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英墩遗址贝壳堆积 16日,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入围。该项遗存意义非凡,填补海南史前考古诸多空白,引起广泛关注。那么,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到底是什么?考古专家们是如何挖掘遗存的?昨日,海南特区报记者前往遗存现场一探究竟,并采访了有关专家,请他们为大家揭开“庐山真面目”,讲述考古背后的故事。 过程 2012年底...
简介:墓M3出土的三节莲花形铜灯、手持柄式莲花香炉,为不可多得的辽代文物精品。 墓M2全长近四十米,墓门仿木结构,唐风浓郁。该墓出土的许多文物与辽陈国公主墓出土遗物相似,但制作更为考究。墓葬还出土了五件玻璃器,应为伊斯兰玻璃,为草原丝绸之路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墓葬中发现墓志一盒,中部阴刻篆书“故贵妃萧氏玄堂志铭”几字。据墓志可知墓主人为辽圣宗妃,其家族在辽代九帝中共出过四位...
2015年6月—12月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锡林郭勒盟文物站、多伦县文物局对锡林郭勒盟多伦县蔡木山乡铁公泡子村小王力沟辽代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辽代大型墓葬两座(编号m1、m2),取得了重大收获。 这两座墓葬的发掘意义重大,对辽代历史的研究必将起到推动作用,甚至可以说填补了辽代历史研究的某些空白。特别是m2墓葬中发现墓志一盒,中部阴刻篆书“故贵妃萧氏玄堂志铭”几字,墓志详细记...
摘要:墓葬的出现并非是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出现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并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无论从葬式葬法还是墓葬建筑及墓葬形式方面来看,墓葬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此外由于墓葬较其他古代遗存其内部的物品保存良好,加之共时性较强,历来受到广大考古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加强对墓葬制度的研究对我们意义深远。 关键词:墓葬制度 葬式 葬法 墓葬建筑 墓葬形式 共时性 ...
近日,汝阳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接群众反映,在汝阳县上店镇布河村临木路房屋拆迁过程中,发现一处疑似古墓的墓葬。文物部门迅速组织专业人员赶赴现场,对该处进行抢救性挖掘。经现场挖掘,出土了铜洗、彩釉、酱釉、陶仓等器具6件及部分汉代五铢币。挖掘结束后,文化保护管理所对出土文物进行了登记、造册、入库,并按照文物保护和挖掘的工作要求对现场进行了回填。据文物保护人员介绍,从出土文物和墓葬规模初步推断,该墓葬为汉代平...
近日,大同市博物馆邀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倪润安先生在馆内学术报告厅作“北魏平城墓葬文化的形成与辐射”专题讲座。 大同地区近年来发掘了数千座北魏时期墓葬,不同类型墓葬的型式和丰富随葬品,为认识和研究平城人的丧葬风俗、生活习俗、社会环境以及与周边各类文化的相互影响提供了直接材料。倪润安的研究方向为汉唐考古,近年来重点从事汉魏南北朝时期的墓葬研究。讲座当天,倪润安从平城地区北魏早期墓葬文化因素的...
近日,市民王先生拨打本报热线电话称,他途经中华路与安阳西北绕城高速交叉口附近时,发现有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挖掘工作,据了解,疑似商代墓葬群,并且有青铜器出土。4月23日9时30分,记者驱车前往现场进行调查采访。 现场: 道路施工时发现 三个考古挖掘坑一字排开 10时许,记者到达现场。挖掘项目位于安阳县柏庄镇(具体位置在中华路与西北绕城高速施工项目交叉口的东侧)。大片土地被黑色的网纱覆盖,三个已...
4月21日下午,玉田县林头屯乡林头屯村南发现古墓一座。玉田县文广新局文管所结合唐山市文物古建研究所,经过仔细勘察和周密部署,于24日正式开始抢救性发掘。 据唐山市文物古建研究所研究员翟良富介绍,根据墓葬形制、发掘出土文物和墓主遗骸初步判断为,金代砖石结构双人合葬墓,墓主身份尚不明确。唐山市历史上地处辽金地带,本次发现的金代古墓,将为唐山市地方历史、民俗、丧葬礼仪等研究提供实物佐证。 目前,抢救...
近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阿克苏地区文物保护管理局及乌什县文物管理所组成的考古工作队,首次在这个县发掘清理出土了战国至汉代时期的墓葬。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博馆员艾涛介绍,此次清理和发掘的墓葬叫亚科瑞克东古墓群,有数百座石堆墓,规模较大,位于该县亚科瑞克乡以南方向。考古队员用了20天时间,一共发掘清理20座石堆墓,出土了陶器、青铜器等18件随葬品,初步判断是战国至汉代时期的,为进一步研究和印证乌...
近日,阜阳市文物局接报,颍泉区北京西路古泉新村安置工地发现一座墓葬。该市文物局迅速组织人员赶往现场,在当地派出所的配合下,对该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 该墓葬呈倒扣船形青砖结构,墓两侧墓砖呈弧形垒砌,顶部尖状。墓开口距地面约7.8米,长约2.78米,宽约1.73米,墓门处宽约0.93米,墓室深约1.07米。经过细致清理发掘,出土了陶罐、瓷器残片等标本并对墓主人的头骨、牙齿、胫骨等进行了提取收集。根据...
记者26日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上世纪50年代初到目前,陕西关中地区已发掘清理隋代墓葬120余座。专家研究发现,这些墓葬主要分布在隋大兴城的东、南、西郊区。其中,埋葬宫女的“宫人斜”在西郊。 隋代墓葬形制和出土文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其丧葬制度为后世奠定了基础。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刘呆运介绍,从目前发掘的隋代墓葬来看,大部分集中于大兴城东郊、南郊、西郊等地,大致可分为皇族墓葬区、贵族...
内黄县亳城乡村民起土时意外发现一个古墓群,经过专家实地察看后初步判断,此古墓群为商中早期墓葬群。昨日,记者从内黄县文物旅游局了解到,目前,该墓葬群已被保护起来,还未进行发掘。 昨日下午4时30分左右,内黄县文物旅游局的一名工作人员向记者证实,在该县亳城乡岸上村一座砖窑附近确实发现了一处古墓群。是今年3月初村民在为附近的砖窑起土时发现的。现在,被发现的古墓群已经被专门保护起来。 据介绍,在该古墓...
2001年,考古人员在盐源老龙头遗址发现11座笮人墓葬,随着蛇蛙铜俎、三女背水铜杖首、铜蛇尾杖、羊首杖等400余件文物的露面,雅砻江流域曾经生活过的神秘人群——笮人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尤其是盐源一带发现的青铜文化,成为人们了解盐源青铜文化的窗口,考古专家们将这次发现定义为“四川青铜文化中除三星堆和金沙之外的第三大考古发现”。 这群生活在盐源盆地的远古人群究竟是谁?他们创造了怎样灿烂的王国?日前,...
记者21日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日前在发掘一座隋代墓葬时,依据墓内残存壁画和墓志记载,确认墓主为秦州刺史韦协,这一发现为研究隋代关中地区墓葬形制提供了珍贵资料。 该墓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神禾大道北侧,在墓葬天井和墓室内发现有残存壁画,分别绘有列戟、仪仗及内侍、侍女等人物图。 出土墓志记载,墓主韦协字钦仁,京兆杜陵人,为韦敻之孙,韦洸世子。隋开皇八年任秘书郎,十八年任泰州刺史,同年...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