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5年02期 【摘要】本文讨论了石质文物风化病害的类型及影响因素;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对石质文物风化程度指标的研究现状,梳理了目前国内外岩体或岩石风化程度的表征指标(包括定性和定量指标),同时对目前石质文物风化病害常用的无损或微损检测方法进行了回顾。 【关键词】无损微损检测;石质文物;风化病害
大足石刻博物馆13日正式对外开放,近500件珍贵石质文物将首次全景展现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艺术魅力。 记者在现场看到,博物馆前的广场上,耸立着高达19.6米的石质经幢。在其10层造像之中,精细雕刻了金刚、飞天、天龙八部、八大天神、金翅鸟部、万佛等大足石刻造像元素精华。据了解,大足石刻博物馆主体为仿古设计,建筑中大量采用古建筑木质构件和结构,于2012年开工建设。博物馆陈展面积近5000平...
近日,据重庆市大足石刻研究院宣布:耗时近8年、耗资数千万元的国家一号石质文物保护工程——千手观音修复项目,于2011年4月正式动工。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敦煌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数十个科研单位和数百名专家的精心“呵护”下,目前保护工程基本完工。这龛被誉为“世界石刻艺术之瑰宝”的造像,将于今年中国文化遗产日---6月13日正式与游客见面。 大足石刻千手...
土山汉墓2号墓自发掘以来,备受市民关注。目前,墓室范围塌陷的封土自上而下已清理到墓室青砖券顶平面,考古人员暂停清理这一区域,开始着手发掘墓道。 由于土山2号墓古代被盗,青砖墓室券顶结构被破坏,造成了墓室青砖坍塌,墓室上方叠压的厚重四层黄肠石,也跟着一起坍塌下来,埋在墓室上方的封土中。随着封土一点点被清理出,坍塌的黄肠石也越来越多地显露出来。考古人员需要先把黄肠石清运出去后再对墓室进行清理。目前,...
10月16日上午,2014年抚仙湖水下遗址科学考察成果揭晓。云南省政协原常务副主席、云南中华文明研究会会长赵廷光在新闻发布会上通报:经过20天的水下科考,已经寻找、发现、追回42件由人工金属器雕琢的石质文化构件,充分证明抚仙湖水下存在着一个史前遗址。 据悉,2001年,由中央电视台发起,抚仙湖水下有古城的消息就传遍四面八方。今年的科学考察从9月26日开始,到10月15日结束,历时20天。在...
考古人员在河南省济源市一建设工地上发现一座宋代精美的仿木结构砖雕墓,墓中出土的用于盛敛尸骨碎片的石函为该市首次发现。 这一石函的性质类似“骨灰盒”,长约40厘米、宽约26厘米,里面盛着该墓女性墓主人火葬后的尸骨碎片。 据济源市文物工作队副研究员陈良军介绍,这是一座夫妻合葬墓,男性墓主人以木棺下葬。妻子先于丈夫去世,尸体火葬后,尸骨碎片以石函收敛,待其丈夫去世、墓穴修好之后,再一起合...
6月11日上午,在南靖县靖城镇古湖村石质山上,又有三块古墓主高静吾墓葬石构件和墓前矗立的一根断残石狮柱被发现。石构件长296厘米,宽36厘米;断残石狮柱高100厘米,断残狮高46厘米。 在原墓址里,至今仍保留着一块漳州到目前为止最长的半截墓碑,长5.6米。残碑上镌刻着:“吾高公 慈懿蔡氏 茔。会魁翰林院检;主考孝子克正,湖游戎转漳州;士授通判朝彩等营造,举人授广东惠州府同知分试官曾孙维桧、维桢等...
新发现的残缺石质手指 陶瓷残片拼成一个较完整的陶碗 昨天,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现场,工作人员从主尊造像腹部“暗格”新挖出三根残缺的石质手指和一件陶器残片。 新发现的三根手指分别为一根拇指残体,两根相连的手指(中指和食指)残体,两指指尖共持一件法器,至于手指具体属于哪尊造像尚需进一步考察分析。与此同时,本次发现的陶器残片可与之前的一件陶器残片拼接为一个较完整的陶碗。大足石刻研...
近日,经东南大学、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的专家考证确认,在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陈列提升工程中发现的一批石质莲花覆盆柱础为晚唐五代至北宋时期的古建遗构,且其形制与我国古代建筑史巨著、被梁思成先生誉为“中国古籍中最完善的建筑技术专书,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必不可少的参考书”——宋《营造法式》中所记载的“宝装莲花柱础”图例如出一辙。这是近年来保国寺古建筑群极为重要的一次发现,为佐证保国寺大殿建成年代提供了又一有力...
为配合新库房柜架工程,西安碑林博物馆修复人员对拟在半开放库房上架存放的个别残损文物进行保护修复。从年初开始,文物柜架工程就已逐步实施,为了保证文物安全顺利的上架存放,该馆文物保护人员经过筛选,对部分残损文物制定了科学的,有效地保护修复方案,并按照方案进行有序的保护修复工作。是这些文物得到有效的保护,达到安全上架的要求。目前,已完成包括北魏闾伯昇墓志在内十余件珍贵文物的保护修复。(西安碑林博物馆 牟...
1月7日,记者从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该院运用三维扫描技术,完成了对宣汉县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全身”记录。 据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所所长姚军介绍,三维扫描技术是近年来广泛运用于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先进科学技术,不仅能精确记录下野外文物的全部情况,还能不损伤文物本体,将三维扫描技术运用在石窟寺和石质文物的测绘和保护上,是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近开始的探索。此次,利用三维扫描技术...
10月31日,由国家文物局主办,陕西省文物局承办、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暨砖石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协办的“石质文物保护修复行业标准培训班”举行结业典礼。国家文物局机关党委人事司彭冰冰副司长、陕西省文物局法规处李斌处长等相关人员出席了结业仪式。 在为期7天培训里,学员系统的学习了石质文物的保护修复规范,明确了石质文物保护修复基础工作的程序、步骤、文本内容及文本的标准格式,并在乾陵和泰陵完成...
由国家文物局主办,陕西省文物局承办、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暨砖石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协办的“石质文物保护修复行业标准培训班”开班仪式于10月25日在古都西安举行,来自全国31省市、95家单位的108人将接受为期七天的理论学习与现场实践。国家文物局科技司科技与信息处刘华彬处长、陕西省文物局郭宪曾副局长、法规处李斌处长、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赵强院长等相关人员出席了开班...
由国家文物局主办,陕西省文物局承办、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暨砖石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协办的“石质文物保护修复行业标准培训班”开班仪式于10月25日在古都西安举行,来自全国31省市、95家单位的108人将接受为期七天的理论学习与现场实践。国家文物局科技司科技与信息处刘华彬处长、陕西省文物局郭宪曾副局长、法规处李斌处长、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赵强院长等相关人员出席了开班仪式。 标准化建设是文...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