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在公交43路鼎新路站站台附近,一处粉刷一新的老宅外,常常能看到一位手捧颜料专心作画的老人,小桥、流水、人家……一天又一天,白墙上的画面越来越清晰。扬子晚报记者日前采访时得知,作画的这位老人名叫袁茂林,他不仅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还一手创办了南京民族之家书刻馆,并致力于书刻艺术的推广。 老宅外墙上绘制古民居 这处老宅位于秦淮区朝天宫街道的甘雨巷,扬子晚报记者在现场采访时看到,粉刷一新...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摘要】明代嘉靖初年,明世宗一度有旨增补宦官卜春为南京守备太监,外廷诸臣以有违祖制,纷纷疏乞停革,卜春遂以此沦为明中叶以降宦官职设日益冗滥的显著标识而见诸史册。南京发现的卜春墓志,详尽记载了卜春出任南京守备太监前、后的生平史事,适可揭示出卜春的发迹与其曾侍明武宗于青宫并谄附有“立皇帝”之谓的大太监刘瑾有关。墓志称卜春守备南京期间,曾督修南京蒋王庙,但仍...
记者16日从郑和墓园文物保护管理所得知,江苏南京首次发现郑和墓文物实证——“咸阳世家”墓志碑,这是迄今第一件能证实郑和安葬在南京牛首山的文物实证。 关于郑和殁年葬地,史学界众说纷纭。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郑和结束第七次下西洋后,于1435年回到南京,同年在南京逝世,葬于牛首山郑和墓。但因缺乏实证,学界对此一直存在质疑。此次发现的墓志碑年代是清代光绪甲申十年(1894年),该碑长1米多,宽近半米,上...
16日从郑和墓园文物保护管理所得知,江苏南京首次发现郑和墓文物实证——“咸阳世家”墓志碑,这是迄今第一件能证实郑和安葬在南京牛首山的文物实证。 关于郑和殁年葬地,史学界众说纷纭。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郑和结束第七次下西洋后,于1435年回到南京,同年在南京逝世,葬于牛首山郑和墓。但因缺乏实证,学界对此一直存在质疑。此次发现的墓志碑年代是清代光绪甲申十年(1894年),该碑长1米多,宽近半米,上面提...
15日,高淳博物馆首次向社会公布了3册抗战时期,侵华日军军官和士兵的私人随军影集。在此之前,这些照片是高淳区一个蘑菇厂拆迁时在墙壁中被发现。接下来,这些照片将在南京各大博物馆展出。 这组侵华日军所拍摄的照片集分3册,每张照片背面,都保留着当时日军手写的文字说明。影集62张涉及60多个日本士兵照片中,多半是他们离别前与家人、朋友的合影,还有一些是军官和士兵的随军生活照、攻占据点的“庆功”照等。...
连续阴雨,让南京市级文保单位李鸿章祠堂(简称李公祠)遭了殃。李公祠后堂东北角的屋顶,出现了几个大洞,雨水顺着屋顶上的小树苗滴落下来;由于雨水浸泡,有的木椽已经发黑、出现霉斑…… 记者了解到,由于李公祠后堂状况不佳,目前,相关抢修方案已经通过审批。接下来,将公开招投标,进行修缮。“这次修缮不会大动筋骨,主要是治漏,把腐烂的木椽替换掉。”南京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出状况 屋外下大雨,屋里下...
总统府大部分建筑都是木结构,防治白蚁工作尤为重要。顾炜 摄 别看白蚁小小的,一旦和你做“邻居”,就会把你家当成牧场、食堂,让你损失巨大。相比现代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白蚁更喜欢把“王国”安在砖木结构、上了年龄的老房子里,直接把古建筑的梁柱都给啃了。 记者了解到,在文物修缮中,白蚁防治工程是“必须的”,南京有1800余处文保单位每年都要做白蚁防治工程。对待这个蟑螂的远亲,人蚁大战是难免的,各家的“大...
住在清朝老宅子里,“文物房”还有些风雅的历史故事,是不是很雅致? 最近,南京大学法学院的学生对南京地区非国有古建的保护现状进行了探访。他们发现,面临失修危险的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上文物民房,大约有10到15处,面临搬迁的居民不愿修缮为他人做嫁衣,暂不搬迁的有些居民又没钱修,造成了这些“文物民房”尴尬的境遇。 现场直击 道光年间老宅,木板摇摇欲坠 发起此次调查的是南京大学法学院大一大二的部...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有200年历史的清代老宅“牛市64号”是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记者探访发现,这座古建筑的木质墙体和地板在一轮接一轮强降雨的浸泡下已经变形,前两天又赶上台风,这所老房子已经岌岌可危。由于属于私有产权,它的保护遇上了难题。 记上午11点,记者来到牛市64号。这所老房子周围已经被围挡拦住,旁边的一个工地上工人们正在施工。一座破败的古建筑立在工地的最里面,显得格格不入。越...
曾田夫妇送来3000多只千纸鹤,仔细挂起来马晶晶摄 曾田夫妇送来3000多只千纸鹤,仔细挂起来马晶晶摄 13日上午,两位特殊的日本客人,走进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他们将从家乡带来的两大箱千纸鹤,交给该馆馆长吴先斌。这是他们发动30多位日本友好人士,花费一周时间折成的。收到“重礼”后,吴先斌感叹,这是来自日本民间的友好,意义非凡。 特殊的礼物 日本老夫妻送来两箱千纸鹤 ...
南京战犯军事法庭少将庭长石美瑜保存的侵华日军向井敏明、野田岩、田中军吉死刑判决书 日军“荣”字1644细菌部队进行人体实验所留遗骸 记者昨天从活动主办方南京市文广新局获悉,“2015南京文博之夏”以纪念抗战为主线,共推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特色文博活动、文博夏令营、展览展示、读者征文和讲座等4个专题共63项活动。除重点关怀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贫困家庭子女等未成年人群体外,还组织历史...
国共谈判期间周恩来戴过的礼帽、侵华日军士兵拍的原版照片、100多年前印有慈禧太后懿旨的“东大”学生毕业证书……昨天,“2015南京文博之夏系列活动”在江宁博物馆开幕,开幕式上专门推出了《南京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阶段性成果展》。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通过两年多摸底和认定,截至目前,南京申报藏品总数共14万多件(套)。目前正在进行文物的信息采集登录和审核工作,预计今年年底就会完成。全部普查登记...
8日,一场美轮美奂的青花旗袍秀在“南京米兰双城记特展”上演。 本周起,米兰世博会“南京周”在意大利拉开帷幕。为了让更多市民感悟世博魅力,南京携手米兰世博会组委会,8日—14日在南京德基广场同步举办“南京米兰双城记特展”。与米兰世博会遥相辉映,以“金陵视角”带大家看世博。 记者在现场看到,此次特展以“邂逅”为主题,现场大屏不间断实时传送米兰世博会盛况,非遗宝盒、云锦展示、昆曲演绎等“南京元素”在...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日,有南京市民爆料称,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明故宫遗址中,众多关于遗迹的介绍铜牌不见踪影。记者在现场看到,整个遗址公园,大部分铜牌都不见了,甚至连相距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石碑仅一步之遥的午朝门介绍铜牌也不翼而飞,好不容易找到一处“幸存”的金水桥铜牌,也已半没于杂草中。对此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解释说,铜牌因为摆放时间久远,加上暴雨频繁冲刷造成固定铜牌的胶松动,...
遭暴雨侵袭的李公祠 近日,有市民在网络上曝料呼吁称:“李鸿章祠堂后殿损坏严重,内部精美木雕被暴雨淋毁,急盼文保部门加强修复保护。”昨天,记者看到,这座百年老殿,因为近日暴雨,大殿的东侧破了几个大洞,而洞口的瓦片快要掉下来。而昨天,南京文物部门已经回应,称修缮方案已经做了,并且获得了审批。 这座大殿是为李鸿章而建,有百年历史 这位市民呼吁抢修的是一座百年老殿——李公祠。记者从熟悉这段历史的专家...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