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高夫洞穴中的人类化石头骨都被石质工具仔细的剥掉了皮肉 14700年前的英国萨摩赛特的高夫洞穴中的进餐时间并不适合胆小的人。人类被端上了餐桌成为他们同类的食物。人类学家长期以来都在研究人类化石记录中的食人证据,但是确定这种事情发生以及为什么人们彼此食用的原因已经证实是困难的任务。一项最新的分析对发生于这一地点的人类相残以及什么促发这一状况提供了新的见解,分析提出史前时代的人类相残或许比我们之前认为...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昨日报道,秘鲁沙漠发现史前巨鲸化石(右图),但风化作用正威胁及破坏这些珍贵的化石,地质学家正在争分夺秒地想办法保存它们。 报道称,专家们是在秘鲁南部的Ocucaje沙漠发现这些巨鲸化石的,一共有15个,形成了一个壮观的“巨鲸墓”。相信它们是生活在300万至2000万年前的巨鲸。 秘鲁地质矿业冶金研究院专家指出,发现化石的地方数百万年前曾发生火山爆发,...
关于青铜“禁”,史籍记载甚多,但直到1901年,学者均只知其名,未见过实物这不仅是因为它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礼制等级要求和规定,而且只有王室才能使用,因此,它就显得弥足珍贵和极为稀少。 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宝鸡市斗鸡台戴家弯村的农民在村北的坡地上挖地时,挖出了各种青铜器30多件,其中包括著名的“柉禁十三器”:禁、尊、觚、斝、盉、爵、角、斗...
据山东广播电视台电视公共频道《民生直通车》报道,日前枣庄发现一具完整的犀牛头骨化石。该化石距今大约已有160万年的历史,具有很高的收藏和历史价值。 这具完整的犀牛头骨化石,距今大约已经有160万年的历史,具有很高的收藏和历史价值。据了解,犀牛属哺乳类动物,奇蹄目、形状像牛,鼻子长角、皮粗而厚,多皱褶,这次发现的犀牛头骨化石属地球上早已灭绝的板齿犀,这种板齿犀牛的齿冠比较高,齿面珐琅质皱复杂。 ...
反鸟亚纲类史前鸟类,有锯状的喙和爪形翅膀,与恐龙一起灭绝了 在罗马尼亚Sebes河道附近地区发现的鸟巢化石使科学家对恐龙时代的生物有了新的认识 罗马尼亚Sebes地区还发现了翼龙的化石,它是历史上最大的飞行爬行动物 据国外媒体报道,英国科学家最近首次发现了恐龙时代的一种鸟类的筑巢化石,研究表明,该鸟类遭受洪水袭击而灭绝,这使科学家对恐龙时代的生物有了新的认识。 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的...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目前,考古学家在南美洲阿根廷挖掘发现奇特史前哺乳动物,它的外形与动画片《冰河世纪》中虚构松鼠“斯科莱特”颇为相似,都拥有较长的剑齿结构。 这种史前老鼠体形大小的哺乳动物生活在1亿年前,与恐龙处于同一时代,它们长着较长的鼻子,长而锋利的牙齿,以及较大的眼睛,颇似《冰河世纪》中的滑稽松鼠“斯科莱特”。 考古学家发现两...
甘肃省白银市近日发现一组史前文明黄河岩画,整组岩画由24幅图像组成,高约7.5米,宽4.4米。白银市平川区委党史办公室主任刘再明说,该区水泉镇野麻村群众发现的这组黄河岩画位于黄河红山峡谷黄河西岸,岩体为红砂岩。24幅图像中,人体像10幅、人头像5幅、动物像8幅、器物像1幅,另有磨迹1处。根据岩画内容,可将其分为“家庭图”、“狩猎图”、“农耕图”三部分。 岩画所在的米家山脉大浪山,山势陡峭,不易攀...
经过4个多月的抢救性发掘,路桥灵山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近日有了重大发现:一个由整段树木掏空制作而成的“木桶窖”至今仍基本保存完好,据省考古所专家确认,这在全省尚属首次。 新石器时代遗迹 路桥灵山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是从去年12月份开始抢救性发掘,记者在现场看到,400平方米左右的发掘现场,总共有8个挖了近1米多深的探方。 新发现的“木桶窖”在T12...
昨日,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晴隆县在第三次文物普查地下文物调查工作中,新发现8处新、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活动遗址,经省考古专家对采集到的石器、陶片和动物碎骨化石样本作初步鉴定,这些石器大约是1万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产物,这标志着晴隆县境内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上溯到1万年以前。 前不久,在省文物局、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由晴隆县文体广电局工作人员组成的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组,对县域境内的地下文...
中国长昆铁路考古队近日在贵州关岭自治县永宁镇发现一处史前洞穴遗址,共采集陶片8件,其中灰褐色夹砂陶5件,黄褐色夹砂陶3件,采集烧骨和骨片20余件。 洞穴遗址位于贵州关岭自治县永宁镇养马村三组西侧一天然溶洞内,当地人称“养马洞”,传早先曾在此养马,“养马洞”因此而得名。养马洞洞口向东,高出洞前平地近10米。洞口宽12、高月10米,深度还不知晓,据当地村民称可与村后另一溶洞相通。 洞厅向内渐小,在...
一支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考古发掘队,刚刚结束了对位于和静县小山口二、三级水电站古墓葬的考古发掘工作返回了乌鲁木齐。 11月28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考古队队长吴勇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这次考古发掘共发掘清理453座墓葬,新发现了距今3000年左右,和静曾有游牧民族在此居住。 当时,这些游牧民族将墓葬的形制,建成了石围墓、石围石堆墓和石堆墓三种,大部分是单人葬,也有双人葬、仨人葬,个...
中国长昆铁路考古队近日在贵州关岭自治县永宁镇发现一处史前洞穴遗址,共采集陶片8件,其中灰褐色夹砂陶5件,黄褐色夹砂陶3件,采集烧骨和骨片20余件。 洞穴遗址位于贵州关岭自治县永宁镇养马村三组西侧一天然溶洞内,当地人称“养马洞”,传早先曾在此养马,“养马洞”因此而得名。养马洞洞口向东,高出洞前平地近10米。洞口宽12、高月10米,深度还不知晓,据当地...
昨日,记者从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了解到,经过全市文物工作者的艰辛工作,全市12县(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野外调查工作已全部结束,进入室内整理阶段。全市新调查登记文物点13526处,新发现文物点12020处,其中秦汉以前的古遗迹和古墓葬达9300多处。 2008年至2009年,榆林文物工作者完成了全市野外文物普查工作,创造了几项全省纪录。一是用时最长,其中最晚的一个乡镇今年5月份才刚刚结束。二是参...
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的南宝力皋吐古墓群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距今4600年的史前人类帽子——“骨冠”或“骨角质冠饰”。专家表示,骨冠的发现在同时期的史前文化遗址中尚属首例。 骨冠的发掘成果是由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吉平在日前结束的通辽市南宝力皋吐考古研讨会期间披露的。 南宝力皋吐遗址位于大兴安岭南麓草原与科尔沁沙地的交汇地带,目前已发掘清理近400座45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墓葬,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