 瓶唇口,细长颈,颈、肩部凸起七道弦纹,扁圆腹,形如荸荠,故称荸荠扁瓶。圈足。外底刻划篆体“雍正年制”四字双行款。胎体厚重,从近底部釉可以看出系采用多次施釉而成。 器内施天蓝色窑变釉,器外施红色窑变釉,釉面尤如丛丛燃烧的火焰,自然垂流至近底处,红色中闪现着蓝色星点,变幻迷离,绚丽多彩。足内釉面不匀。 钧窑因其变...
钧窑是青瓷系中的一个特殊品种,钧瓷采用含铜的蓝色乳浊釉为釉料,瓷品以其釉色的色彩斑烂夺目闻名于世,尤其它的窑变彩釉更是魅力无穷。钧窑从北宋时开始创烧,到北宋晚期发展至鼎盛。其实,钧窑的窑变瓷釉工艺,在唐代时就已有了,唐代在禹州烧造的花釉瓷,可以视为是宋钧窑的渊源。元代生产的钧瓷,无论胎釉,还是造型工艺,均大不如宋时,变得非常粗糙。这种明显的变化和退步,倒是有利于现下鉴识时对于宋元钧瓷的区分。 有...
由于社会进步,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当时号称五大名窑的“汝窑”、“钧窑”、“定窑”、“哥窑”、“官窑”生产的瓷器,是民间日常生活用品的主要来源。此时,众商贾为了适应民众生活需求,将瓷器源源不断地销往民间各地,或销往欧亚、大洋国家。 那么,宋代钧窑瓷器为何广受大家如此关注和竞相收藏呢?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它的“形”、“色”独特。有的器物模仿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造型,倍受大家青睐,这种生产技术和制...
钧窑天蓝釉菊瓣碗,元,高14.5cm,口径32.8cm,足径8cm. 碗敛口,莲瓣形弧壁,圈足。通体内、外施天青色釉,外壁施釉不到底,足部无釉,胎呈铁褐色。此碗因烧成时的缺陷,与装烧的漏斗形匣钵粘连在一起而被遗弃在窑址,它直观反映出元代钧窑的装烧工艺,颇为难得。 匣钵是瓷器焙烧时放置坯件并对坯件起保护作用的窑具。将装好坯件的匣钵层层相叠,按照不同的烧成要求摞放在窑炉内相应位置后,即可点火焙烧。...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