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布达拉宫近十万件可移动文物的登录工作刚刚开始,争取在2016年完成。”布达拉宫管理处负责人丁长征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丁长征近日对记者表示,布达拉宫文物藏量丰富,中央政府要求对所有可移动文物进行普查、登记、建档,并按照国家文物局的表格,记录文物的名称、尺寸、来源和完损情况等详细信息。 “这是一个摸清家底的过程,通过进一步了解文物详细信息,更有利于对文物的保护。”丁长征说。...
随着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拉孜藏刀和拉孜堆谐好似两颗明珠“包了浆”,愈发晶莹剔透。 普达瓦是拉孜藏刀锻制技艺的第六代传承人。13岁跟随舅舅多吉杰布学习藏刀锻制的他,如今已近六旬。“舅舅曾在扎什伦布寺为十世班禅锻制藏刀”。说起这件事,普达瓦嘴角上扬,透着一丝骄傲。 藏刀锻制技艺已传承五六百年之久。“在清光绪年间,西藏江孜人民抗击英军入侵时,拉孜藏刀就是最好的兵器。”...
近日,阿里地区札达县皮央和东嘎遗址维修工程顺利通过自治区验收。 据了解,阿里皮央和东嘎遗址位于札达县城以东40公里处的托林镇东嘎村,由东嘎扎西曲林寺遗址和皮央石窟群组成,是古格王朝时期的历史遗存,保存有丰富而独特的洞窟壁画,于2013年被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嘎扎西曲林寺遗址现存洞穴近200个,绵延2000米,皮央石窟群总面积逾万平方米,由寺院、城堡、石窟和塔林组成。 ...
泸州铜店街位于南城下平远路至长江边,与之相邻的便是铅店街。这两条古街早在乾隆年间就为朝廷铸制钱币、打造军火,而且是铜器的转运码头。贵州的铅、云南的铜,通过永宁河运来,必经泸州长江黄金水道运往京城。而西南乃至缅甸的矿产都由泸州转口。泸州也成为了当时清廷铜、铅集中待运的堆放码头,时称“京铜”铸产地。 当时泸州运京的铜、铅以竹篓装运,通过长江运往重庆、万州、宜昌到汉口交卸,再辗转至北京,沿路...
西藏,无论是依山而建、金光流溢的寺院建筑、荒漠绝壁中苍遒古老的摩崖石刻,还是佛殿内色彩缤纷的神奇壁画,以及最具西藏文化代表性的藏传佛造像与唐卡,到处都闪耀着艺术的灵光。这些西藏的艺术瑰宝与西藏文化紧密相连,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它们就是西藏文化最直接有力的表象。
近年来,西藏那曲地区巴青县以丰富农牧民精神文化生活为主线,一手抓县城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牧家(寺庙)书屋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手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有力推动了全县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截至今年6月底,巴青县已建成县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9个,乡镇文艺队6个136人、村级文艺队75个1140人,154家牧家书屋和16家寺庙(日追)书...
一、郎达玛灭法后的历史回顾与反思 自吐蕃朗达玛灭佛后,佛教在藏区沉寂了近二个世纪。这时期,苯教在传统的信仰基础上又吸收了佛教的诸多内容并得到很大的发展。从藏族历史的发展看,这一时期被史学家们看成是一个没有佛法的、黑暗的文化倒退时代。但从另一个方面看,却也是藏族历史文化再次走向复兴前的文化反思时代。什么样的宗教信仰才能更加适应雪域吐蕃民众的需要? 什么样的上师大德才能给信众带来身心上的抚...
一、 扎塘寺的历史沿革 扎塘寺位于西藏山南扎囊县城内,雅鲁藏布江南岸,是藏传佛教后弘期着名的道场之一。该寺由后弘期鲁梅楚臣喜饶的再传弟子格西扎巴俄西所建。关于扎塘寺修建的时间,目前说法不一,有说初建于吐蕃时期,也有说兴建于11世纪前后。藏文史料《青史》记载: 由(鲁梅派)全体敬仰的格西扎巴俄西所建扎塘寺,其庙堂特别殊胜。在他年届70岁时,岁次辛酉(宋元丰四年,1081年)为...
此印为银纽,是如意纽头,正背面雕刻有狮子,印颈以下刻有三层覆形莲花纹及回形纹,该印为西藏贵族所使用 四川康区塔公寺使用的方圆两面错银铁印章 该印为青铜所铸,上部铸刻有一鹏鸟的尊形,印绶孔为三孔组成的极为少见 西藏印章艺术传承着两千多年的藏族文明,凝聚着藏族历史文化遗产的无限风采。 我从小非常爱好雕刻汉篆印章,当1985年第一次接触到西藏印章时,我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20年来...
与庄重、肃穆、雄伟的宫殿和寺院宗教建筑相比,西藏的民居建筑可谓多姿多彩,独具一格。既有流动的式样独特的帐篷,也有土木混合结构的宽敞平房;既有造型轻巧的全木结构,也有厚重结实的泥墙建筑…… 因地制宜和经济实惠是西藏民居建筑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帐篷主要流行于藏北牧区。牧民逐水草而居,所有的生产和生活因季节的变更而变化,尤其是在冬夏之际都要进行大规模的迁徙,因此固定的民居很难适应流动畜牧的需要。藏北平均...
唐卡 斑斓的藏文化艺术中,唐卡可当之无愧地称作一株奇丽的瑰葩。 唐卡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四五千年前的卡诺文化遗址中,我们从简单的彩绘纹饰上,可以窥视到当今唐卡艺术的先河。那黑彩绘成的三角折线纹和三角图案,看似原始,却显得粗放豪迈,它与今日尤其是藏东地区的唐卡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人们现今所见到的唐卡,也称之为布画,她滥觞于佛教传人西藏之后,伴随着佛教在西藏高原的弘传,外来...
人类原始文化和宗教文化尤其富集的西藏,作为原始初民思维和民族文化意蕴秀载体的面具也十分发达,不仅品种类别繁多,样式风格独特,而且它的发展历史也特别源远流长。 聂赤赞普 远古起源和产生时期 据西藏早期史籍《五部遗教》记载,在聂赤赞普之前,“时蕃人无君,用山岩构筑城堡,将衣食物品装藏其中。兵少而无力御敌时,粮少而不由自己时,吐蕃雪域之中心,迎来布杰以前之六统领。首先由黑夜叉统领,地域...
玛尼石,泛指刻有玛尼字样或神佛形象的石块,玛尼是佛教经咒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的简称,可谓“玛尼石”一词的由来。 玛尼石是广泛流传在西藏民间一种祭祀神佛的圣物,集宗教与民间艺术为一体,是自然崇拜的延伸,是巨石文化的再创造,是本教与佛教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原始本教信仰万物有灵,认为世界是由各种不同的灵魂所组成,包括山、石、河、湖、土地、树木,甚至每一块小石头都具有灵性。凡是有灵性的...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朱悦嘉)西藏,无论是依山而建、金光流溢的巨大寺院建筑、荒漠绝壁中苍遒古老的摩崖石刻和绝美岩画,还是佛殿内色彩缤纷的神奇壁画,以及最具西藏文化代表性的藏传佛造像与唐卡,到处都闪耀着艺术的灵光。这些西藏的艺术瑰宝与西藏文化紧密相连,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它们就是西藏文化最直接的表象。中国文物网记者于近日走访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对藏学研究员叶星生进行了专访。 中国文物网:为何钟爱于...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