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汉风——中国汉代文物展”将于今年10月22日至2015年3月1日在位于巴黎的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展出。此次特展不仅是近年最大规模的中国文物出境展,也是中法建交5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 参与策展的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副主任姚安在展览的新闻发布会上告诉记者,此次展览规模大,共展出153件(组)文物,文物单件达到459件,由来自河北、河南、甘肃、新疆、辽宁、江苏等九个省份、27家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所...
16日,记者从内蒙古文物考古所获悉,考古专家在内蒙古准格尔旗发掘17座墓葬,出土了大量汉代及北宋珍贵文物。 消息指,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准格尔旗巴润黑岱村考古发掘17座墓葬,出土大量珍贵文物。此次考古行动是内蒙古师范大学考古文博系根据教学计划进行的考古田野发掘实习,根据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安排,在准格尔旗巴润黑岱村展开。 记者了解到,共发掘的17座墓葬分为两个区,Ⅰ区有8座,其中...
16日,记者从内蒙古文物考古所获悉,考古专家在内蒙古准格尔旗发掘17座墓葬,出土了大量汉代及北宋珍贵文物。 消息指,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准格尔旗巴润黑岱村考古发掘17座墓葬,出土大量珍贵文物。此次考古行动是内蒙古师范大学考古文博系根据教学计划进行的考古田野发掘实习,根据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安排,在准格尔旗巴润黑岱村展开。 记者了解到,共发掘的17座墓葬分为两个区,Ⅰ区有8座,其中5座为带斜坡...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州市人民政府、南京博物院、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主办,徐州市文广新局、徐州博物馆承办的“汉代陵墓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10月11日至13日在我市召开。李燕出席开幕式。 本次会议以“汉代陵墓”为题,探讨了汉代陵墓考古发现与研究、徐州汉代考古与历史文化研究、汉代考古发现与研究、汉代历史与汉文化研究、汉王朝与周边关系研究等议题。 汉代考古...
文物管理人员,正在对一座发掘的宋代古墓进行清理 昨日,在襄阳市襄州区张湾街道办事处朱庄社区9组,襄州区文物管理处的文物管理人员,正在对一座发掘的宋代古墓进行清理。本次共发掘古墓10座,都集中在半径不到50米远的地方,经考古专家考证,其中4座为东汉时期的、4座为唐宋时期的、2座为清代时期的,从墓中发掘出铜镜、水晶珠、银耳环、陶器、铜钱等物件70多件。
近日,笔者从省文物局获悉,由国家文物局和法国文化与新闻部协商举办的“汉风——中国汉代文物展”将于10月21日在巴黎吉美博物馆展出。我省(河北省)选送的11组27件汉代精美文物将参加展览。 我省选送参展的文物包括:1968年满城汉墓出土的错金银博山炉、鎏金银蟠龙纹铜壶、嵌琉璃乳钉纹铜壶、鎏金虎形铜器座、朱雀衔环杯、铜羊尊灯、“三钧”铁权、行酒令钱等10组。还包括一组1969年定州中山穆王刘畅...
昨从随州市曾都区文物局获悉,该区正在进行的古代墓葬发掘中,新出土了一批西汉竹简。 据介绍,这批竹简全部出自西汉早期墓葬,经初步清理,共登记565支,其主要内容为《日书》。《日书》是古人从事婚假、生子、丧葬、农作、出行等各项活动时选择时日吉凶宜忌的占卜之书。 考古专家表示,这批文字资料对于研究随州地区汉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特别是丧葬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西汉时造出了“透光”的青铜镜,乍看它与一般铜镜无区别,但将镜面对着太阳,反射光照在屏幕上,镜背面的花纹字迹会非常清晰地显示出来,仿佛光线从镜背反射出来的一样。这充分表明古代匠师的独创精神与精湛技艺。 为何铜镜能够“透光”呢?从科学家沉括开始,900多年来许多中外学者一直试图解开这个谜,但是直到近20年,才由我国科技工作者解开。 原来铜镜在有铭文和图案处非常厚,无铭文处比较薄。因...
许昌金雨古陶瓷博物馆所藏的汉代陶井是一件极为有趣,又值得研究的汉陶。此陶井围栏四周模印人物,动物图案,井栏上有亭盖、滑轮及陶质水罐,保存十分完整,特别是其中一面,中间画面两边,分别印有“东井”和“灭火”四字铭文,汲水滑轮上也模印有篆字。陶井,在古代冥器中并不少见,但陶制冥器带字的却不多。一般来说,凡带有这四字的陶井在习惯上被称为“东井灭火”陶井,属于模型类中著名的一个品种,国内多家博物馆都有类似收...
10月11日-13日,汉代陵墓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徐州召开。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州市人民政府、南京博物院、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主办,徐州市文广新局、徐州博物馆承办。 出席此次会议的百名代表来自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 A 历史地位 徐州是汉文化的发源地 徐州古称彭城,华夏九...
简介: 孙机先生编著的《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结合出土文物,详细介绍了汉代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内容涉及耕作、渔猎、窑业、冶铸、纺织、钱币、车船、武备、建筑、家具、服饰、文具、医药、饮食器、灯、熏炉、玉器、金银器、乐器、杂技、娱乐、少数民族文物等。书中附有上千幅汉代文物图样。
汉代时,玉璧在整体风格上沿袭了战国的风尚而略有变化。玉质仍以白玉、青玉为主,但璧的形体普遍加大,璧形略厚。1983年广州南越王汉墓出土了一件玉璧,直径达54厘米,堪称中国之最。 造型上,镂空玉璧和出廓玉璧在汉代大为流行。璧上纹饰仍以谷纹、蒲纹、龙凤纹为主,但和战国相比发生了两点变化,一是谷纹、蒲纹的颗粒大而稀疏,二是组合纹饰更为流行,两组或三组纹带装饰的玉璧(图5)相当普遍。饰以吉祥内容的...
玉器里第一次发现了来自新疆的和田玉。三千年前的西周时代,新疆输入的和阗玉已经成为周王朝王公大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不论祭祀、各种礼仪,朝见皇帝,都必须用玉,而且有一套完整的规定。史书记载,在商代最繁盛的武丁时期,郡王武丁曾经和一个叫鬼方(今陕西的北部、内蒙古、蒙古共和国和贝加尔湖一带)的北方民族进行了长达3年的战争。把贝加尔湖、和田、妇好墓的玉器联系到一起,专家触摸到了战争的缘起。战争就是为了取...
赴法文物之一错金铜博山炉 作为中法建交50周年的重要展事,“汉风—中国汉代文物展”即将于10月21日至2015年3月1日在法国吉美博物馆展出。展览精选来自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湖南、陕西、甘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9省(区)27家文博单位的150组、456件文物及3件辅助展品。据悉,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法国总统奥朗德为展览的监护人。 此次展览兼具学术性和艺术性,由众多考古发现物组成...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的丝织品、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墓的金缕玉衣、陕西咸阳汉阳陵的陶俑和铜印……今年10月21日至2015年3月1日,迄今为止反映汉代历史文化的最大规模精品文物展览“汉风——中国汉代文物展”,将在法国巴黎著名的亚洲艺术博物馆——吉美博物馆举办。 为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中国国家文物局、法国文化与新闻部合作主办该展览。展览分为“皇权无上”、“诸侯遗珍”、“农经为本”、“兼收并蓄”、“...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