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陕西考古人员近日在神木石峁遗址东门外发现了一尊“石雕人面像”,经研究,人面像深受来自北方的欧亚草原文化影响,这为进一步系统地研究石峁古城的性质和文化源头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这尊石雕人面像是考古人员今年7月份考古调查时,在石峁遗址东门外的一处马面旁坍塌的筑石中发现的,石像为砂岩质地,高二十多公分,宽十几多公分,眼睛深陷,鼻子高耸,呈现出典型的北方民族的特征。石峁遗址皇城台以前也曾经出土过20多件石...
记者从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工作者近期在石峁遗址的一处城址,发现了城墙马面和角楼,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土石结构城防设施实物,距今已有4000多年。 发现:遗址里有马面和角楼 城墙马面,是古代城防体系的重要设施。如果您登临西安明城墙就会发现,在城墙墙体外侧,每隔一定距离,有凸出于墙体外侧的一段,这就是马面(或称为敌台、墩台、墙台)。 记者获悉,现存最早的马面是距今2000多年的汉代边城八角城...
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我国史前时期规模最大城址陕西神木石峁遗址自2011年起陆续发现近200块壁画残块,这是迄今为止国境出土数量最多的史前壁画,为研究中国壁画发展史、早期壁画的艺术特征和制作工艺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据介绍,这批壁画成层、成片分布在石峁遗址外城东门址内,壁画以白灰面为底,使用了铁红、铁黄、炭黑以及绿土四种颜料绘制出各种几何图案,其中最大的壁画残块约30厘米见方。经过多...
四千年前的祭祀场景什么样?考古工作者最近对我国史前最大城址——石峁遗址的一处“祭坛”遗迹进行了正式考古发掘,结果表明这处“祭坛”的功能犹如长城的烽火台一般,很可能是构筑在山包上的“哨所”,跟高大的石峁城墙一起构成了人类史前强大的防御工事。 主持石峁遗址考古发掘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孙周勇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我们今年对原先调查中发现的“祭坛”遗迹进行了正式考古发掘,结果发现“祭坛”的结构很可能...
图为石峁遗址考古新发现的窑洞式建筑石砌窑门(9月8日摄)。作为中国史前最大的石头城址,石峁遗址内人们的住房条件如何?考古专家给出了最新答案:石峁外城东门附近清理出一处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错落有致院落,其窑洞式住房、高处库房、礼仪性厅房及石铺地坪和院落门址等结构基本清晰,如此完整而罕见的石砌院落无疑对于研究龙山文化晚期较高等级人物的居住条件和早期国家等具有重要意义。
陕西的考古工作者自2011年开始对石峁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已累计从遗址内发现了近200块壁画残块。昨日记者从省考古研究院获悉,经过这些年的实验室实验、分析,专家们发现地处西部内陆的石峁遗址,壁画中使用的一种色彩竟是来自海洋的天然颜料。 壁画上的绿色哪里来? 原料在浅海环境才能形成 日前省考古专家从石峁遗址“内瓮城”的东、西、南三面墙体内侧发现了成层、成片分布的壁画残块近200块,部分壁画还附着...
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自2011年起,考古工作者已在位于陕西省北部的神木石峁遗址内发现近200块壁画残块。石峁壁画是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出土数量最多的史前壁画,为研究中国壁画发展史、早期壁画的艺术特征和制作工艺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经过多年的实验室实验、分析,这批壁画在制作工艺、绘制技法上均与汉代及其以后的壁画较为相似,可能暗示着中国早期壁画的基本制作工艺及绘制技法早在4000多年前或者...
4000年前毛笔已出现 ? 陕西石峁遗址惊现神秘彩色壁画 所用海洋天然颜料来源成谜 陕西的考古工作者自2011年开始对石峁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已累计从遗址内发现了近200块壁画残块。昨日记者从省考古研究院获悉,经过这些年的实验室实验、分析,专家们发现地处西部内陆的石峁遗址,壁画中使用的一种色彩竟是来自海洋的天然颜料。 壁画上的绿色哪里来? 原料在浅海环境才能形成 日前省考古专家从石峁遗址“...
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自2011年起,考古工作者已在位于陕西省北部的神木石峁遗址内发现近200块壁画残块。石峁壁画是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出土数量最多的史前壁画,为研究中国壁画发展史、早期壁画的艺术特征和制作工艺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经过多年的实验室实验、分析,这批壁画在制作工艺、绘制技法上均与汉代及其以后的壁画较为相似,可能暗示着中国早期壁画的基本制作工艺及绘制技法早在4000多年前或...
俯瞰石峁遗址 石峁遗址 石破天惊的发现 陕西神木县高家堡镇,一座盘延在山梁之上的古老城池正在一点点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它的发现被考古学家誉为“石破天惊”,甫一发掘,就吸引了各界的关注,这就是石峁遗址。 这座4300至3800多年前的古城总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是公元前两千纪前后中国所见规模最大的城址,它的发现为探讨中国文明起源形成的多元性和发展过程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资料。2006年被公布...
石峁遗址首次发现4000多年前的纺织物,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近日向外界披露了这一重要发现。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石峁考古队副队长邵晶告诉记者,2012年在对石峁遗址的发掘中,在后阳湾一处房址之下,发现了一件被打碎的双鋬鬲。发现时,两个鬲套扣在一起,里面有一些肢骨、肋骨等散落于套扣的鬲中。后经考古专家对骨骼鉴定发现,这些遗骨属于一个不足周岁的婴儿。这种用炊具埋葬夭折婴儿的习俗,在当时的中国普遍存在。 经...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最新通报,在陕西省北部神木县的石峁遗址,考古队在后阳湾的一座房址附近发现一块正方形的鳄鱼骨板,骨板的正面有许多点状小孔。专家称,这块鳄鱼骨板是包括陕西山西中北部、内蒙古中南部在内的河套地区的首次发现。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石峁遗址考古队领队孙周勇说,这块鳄鱼骨板,极有可能是扬子鳄的。由于这块鳄鱼骨板的发现,很多人判断,4000多年前的黄土高原,气候湿润适宜扬子鳄成长。孙周勇...
中国史前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石峁遗址最近又有新发现,考古人员在该遗址的东南方向,新发现一处祭坛遗址,近日,考古队对这一祭坛遗址展开为期1至3个月的发掘。 祭坛遗址位于石峁城址外城东南方向,距离外城城墙约300米,遗址面积有500多平方米。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石峁考古队副队长邵晶说,这一祭坛遗址判断是4000多年前人类用来祭祀的地方。 祭坛遗址里发现了一些玉器和陶器的碎片,考古队将遗址...
作为中国“最大的史前城址”,陕西神木县的石峁遗址近日又有了新发现。6月13日,陕西省考古人员对遗址东南方向一座4000多年前的祭坛进行正式考古挖掘。今年6月初,考古人员经过对石峁遗址的充分调研与论证,在城外东南2公里处发现了祭祀台,通过对祭祀台的初步发掘发现,祭台建立在人工堆土之上,堆土厚50至80厘米,上面由石块砌成。 祭台三面的砌墙现在仍然清晰可见,另一面砌墙被当地农民在耕地过程中破坏,三面...
中国史前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石峁遗址最近又有新发现,考古人员在该遗址的东南方向,新发现一处祭坛遗址,近日,考古队对这一祭坛遗址展开为期1至3个月的发掘。 祭坛遗址位于石峁城址外城东南方向,距离外城城墙约300米,遗址面积有500多平方米。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石峁考古队副队长邵晶说,这一祭坛遗址判断是4000多年前人类用来祭祀的地方。 祭坛遗址里发现了一些玉器和陶器的碎片,考古队将遗址表面的浮土清...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