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从德胜门沿德昌路向北直行11公里,就来到了北五环外的清河街道办事处地界。清河街道位于海淀区的东北部,与昌平区交界,历史上可是鼎鼎大名,金称清河馆,元称清河社,明称清河店,清称清河镇,是北京城通往居庸关的必经重镇,出入北京城的第一道门户,元明清三代都有重兵把守,现在仍保留着列为首都文物保护单位的“汉代古城遗址”和明永乐年间的“广济桥”。但这儿有三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曾经莅临视察的历史遗迹,...
为提升城市核心区的环境品质,北京将从人口数量、文化遗产、道路建设、生活配套、生态环境等方面,对大栅栏、西什库等一批文化街区进行整理,使其恢复历史风貌,实现街巷环境焕然一新。这是记者从北京市西城区第十六届人代会第四次会议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 西城区是北京建城和建都的肇始之地,3000多年来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目前,这里共有历史文化保护区18片,占北京旧城33片历史文...
“如果我们把它比作一个巨人的身躯,城门就好像巨人的嘴,其呼吸和说话皆经由此道。全城的生活脉搏都集中在城门处,凡出入城市的生灵万物,都必须经过这些狭窄通道。由此出入的,不仅有大批车辆、行人和牲畜,还有人们的思想和欲望、希望和失意,以及象征死亡或崭新生活的丧礼或婚礼行列。在城门处,你可以感受到全城的脉搏,似乎全城的生命和意志通过这条狭道流动着——这种搏动,赋予北京这一极其复杂的有机体以生命和运动的节奏...
对于每一位北京土著来说,喝二锅头就像喝豆汁一样,无不体现着老北京的韵味。无论是吃花生米、高碑店豆腐丝、酱牛肉、拍黄瓜这样的小凉菜,还是品尝卤煮火烧、爆肚、白水羊头这样的老北京小吃,一定要饮用二锅头来助兴提味。尤其是冬天吃饺子时,二锅头是最常见的搭配方式,有俗语道:“饺子就酒,越喝越有。”如今的二锅头早已成为北京老街坊们的标配,在中国酒业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 那么,到底什么是二锅...
修缮完毕的大营烽火台及正东侧同期建筑遗址 延庆区大营烽火台抢险修缮工程日前竣工验收,施工过程中,工人们在烽火台正东5米处清理出了一处夯土芯、青砖包砌的遗址。这是延庆近年来在长城及附属文物修缮中,首次发现烽火台周边有同时期的建筑遗址。 大营烽火台位于延庆区大营旧村北,妫水河畔,建于明代,平面近方形,城台残高约18米,占地一千余平方米。据考证,该烽火台原为砖石结构,即夯土外包砖石,顶部建有...
编者按 创立于1916年7月的中国地质博物馆,是中国最早的公立自然科学博物馆,也是亚洲馆藏最丰富的地学类博物馆。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国地质博物馆建馆100周年。作为从中国地质博物馆里走出来的百岁老人,胡承志亲历和见证了中国地质事业和自然科学博物馆事业发展。正是在这里,他通过自己一步步的刻苦钻研和不懈求索,完成了从普通学徒到知名学者的嬗变。历经百年风雨,包括胡承志在内的一...
12月19日,北京市东方德才学校开展“缤纷校园艺满德才”为主题的学生优秀美术、书法作品展在798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开幕。活动现场,东方德才学校来自一至六年级100余幅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的美术、书法作品做参展。 据悉,此次展览充分展现了东方德才学校小学部一年来美术、书法艺术教育的丰硕成果。学生通过画笔,描绘出多彩的校园生活,展示出学校四个充满的办学理念,弘扬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
“今年,北京市依据相关规定共开展考古勘探183项,勘探总面积达2206万平方米,相当于3090个足球场;考古发掘67项,发掘面积6.6万平方米,相当于9个足球场;保护各时期古代墓葬3000座、窑址140座、灰坑905座、房址30座、井140口、道路16条;出土包括陶器、瓷器、铜器、银器、金器、玉器等在内的文物共计1万余件(套)……” 近日,“2017年北京市考古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圆明园正...
杨椒山祠、绍兴会馆、晋江会馆……西城区范围内,47处直管公房类文物将在2020年底前完成修缮,并全部向社会开放。在昨天举行的西城区2017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年会上,西城区文化委负责人透露了这一消息。 由于历史原因,北京老城区内的不少文物,如名人故居、会馆等,被社会单位或居民长期占用,很多已经沦为大杂院,破旧不堪。让文物还原历史风貌,已迫在眉睫。西城区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从政府直管公房...
位于北京西城区北半截胡同41号的谭嗣同故居。 东方IC 资料图 记者从昨天(12月17日)的西城区2017名城年会上获悉,本月初西城区启动了15处文物腾退工程,目前腾退进度已经接近一半,腾退的462户居民将前往大兴、房山等地安置。明年将启动另外14处文物腾退点位,到2020年,西城区50余处文物腾退将全部完成并开门迎客。 据统计,西城区181处三级文物保护单位和182处文物普查登记项目...
苍松翠竹与红墙灰瓦的层层殿宇相映生辉,重峦叠嶂与淙淙清流天然成趣,游人如织拾级而上领略千年古寺勃勃生机……这便是被誉为“北京的敦煌”的房山云居寺。 云居寺建于隋末唐初,历经千余年,屡有修葺,声名远播。作为佛教经籍荟萃之地,寺内现存七座唐塔、五座辽塔,珍藏的石经、纸经、木经板号称“三绝”。其中,尤以1122部、3572卷、14278块石刻佛教大藏经著称于世,其历史之久远、工程之浩大、刊刻之...
杨椒山祠、绍兴会馆、晋江会馆……西城区范围内,47处直管公房类文物将在2020年底前完成修缮,并全部向社会开放。在12月17日举行的西城区2017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年会上,西城区文化委负责人透露了这一消息。 由于历史原因,北京老城区内的不少文物,如名人故居、会馆等,被社会单位或居民长期占用,很多已经沦为大杂院,破旧不堪。让文物还原历史风貌,已迫在眉睫。西城区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从政府...
远处工作人员拍摄的地方就是留存了三百余年的卵石小路。近处的剖面可看出地基之厚,体现出当年皇家建筑的精益求精。 绿网覆盖的地方就是圆明园紫碧山房遗址 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昨天公布了今年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的七大重要发现,包括:城市副中心发掘的大量战国至清代墓葬,路县古城发掘的形制多样的汉代水井,新机场考古发现的清代家族墓,圆明园紫碧山房遗址发现的清代建筑基址等。 北...
12月14日,北京市文物局和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共同发布了2017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成果,统计显示,2017年北京市共开展考古勘探183项,勘探总面积达2206万平方米,相当于3090个足球场。考古发掘67项,发掘面积6.6万平方米,相当于9个足球场。保护各时期古代墓葬3000座、窑址140座、灰坑905座、房址30座、水井140口、道路16条。出土文物共计1万余件(套),包括陶器、瓷器、玉器等。其中...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