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7月15日,“保护魏长城传承古文化建设新宜君”签名活动在宜君县启动,此次活动拉开了宜君县保护战国魏长城遗址万人签名活动序幕。 活动现场,大家踊跃在“保护魏长城传承古文化建设新宜君”横幅上庄严签名,纷纷表示,宜君县境内的战国魏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是镌刻在宜君大地上的历史记忆,是祖先留给我们一笔丰厚的宝贵财富,作为宜君人要做长城遗址的保护者和长城文化的宣传者、传承者、保护者。 今后,宜君县将...
6月7日,由国家文物局组织,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故宫博物院、北京建筑大学、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等部门专家组成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长城项目专家组专程到宜君县调研指导宜君战国(魏)长城遗址保护工作。 专家组实地查看了遗址一号、六号墩台,偏桥城墙遗址等,详细了解保护工作进展情况,认为宜君战国魏长城的保护工作已经走在了中国早期长城研究保护工作前列,并就下一步保护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强调要保留遗址的历史...
中国文物保护工作者在保护受损长城的实践中,尝试运用“生态袋护坡技术”,使文物本体保护与环境治理相结合,经过4年探索,已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文物管理处处长王大方17日说,2011年5月,文物保护人员首次将“生态袋护坡技术”用于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境内的赵北长城遗址保护中,工程涉及城墙本体保护及周边环境治理。 “生态袋在长城本体保护、环境整治、气候适应性各方面效果都很好...
内蒙古文化厅文物处16日下午对外披露,在保护当地“长城遗址”工程中,该地区首次应用了“生态袋护坡技术”,成功的实现了文物本体保护与环境治理的结合。文物专家认为,生态袋技术在内蒙古长城土遗址保护中,已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内蒙古文化厅文物处处长王大方对记者介绍说,内蒙古文物部门成功应用这一“先进技术”已逾四年。2011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首次将生态袋护坡技术引进保护施工中,重点保护了包头市青山...
7日,商南县抢修金丝峡楚长城遗址保护与修复项目在金丝峡景区启动。据悉,这是该县第二次抢救性保护与修复楚长城历史遗迹,总投资为1000万元,预计今年7月完工。 据介绍,这处楚长城遗址位于金丝峡景区石燕寨,是商南县申报的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燕寨上残存有一个缯关(南天门),石块筑城墙遗址200多米。据史志记载,遗址为春秋战国时楚国为防止他国入侵时建的,以石块垒砌为主,部分关口为青砖砌成,属于楚长...
1月6日金丝峡楚长城遗址保护与修复项目开工仪式在金丝峡景区内石燕寨南天门举行。这是该景区第二次抢救性保护与修复楚长城历史遗迹,总投资为1000万元,预计2015年7月完工。 金丝峡楚长城遗址位于景区核心石燕寨,石燕寨上残存有一个缯关(南天门),石块筑城墙遗址200多米。据史志记载,遗址为春秋战国时楚国为防止他国入侵时建的山寨。清末白青云在此驻扎部队时对城墙进行了加固修缮,景区开发后又进行了...
位于抚宁县东北部的董家口长城,建于明洪武十四(1381)年,是明代军事名将戚继光上疏修筑的蓟镇长城的重要关塞之一,也是护卫“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关城的北翼要塞。“在调研中看到,近年来这段长城遗址损毁比较严重,部分敌楼和城墙已经坍塌,有些还在陆续倒塌。”省民盟建议,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切实保护和开发好抚宁县明代长城遗址资源。 省民盟建议,应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尽快设立董家口...
有“中国长城博物馆”之称的宁夏,自古为边塞要地,素有“关中屏障,河陇咽喉”之称。从文献记载与修筑技术上可以断定,自西周时期开始,战国、秦、汉、隋、金、明等朝代都曾先后在此修筑长城。 近日,记者在宁夏灵武、中宁、同心等地走访时发现,不少长城遗址和附属建筑物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一些长城遗址附近没有明确的保护设施或者保护设施被人为破坏,长城的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宁夏长城全长1507公里...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20日对外发布消息称,该所副所长、内蒙古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项目办公室主任、研究员张文平经过两年多的考察调研提出:位于乌兰察布市境内的既定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的“北魏御苑遗址”可能并非“皇家别苑”,而是西汉长城遗址,最近得到了国家文物局专家的认定。专家认定辉腾锡勒古遗址为西汉长城遗址一部分。 消息指,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项目办公室主任、研究...
近日,国家文物局和内蒙古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项目办公室的专家经过考察基本认定,位于乌兰察布市境内的“北魏御苑遗址”可能并非“皇家别苑”,而是年代更为久远的西汉长城遗址。这处曾经被称为“北魏御苑遗址”的遗迹发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被认为是北魏遗存。
8月13日,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项目办公室和乌兰察布市博物馆特邀6位国家文物局的专家,对乌兰察布市分布于察右中旗、卓资县、察右后旗境内的西汉长城辉腾锡勒段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之后将对该段长城的文化性质作出重新认定。 记者了解到,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项目办公室主任、研究员张文平经过两年多的考察调研曾提出一个惊人想法:位于乌兰察布市境内的既定为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的“北魏御...
陕西宜君战国魏长城遗址 陕西宜君战国魏长城遗址 残缺的烽火台、连续或者断落的夯土城墙……这段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发现的陕西宜君战国魏长城遗址,因自然及人为原因,损毁严重。当地政府采取措施,对其进行围挡保护。 陕西魏长城是战国时代魏国为防御秦国而修建的长城。因位于魏国西境,故称魏西长城。 史料显示,魏文侯变法图强以后,魏国国力强盛,在河西扩展大片领土,并派大将吴起镇守...
5日,天朗气清,游客正在攀爬坐落在密云县冯家峪镇的白马古道长城遗址。冯家峪白马关长城始建于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自2013年,冯家峪镇积极建设“白马古道长城遗址公园”,遗址修复工作现已完成。
国家文物局24日下发了《长城“四有”工作指导意见》和《长城保护维修工作指导意见》,要求各省市抓紧划定长城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建立长城记录档案,设置长城专门保护管理机构和人员,进一步规范长城保护维修工程管理。对于历史上已经局部损毁、坍塌或已经全部毁坏的长城遗址,应当实施遗址保护,不得在原址重建、复建或进行大规模修复。 根据《长城“四有”工作指导意见》,长城保护范围应划定在长城本体之外并保持一定...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