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4月18日,是第35个国际古迹遗址日。当天,第三届全国优秀文物维修工程经验交流推介会在我省曲阳县北岳庙举行。推介会现场宣布了第三届全国优秀文物维修工程获奖项目名单,包括我省曲阳县北岳庙壁画保护修复工程在内的10项工程获“全国优秀文物维修工程”称号。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出席会议。 第三届全国优秀文物维修工程评选推介活动,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中国文物报社和河北省文物局主办。此次10个获奖项...
日前,常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余风前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傥溪桥和方文彬故居、里择祠、德川行等地进行调研,详细了解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 余风一行先后实地查看了傥溪桥、古董百床博物馆、方文彬故居、李昭炜故居、德川行、太守公墓屋、里择祠现状,听取了县文广新局关于文保单位保护和修复以及历史古迹修复十大专项工程的相关汇报。余风对近年来全县文物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希望文化单位抓住机遇,重视文物资源...
中国的古籍保护学者们正在致力于恢复传统的造纸法,助力古籍修复,推动中华传统工艺与文化传承。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院长杨玉良4月18日透露,“复活”开化纸,用中国自己的纸张来修复中华古籍是当前该研究院学科建设的重心之一。 杨玉良透露,中国传统纸张寿命极长,可达四千年;而现代纸张,就算是造币用纸,寿命也不过四百年。修复古籍用纸需优于原来的纸张。 据了解,开化纸史...
王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上官云 摄 王津火了,在他55岁的时候。 2016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热播,片中讲述了故宫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漆器等领域的稀世珍宝的修复过程,引发了年轻一代的追片热潮。片中的故宫文物修复师也“一夜走红”。55岁的钟表修复师王津,因其儒雅睿智的气质,被年轻网友称为“故宫男神”。 4月9日,作为河北博物院文博讲坛“我在故宫修文物”系列讲座的主讲人,...
安徽省肥西县今年将投资约1亿元修缮4家文物保护单位,3家为淮军故里圩堡,1家为宗祠建筑。其中淮军故里圩堡的修复特别引人瞩目。 淮军故里圩堡文化是肥西独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圩堡是一种北方古城与皖南古民居相结合的独特民居样式。晚清淮军将领们衣锦还乡时,在肥西紫蓬山、大潜山一带营造了100多个私家庄园,形成了国内规模最大、最集中的淮军将领圩堡群。圩堡具有防御性、水缘性和西洋性,兼具北方建筑的粗犷之气...
近日,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和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国际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博览会”(以下简称“建博会”)在北京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建博会将于今年8月在上海举办。 据建博会组委会秘书长李忠钰介绍,第二届建博会将包括9000平方米的展会面积和论坛区域,联合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社会团体等共同参与,在展示我国遗产保护领域的先进技术的同时,打造“工业遗产”“...
山东博物馆文物修复师在修复青铜器 “匠心神韵——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技艺展”3月24日在山东博物馆开展,当天即吸引数千民众到场参观。济南市民陈晓耕说,展览让他真正体验到文物工作者“化腐朽为神奇”的功夫。一块块碎片被拼接、整形成一件件精品,这背后是默默无闻的文物修复师在支撑,也是山东加强可移动文物保护成果的缩影。 文物修复师展“妙手回春” 清理、去除有害锈蚀,整形、补配、粘接……在此...
来到杭州,不可能不去西湖断桥。断桥残雪,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以冬雪时远观桥面若隐若现于湖面而著称。 断桥位于白堤东端,初春三月,伫立桥头一望,垂柳碧桃,很是销魂。 然而昨天下午,这里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一幕。本报接到读者爆料称,下午3点45分左右,立在西湖断桥东边的“断桥残雪”碑遭人泼洒红油漆。古朴淡雅的石碑字迹,几乎全部被红漆淹没,显得异常刺眼。 钱报记者随即赶往现场,并从警...
经过前期项目立项、设计、论证、审批、招标等准备工作,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3月25日正式启动薜宅桥、文重桥、文兴桥3座国宝级廊桥修复工程,并计划于今年11月底前完成修复工作。 2016年9月15日,受第14号台风“莫兰蒂”影响,泰顺县内薜宅桥、文重桥、文兴桥3座国保廊桥相继被洪水冲毁。廓桥冲毁后,其修复工作得到政府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和社会大众的高度关注。泰顺县文物部门第一时间通过微信平台发布通知...
山东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师王志成在修复青铜器 一件2600多岁的青铜鼎,在2013年被考古学家从沂水纪王崮春秋墓葬里发掘出来时,已经严重损坏、锈蚀和变形,厚厚的土锈不仅覆盖了它精细的花纹,也破坏了它优美的身姿,但经文物修复师的“精细手术”,这件青铜鼎神奇地复活了,矗立在橱窗中,春秋特色的青铜纹样,厚重又大气,诉说着千年的历史文明。 不只是青铜鼎,在24日开展的《匠心神韵——山东省文物保护修...
3月24日,王志成坐在修复工作台前,正细心清理修复一件青铜尊。他穿着白大褂,右手拿着一把手术刀,看起来就像一位正在做手术的医生。作为山东博物馆的一位文物修复师,对于那些受损的文物来说,王志成的身份其实就是“医生”——凭借高超的“医术”,让文物再现原来的模样和神采。 不过,像山东这样一个文物大省,王志成这样的“文物医生”还是太少。我省文物保护修复力量尚显薄弱,专业力量不足。全省博物馆数量451...
近日,湖北省文物局组织召开的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出土青铜器保护项目验收会在随州博物馆举行,首批355件(套)青铜器完成修复保护工作顺利通过专家评审。 验收评审组邀请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山西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等单位的专家组成。验收会听取了项目实施团队关于修复情况的汇报,现场查验了文物修复情况,比对修复前后的照片,查看信息记录、修复材料和工艺等档案资料,质询了项目实施中的关...
日前记者从西安市文物局获悉,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位于西安市鄠邑区涝河渼陂湖水系生态修复工程的考古工地,共勘探出古墓葬146座,窑址4座,现已累计发掘清理古墓葬76座,窑址1座。昔日,这里是秦、汉两朝上林苑,唐代京城长安西南著名的风景名胜,空翠堂、刘海庙、云溪寺等组成了丰富的文物宝库。2016年,涝河渼陂湖水系生态修复工程正式开工。与此同时,工程所在区域的文物考古工作也随即展开。据西安市文物保护...
中国是历史文明古国,也是文物大国,然而眼下,文物保护与修复人才告急!3月1日上午,中国高校首家本科层次“文物保护与修复学院”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成立。记者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举办的相关研讨会上获悉,几乎全国所有的图书馆和博物馆古籍、书画修复工作都面临人员数量不足、年龄老化、后继无人的问题。只有“老法师”维系,年轻人不愿意学,更不愿意来。 藏品腐蚀严重 有调查显示,全国共有50.66%的馆藏...
3月9日,记者从山西省文物局获悉,距今600多年的佛教藏经《永乐南藏》保护修复方案已获得中国国家文物局批复,这卷佛教大藏经系统中尤为重要的一部藏经,将“重获新生”。 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期间,文博专家在山西省稷山县青龙寺发现600多年前印制的《永乐南藏》经书。这些经书共有6大箱,800册至900册,函套已全部遗失,糟朽严重。 专家认为,这一发现无论是对佛教文献学和大藏经编...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