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秦皇堤 本网讯 最新考古发现或将推翻莘县秦皇堤为秦时所修的说法。近日,省文物专家经考古发掘后初步认定,秦皇堤的形成最早可推到五代十国。 秦皇堤是一条横贯我市西南部莘县、阳谷及河南范县等多县域的神秘“土岭”。虽然历经千百年风雨侵蚀,大部分段落都已坍圮,或因耕种、烧窑取土等人为原因而受到破坏,但沿途各地民间有关它的传说经久不息,如秦始皇指日不落、走马修堤等等。 此前,民间传说及一些地方史志...
12月12日,建昌县东大杖子古墓挖掘和研究工作又有重大突破。考古工作者经过3个月的艰苦工作,对编号M36#的古墓进行开棺,发现随葬陶器21件、殉葬的兽头40多个,呈坐姿而完整的人骨1个、人头2个,饰品龙型玉璜和牛头陶器1件,实属罕见。经鉴定,古墓年代为战国中晚期。 M36#古墓正式开棺后,在厚度1米、宽度20米的封土下,是2000多年前的地面,封土纯质没有任何多余的碎石,封土范围比墓框范围要宽出...
这两天,正在新疆召开的 吐鲁番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吐峪沟石窟寺遗址 大量发掘文物首次向国内外学者公布,而这些珍贵的文物也是第一次登上电视荧幕。 这些色彩绚丽,保存相对完整的佛像壁画来自距离吐鲁番市西北55公里的吐峪沟石窟寺遗址,这也是我国目前正在进行考古挖掘的最大一片佛教遗址。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凌:“我们现在看到的主要是跟佛经有关的内容,不同年代的都有,对我们了解吐鲁番...
天山网讯 这两天,正在新疆召开的 吐鲁番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吐峪沟石窟寺遗址 大量发掘文物首次向国内外学者公布,而这些珍贵的文物也是第一次登上电视荧幕。 这些色彩绚丽,保存相对完整的佛像壁画来自距离吐鲁番市西北55公里的吐峪沟石窟寺遗址,这也是我国目前正在进行考古挖掘的最大一片佛教遗址。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凌:“我们现在看到的主要是跟佛经有关的内容,不同年代的都有,对我们了解吐鲁...
有学者认为,象雄核心区域所在的西藏高原西部的阿里地区,曾经是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区的古代文明中心之一。然而,曾经繁盛的象雄王国和文明都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文献记载的不足以及考古发现的不充分制约了对象雄文明的研究工作,象雄因此长期蒙着神秘的面纱。 今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在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噶尔县门士乡故如甲木墓地和卡尔东城进行了测绘和试掘。此次考古 发掘出...
最新考古勘探资料显示,秦始皇帝陵园的内城北半部不仅有一条南北向的墙垣,在其东边还存在着一条与其平行且等长的南北向墙垣,从而为秦始皇帝陵的陵园坐南朝北的主轴布局提供了重要佐证资料,从考古实践上破解了其陵园朝向问题。 秦始皇帝陵园有两重套合的城垣,人们习惯上将内城垣之内称为内城,外城垣与内城垣之间的区域称为外城。在内城之内的南半部,核心处耸立着秦始皇陵的高大封土,其北边有一条东西向夹墙(未达内城西墙...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Normal0 近日,河北省文物工作者在配合张承告诉公路建设过程的考古调查中,在崇礼县境内发现了一处古城遗址,初步判断其年代可能为西汉时期。 关于这座西汉古城的性质,考古工作者已有极为中肯的认识,推测“军事要塞的可能性大于侯国的可能性”。据有关学者研究表明,汉代...
已完全清理出来的“明代立交桥” 昨日,记者从海龙屯考古现场获悉,随着清理发掘进一步深入,埋在废墟下的许多房屋残垣被发现。据介绍,一些断墙还保留着当年的粉刷块,这对今后复原海龙屯建筑群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据介绍,新发现的这批断墙,长度不一,残存高度在1.2米到70厘米之间,厚度50厘米,均为青砖砌成,平均埋深80厘米。另外,与断墙同时被发现的,还有完好的房屋建筑构件,甚至...
已完全清理出来的“明代立交桥” 昨日,记者从海龙屯考古现场获悉,随着清理发掘进一步深入,埋在废墟下的许多房屋残垣被发现。据介绍,一些断墙还保留着当年的粉刷块,这对今后复原海龙屯建筑群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据介绍,新发现的这批断墙,长度不一,残存高度在1.2米到70厘米之间,厚度50厘米,均为青砖砌成,平均埋深80厘米。另外,与断墙同时被发现的,还有完好的房屋建筑构件,甚至屋顶完整坠落的痕迹。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