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清韵斋字画店的里间里,放着许多彩陶,仅地上摆放的这些就有四十余件。刘畅摄 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是一个古老的西北小县,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有人类聚居,留下大量具有考古价值的文物,尤其以造型多样、构图精美的马家窑文化彩陶著称,被誉为新石器时代彩陶之冠。有些马家窑文化彩陶珍品现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 然而,随着对马家窑文化遗址大规模的考古发掘,...
故宫博物院 玉环,外径9cm,孔径6.2cm,厚1.3cm。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 玉环因沁蚀成牙色,外沿薄,近孔处较厚,剖面近于三角形。此环造型规矩,素面无纹,磨制光润。 含山文化出土环形器多件,唯此器最精美。玉环在新石器时代诸文化中曾有多处出土,数量较多,但剖面呈三角形的非常罕见,它对后世特别是战国时期玉环的影响颇大。 此玉环为1987年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墓葬出土。
昨(20)日,记者从向家坝水电站库区叫化岩遗址发掘成果汇报暨专家座谈会上获悉,为期3个多月的向家坝水电站库区内第一批考古发掘发现库区内叫化岩遗址的年代应该在距今4700-5000年之间。这是川南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它填补了四川新石器时代文化在川南地区的空白,并可将川南地区的历史上溯2000年。 叫化岩遗址和长沙地遗址均位于屏山县楼东乡沙坝村三组,地处金沙江北岸,2007年向家坝库区内文...
邕宁顶蛳山新石器时代遗址 广西新石器时代早期到中晚期的重要遗址。位于广西邕宁县蒲庙镇新新行政村九碗坡自然村东北约1公里的顶蛳山上,遗址现存面积5000平方米。1994年,邕宁县文管所曾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1996年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工作队、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和南宁市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了复查。1997年到1999年对遗址进行了四次发掘,揭露面积600余平方米,获得了大量自然和文...
记者25日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化局获悉,文物普查队员近日在位于川西北地区的阿坝州若尔盖县,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至汉代遗址。专家推测,该遗址为游牧民族的临时居住遗址。 据阿坝州文化局田雨介绍,此次发现的协玛坚(藏语译音,意即沙子地)遗址位于若尔盖县阿西乡阿西村南约5000米的草地中央一处低矮山梁上。遗址东、西、南三面均为沼泽水草地。遗址面积较大,呈南北走向,由连续不断的大小沙窝组成不规则的长...
朝鲜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第 5千年至前第1千年初。有人根据陶器纹饰的图案而称这一时期的文化为篦纹陶文化或几何纹陶文化。这一时期的遗址已发现130多处,多分布在近海岸处,而以西海岸较为密集。典型的遗址有咸镜北道雄基郡屈浦里西浦项遗址、黄海北道凤山郡智塔里遗址、平安南道温泉郡云下里弓山遗址、庆尚南道釜山市东三洞等。 分期朝鲜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可分为早、中、晚3期。早期年代约当前第5千年至...
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这一名称是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于1865年首先提出的。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已进入全新世,继旧石器时代之后,或经过中石器时代的过渡而发展起来,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年代大约从1.8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一般认为新石器时代有3个基本特征: 1.开始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 2.发明了陶器 ...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大致是按照石器时代、铜器时代 、铁器时代 、电器(气)时代……的顺序构成的,这一理论最先由丹麦的汤姆逊提出,经过他的学生沃尔赛完善后,成为了西方文化学的“经典理论”,然而,这一“经典理论”却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随着我国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使得诸多专家们不得不面临一个事实:在中国的原始社会,有着无比灿烂的玉雕艺...
动物考古学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探讨古代人类与动物的各种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关系就是通过何种方式获取动物作为肉食资源。获取动物作为肉食资源的方式可以概括为家畜饲养、狩猎和捕捞等。古代人类在食用这些通过不同方式获取的动物以后,将它们的骨骼废弃在居住地周围。通过考古发掘采集的动物骨骼,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被当时人利用的动物状况。因此,通过对考古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进行种属鉴定,及运用最小个体数(其确定原则和...
该玉琮属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000年) 玉琮之王高49.7厘米,上宽6.4厘米,下宽5.6厘米,传山东出土。 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代表,因首先发现于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镇而得名。其主要分布于江浙、上海一带,距今约5300~4000年左右。玉琮在良渚文化中大量出土,有不下百件之多。玉琮是中国古代玉器中重要而带有神秘色彩的礼器,对良渚玉琮功用的猜测目前不下二十多种...
近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文物管理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联合组成的“布瓦黄泥群碉及民居村寨”田野考古调查及勘探工作队发现和确认了一处距今48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布瓦遗址! 布瓦遗址位于汶川县威州镇布瓦村三组(龙山组),岷江与杂谷脑河交汇处附近。遗址的分布面积约50000平方米,保存较好的中心区面积近10000平方米,海拔高度2100...
西南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自治区,四川的陶器文化较为发达,云南、西藏颇有类似,具一定水平,贵州比较零星。 云南的白羊村文化多产夹砂褐陶,陶质疏松,胎壁较厚。均为手制,采用泥条盘筑法,制陶工具有陶垫,骨抿、陶支架、石印模等。器形独特,有罐、钵、缸、带流器等,肩、腹部常饰以变化丰富的划纹、绳纹、点线纹、剔刺纹、乳钉纹、附加堆纹、印纹(篦齿纹、圆圈纹、斜方格纹)、线纹等。 西藏在建国以后才发...
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文化范围,包括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和广西诸省,基本上可分为早、晚两个阶段。 早期文化的遗址有江西万年仙人洞,广东英德青塘,冠山滑岩洞和广西桂林甑皮岩、马兰嘴山,杯较山、石尾山、海角山等处。以绳纹粗红陶为主要代表,质地较粗松,具有明显的原始特征。纹饰除了绳纹,还有划纹,篦点纹,见齿纹,指甲纹和篮纹等。 晚期文化较早期为丰富,质料种类增加了泥质红陶,灰陶和黑陶;纹饰种...
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发展迅速、成熟,与黄河流域争奇斗艳,平行延贯又交流融合。成为当时我国陶器文化的主体部分。 长江流域的早期文化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另有仙人洞遗址、彭头山文化、石头皂市遗址。河姆渡文化年代为公元前5000至前3000年左右,因1973年首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而得名,生产泥质陶、夹炭黑陶和夹砂陶,全部为手制;多饰以刻划花纹或绘黑、白、红、褐彩,少数有镂空装饰;还有一些动物形...
黄河流域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陶器发展鼎盛的地区之一,它优良的经济地理环境,为当时的定居生活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促进了陶器的繁荣,因此具有系统的陶器发展序列和密集的文化遗址。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以裴李岗为代表,距今为8000年,有大地湾文化、磁山文化、后李文化、北辛文化、白石村文化等类型。裴李岗文化陶器大多为红陶,有泥质陶和夹沙陶两类,素面磨光,有些辅以篦纹、划纹和乳钉纹;全部手制,多采用泥条盘...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