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一件珍贵的清代竹衣马甲,近日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位戏剧老艺人的后人家中发现。据中国黄梅戏博物馆馆长姚中亮称,“竹衣马甲”俗称“隔汗衣”,穿在身上具有透气和隔汗的功能,同时具有做工细、重量轻的特点,目前传世甚少。 此次发现的竹衣马甲,长62厘米,宽50厘米,由直径0。35厘米、长1。70厘米的细小竹管联结成渔网状,拼串而成;竹衣表面已呈淡褐色,式样古朴典...
8月2日,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与安徽宣城市人民政府,在北京远望楼宾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该合作项目目的旨在保护、传承宣城市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并对宣城市茶文化进行保护性开发,使茶文化产业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成为宣城市的城市名片。双方均表示,这次合作对双方十分重要,愿意对合作的顺利实施抱以最大的诚意并给予坚定地支持。 本会理事长张柏和宣城市副市长汪谦慎在协议上签字。
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开展文物系统安全大检查的通知》要求及安徽省文物局《关于加强汛期文物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精神,为切实做好文物安全工作,结合我市文物安全工作及当前防汛安全任务,市文物处组成检查组,于2013年7月18日至19日对涡阳、蒙城、利辛三县进行了文物安全大检查和防汛安全大排查整治活动。检查主要内容为涉及文物安全工作组织领导和安全责任制落实情况;文物安全机构和人员管理情况;文物安全制度建立和...
由河南博物院原创并联合河南华夏尚古艺术创意产业有限公司、内蒙古博物院、宁夏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安徽博物院等多家单位共同举办的《匈奴与中原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展览,于2013年7月9日巡展到安徽博物院。河南博物院党委副书记、研究员丁福利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该原创展览为探索博物馆历史题材展陈新形式,最初围绕展览主题将28幅大型历史题材油画与130多件(组)有关文物有机结合、...
记者17日从安徽省考古研究所获悉,经过两个多月的细心发掘,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聚落凌家滩遗址2013年度春夏季考古发掘工作告一段落,本阶段发现200多平方米的红烧土遗迹。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安徽省考古研究所于今年5月初开始对凌家滩遗址进行年度考古发掘,这也是凌家滩遗址的第六次考古发掘。 “红烧土是一种粘土,在同时期经常用于造房子,”本次发掘领队、安徽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朔知...
为进一步扎实做好我市文物保护,强化文物管理措施,防范文物安全事故,7月12日,安徽省毫州市文物处对我市文博单位安全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检查组先后检查了花戏楼、曹操运兵道、华祖庵等文物保护单位,在检查过程中,检查组认真听取文保单位的文物安全工作整体情况汇报,重点检查了各类文物收藏单位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古建筑消防及防雷、文物保护员队伍建设等情况。对检查出的文物安全隐患,检查组与相关单位共同分析...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因此而形成的中国民俗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一座伟大的文化宝库,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根,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民俗文化在历史发展的今天,已成为民族凝聚力和精神文明的动力,成为进步和发展的强有力的纽带。充分地利用民俗文化来完成对当代文化的补充,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民俗文物还是国情、民情研究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国情、民情的一门学科,是一个...
7月8号,安徽省毫州市文物处接到线索,市区利辛路涡北还原房建设工程在取土时发现古墓葬,文物部门迅速组织专业人员赶赴现场。经现场测量,该取土区长约50米、宽约30米,取土区内有4处墓葬的墓顶已经裸露在土层外,文物处工作人员从工地现场采集了一些陶片、墓砖标本,初步认定是汉、宋时期的遗物。经过发掘,共清理出5座墓葬,其中一座汉墓出土完整陶罐一只、陶钵1只、陶盂2只、大量陶器碎片和部分青铜纹饰碎片,其中一...
近年来,安徽省毫州市周边区域建筑工地陆续开始施工,大型建设项目相继落地,为确保建设工程中地下文物安全,避免历史文化遗产遭受破坏,市文物处将组织开展建设工地文物安全巡查活动。此次巡查的主要对象是亳州城区多家施工单位,重点是即将开挖地基的建筑工地,在施工现场开展文物保护法规宣传教育,并就建设工程中发现文物的处置程序进行讲解,同时市文物处将与建设单位建立文物保护跟踪检查档案,逐步健全文物保护责任制度、责...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