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目前这幅画正在克利斯蒂拍卖行进行鉴定,如果证实是真作,价值可能达数千万元。 这幅画在行李箱里放了55年,柯里甚至还考虑过把它扔掉。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58岁男子多米尼克-柯里在自家阁楼整理母亲的遗物时,在一个破旧的行李箱中发现了一幅由1953年出版的报纸包裹的油画,可能是毕加索的作品。 这幅画在行李箱里放了55年,柯里甚至还考虑过把它扔掉。 柯里相信,这幅画可能是他的生父,一...
M359,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坑壁斜收,口大底小,平底。墓葬开口长4.3米,宽3.5米,现存深度5.1米,墓底长2.9米,宽2.1米。墓葬一椁一棺,人骨保存较好,仰身直肢,面向上,双手交叠置于腹部。在椁内棺外设置一边箱,边箱内放置陶鼎1件,陶豆、陶壶各2件等。这种带边箱的墓葬结构在以往本地的考古发掘中是比较少见的。 M459,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斜壁内收,口大底小,平底。墓葬开口长4.1米,宽3.8...
近日,南阳市张衡博物馆工作人员在调查走访中发现了一批文革时期流失的鄂城寺文物。 鄂城寺位于南阳市北20公里的石桥镇,曾是宛北一带著名的庙院。其始建于隋,鼎盛于宋,后代屡有增建,清末渐趋冷落,终被废弃。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寺山门前原有建于清干隆三十四年照壁一座,照壁心由“皇图巩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十六字构成,一字一石,四字一列,镶嵌于壁体之中。其中间...
安徽省淮北市工业学校实验楼工地位于淮北市工业学校北部。2008年4月,施工人员在取土时发现了大量汉砖。淮北市文物管理所勘察发现该处为一汉墓群,随即对该工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汉墓4座。其中两座为画像石墓,一座为石棺墓,一座为砖石混合框架结构墓,出土陶器、铜器、铁器、玉器、骨器等各类文物达50余件。目前遗存整理工作已经结束。 M1:位于发掘区东部,竖穴砖石结构墓,南北走向,方向10°。平面呈长...
记者从济南市考古研究所获悉,考古人员对今年在济南济阳县垛石镇发现的两座唐代墓葬的抢救性发掘接近尾声。据悉,这是济南地区首次发现有明确年号的唐代砖雕双室墓。 据了解,墓葬位于垛石镇前刘村西,紧靠村庄,是今年3月村民修建文化广场取土时发现的。 据考古人员介绍,一号墓位于二号墓西偏北5米处,是单室穹窿顶砖室墓。由墓道、甬道和圆形墓室组成。墓室直径3.1米,穹窿顶,未发现被盗痕迹。出土一件红陶罐、一只...
天一阁的藏书总能不断给人以惊喜。 且不说独步天下的明代科举录、地方志、政书,也不提精雅绝伦的毛氏汲古阁影宋抄《集韵》、云烟满纸的万斯同手稿《明史稿》,单说近期在古籍普查中新发现的一批民国稿抄本,就足以让全国古籍界艳羡不已,以至于见了这批藏书的复旦大学古籍所陈正宏教授连连赞叹:“天一阁真是一座神奇的宝山啊。” 2015年1月20日,天一阁的古籍普查员带领复旦大学古籍所的硕博实习生,对部分未编书进...
记者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今年4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嵩明县杨林经济技术开发区名为桃园的缓坡上发现一处元明时期的古墓群。5月至6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嵩明县文物管理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共发现并清理墓葬1566座,其中火葬墓1348座、土葬墓218座,出土随葬器物1000余件。 据了解,古墓群范围内墓葬分布密集,分为火葬和土葬两种丧葬形式。火葬...
据史料记载,位于莱西市西沙埠的古城,从战国到魏晋时期一直存在,随着古城遗址考古工作的启动,这座两千多年前曾经繁华的古城,仿佛随着考古清理工作慢慢复活,随之而来的众多历史猜想也多了起来。如果说西沙埠古城是莱西早期历史的一个缩影,那么青岛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古遗址?连日来,记者探访发现,青岛这座沿海城市,早在数千年前就存在着诸多古城址,先人依水而居,过着安逸的生活。随着我市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史前历史文...
6000年前,生活在余姚田螺山一带的先民开始种植茶树,这一发现,把中国境内开始种植茶树的历史,向前推进约3000年。 今天,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联合在杭州宣布:河姆渡田螺山遗址出土的山茶属树根,被认定为山茶属茶种植物的遗存,是迄今为止我国境内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人工种植茶树的遗存。根据树根所在地层年代的碳14测年技术的科学测定和出土陶器等遗物的形态特征确定,这批树根生...
6月30日,市文研所对一处明清时期的大型家族墓葬群发掘完毕,出土瓷器、铜器、铁器等一批珍贵文物。 市文研所考古人员告诉记者,这处墓葬群位于光武东路一建筑工地内,市文研所今年6月对其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先后发现古墓葬50余座,其中砖室墓2座,其余为土坑墓。墓葬年代均为明清时期,出土随葬品100多件,主要有瓷罐、铜钱、铜簪、铁犁铧等,另有墓志3通。 据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新介绍,这处墓葬群的发现...
日前,省考古研究院的考古人员在淳化县车坞镇齐子塬村发现一座汉代墓葬。 据介绍,该墓葬墓室长2米,宽1.5米。从发现时的现场看,墓主人骨骼完整,因没有发现墓志铭等物,暂无法确认墓主人身份。从墓砖的形式和墓葬结构来看,初步判断属于汉代民间墓葬。经抢救性发掘,出土的随葬品有铜镜、铜带钩、大布黄天币、陶仓、陶灶、陶罐等文物16件,为研究汉代丧葬风俗和生活习俗提供了实物考证资料。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专家2日向记者透露,考古人员在位于陕西神木的石峁遗址首次发现4000多年前的纺织物,说明北方至少4000多年前已懂得人工纺织。这一发现对于研究古代中国服饰史等具有重要价值。 石峁遗址是目前中国史前时期规模最大城址,位于陕西省北部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山梁上,北距长城10公里。1976年首次被发现,2006年被公布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考古专家2012年在对石峁遗址的发掘中,在...
这里是北仑小港街道的姚墅村,宁波绕城丁家山高速出口附近。一块立着“江邵线”标牌的公路边,站满了人。路边的断面,离路面五六米的地方,隐约能看到一个洞口。 “这是个古墓,六朝的,有1600年了呢!”这是最近村里最大的新闻了。考古所人员的到来,似乎也证实了这个消息的真实性。 山坡的黄土堆里 挖掘机挖出个古墓 村民说,最早发现古墓的,就是工地的挖机师傅。 半个月前,姚墅村的北面大爿山要挖土建厂房...
石峁遗址首次发现4000多年前的纺织物,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近日向外界披露了这一重要发现。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石峁考古队副队长邵晶告诉记者,2012年在对石峁遗址的发掘中,在后阳湾一处房址之下,发现了一件被打碎的双鋬鬲。发现时,两个鬲套扣在一起,里面有一些肢骨、肋骨等散落于套扣的鬲中。后经考古专家对骨骼鉴定发现,这些遗骨属于一个不足周岁的婴儿。这种用炊具埋葬夭折婴儿的习俗,在当时的中国普遍存在。 经...
记者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今年4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嵩明县杨林经济技术开发区名为桃园的缓坡上发现一处元明时期的古墓群。5月至6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嵩明县文物管理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共发现并清理墓葬1566座,其中火葬墓1348座、土葬墓218座,出土随葬器物1000余件。 据了解,古墓群范围内墓葬分布密集,分为火葬和土葬两种丧葬形式。火葬墓集中...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