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10月25至26日,第三届“中国公共考古•首师论坛”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举行,此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考古网和和首都师范大学公众考古学中心承办。 在本次论坛中,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金手铲”公众考古系列活动荣获第三届“中国公共考古——首师论坛”公共考古活动一等奖,并在会上作了“打造公众真正需要的公众考古...
论坛主席台场景 10月25日,第三届中国公共考古·首师论坛在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大厦举行。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研究员出席开幕式并致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党委书记梁占军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王仁湘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主任袁广阔教授、四川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国祥研究员在主席台就坐。 ...
10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右三),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党委书记梁占军(左三)等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开幕式。10月25日,第三届中国公共考古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公共考古论坛创立于2013年,是考古界专家、学者以增强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历史文化为目的,面向公众、新闻媒体以专题讲座、研讨等形式普及考古知识和交流互动的平台。 10月25日,北京大学考古...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繁荣,公众探寻过去足迹、与祖先对话的诉求日益强烈,为顺应时代需求和考古行业发展趋势,自2013至2014年度,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围绕考古现场体验模式,举办了一系列公众考古体验活动,反响良好,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为进一步深化公众考古活动,第一时间与公众分享考古成果,2015年度,市考古所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对活动主题、活动内容与活动受众进行升级,充分发挥“金手铲”这...
中国考古学诞生伊始,第一代考古学家们就开始了公共考古实践。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中国公共考古的方式日趋多样,影响日益广泛,理论探讨也更加热烈。中国公共考古论坛连续举行了两届,在业内人士和考古文物爱好者的热心支持下,已经成为大家交流和分享的平台,赢得了良好的反响。 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考古网和首都师范大学公众考古学中心决定联合主办第三届“中国公共考...
一、导言 随着“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Postmodernism)席卷全球,科学的合法性问题(Legitimacy of Science)受到了普遍质疑,以“理性”为本位的宏大理论构建已经无法满足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现代科学自身的保守性和功利性已经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后现代主义对科学的方法进行了解构,对权威话语的逻各斯(Logic)的中心主义进行了颠覆,人本主义、人文关怀成为后现代主义的主要...
淮北某小学学生参观柳孜运河遗址 村民在观看遗址出土的文物展板 目前,国内考古专业人员越来越重视公众考古的重要性,很多单位和个人都在尝试推广这一领域的知识和成果,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这几年也在做这方面的努力。诚如大家所说,公共考古包括“公共”和“公众”。“公共”涉及政府、公共机构等,代表了社会大多数人利益的集合体,具有客观性和整体性;而“公众”则是由个人组成的群体,包括有着不同职业、文...
近年来,随着社会或百姓参与的考古活动日渐增多,“公众考古”或“公共考古”这两个概念,时常出现在各种场合中。譬如很有代表性的一对现象就是,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成立了公共考古中心,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成立的中心名称里则用了“公众考古”几个字。我觉得,无论从内涵上还是职能上抑或是价值取向上,这两个中心各自的名称都挺贴切,这在下面还会提到。 其实,我说的“公众考古”或“公共考古”都不错,只是我个人的看...
2014 年3 月31 日,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家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成都举行,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先生和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王仁湘先生以及与会的专家学者在成立大会上给予此举以高度的评价。是的,“公共考古”的发展代表着一种历史的进步,它使考古科学从“神秘”走向公开,从“官学”走向“公共话语”,从“庙堂”走向公众,从考古知识由少数学者使用而为民众共享,从考古遗产强调“死保”而走向保护与“活用”的双...
近年来,社会大众和各路媒体对考古的关注,使以往较为“冷门”的考古工作变为热门的社会话题。在这背后,凸显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如何让考古脱去神秘的外衣,由“小众”走向“大众”,将专业、准确的考古知识传播给公众?目前,这已成为考古工作者的一项新任务。 在4月1日于成都举行的“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公共考古论坛”上,这一问题成为与会专家讨论的热点。该论坛由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
今年76岁的考古学家李伯谦教授,曾任北京大学考古系主任、考古文博院院长兼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长,亦出任“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首席科学家,参加和主持过河南偃师二里头、安阳小屯殷墟、山西曲沃晋侯墓地等多处遗址的发掘。 他于上月底参加“世界考古·上海论坛”时,接受了《东方早报(博客,微博)·艺术评论》的采访,在谈到公共考古相关话题时,回忆起上世纪50年代中国考古发掘活动与公众互动的情...
2014年10月27至28日,第二届“中国公共考古——仰韶论坛”在河南省三门峡市热烈举行。论坛的基本形式与第一届相同,包括公众演讲、研讨会和公共考古活动展示三大板块;参与人员构成也相似,有来自专业网络和平面媒体、热心公共考古的考古科研单位和博物馆的代表,有各大学文物爱好者协会代表;精彩新鲜的内容也仍然让与会者兴奋不已,并引发对公共考古的新思考。 新努力 研讨会上的每个发言都让人感受...
提起考古,很多人会迅即联想到盗墓。这一“光明”一“阴暗”的两件事,之所以被硬生生扯到了一起,除了那套红极一时的《盗墓笔记》的影响外,或许还因为,作为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考古一直是不面向公众的。 如果有一天,我们站在博物馆的橱柜前,不再仅是隔着玻璃读卡片上的介绍,而是可以跟别人讲述藏品出土的全过程,回忆内心的激动,这感觉是不是会很美妙? 现在,这美妙的如果正在变成现实。徐州博物馆近...
公共考古可以走多远 第二届“中国公共考古——仰韶论坛”的思考 10月27至28日,第二届“中国公共考古——仰韶论坛”在河南省三门峡市热烈举行。论坛的基本形式与第一届相同,包括公众演讲、研讨会和公共考古活动展示三大板块;参与人员构成也相似,有来自专业网络和平面媒体、热心公共考古的考古科研单位和博物馆的代表,有各大学文物爱好者协会代表;精彩新鲜的内容也仍然让与会者兴奋不已,并引发对公共...
2014年11月20日,由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执行专家组主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承办,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三星堆博物馆协办的中华文明探源公共考古论坛在成都举行。到场人数200余人,不仅仅有来自考古、文博界的专家学者,还吸引了广大社会人士的积极参与。参与本次论坛的社会人士来自广州、西安、成都等不同的地区,从事的职业涉及金融、教育、传媒和文化产业等多个领域。本次论坛包括三方面的...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