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衡炎古道枫树坳段 每一处古道遗址的发现,每一处古墓的发掘,我们都走近了一段历史。 近日,“御祭古道衡阳段”终于被发现。曾有多少官员经此道长途跋涉5天5夜至炎帝陵祭祀,不得而知。只是,这条古道上,一座300多年的古桥仍沿用至今。 史书记载,从唐代以来便有皇帝诏命官员祭祀炎帝陵的“御祭”制度。古代御祭官多从京城至衡州府,再长途跋涉5天5夜至炎帝陵祭祀。 2010年,炎陵县境内的“御祭古道”被发...
10月5日,长沙开福区九尾冲浏阳河小学工地,近期新发现的第四处古墓。图/潇湘晨报记者 张迪 自9月15日晚,第一处古墓发现以来,长沙开福区九尾冲浏阳河小学工地的古墓群发掘工作一直在进行中。截至10月5日,记者从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以下简称考古所)获悉,目前在该工地共发现7座古墓。其中最新发现的4座古墓排列有序,方向基本相同,没有打破或者叠压的现象,说明这些墓葬在选址上很可能经过人工规划。 这...
今日,记者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获悉,沁县漳源镇上庄村村民在建房挖地基时发现一座古代砖室墓,后经为期半年的抢救性清理发掘,发现该墓葬虽没有纪年等相关文字,但墓葬形制非常罕见,仿木构建筑砖雕,做工考究,严丝合缝,是金代晚期时候的墓葬,对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该墓葬为一座仿木构建筑的砖室墓,叠涩攒尖顶,墓室呈八边形,五个耳室分别在墓室正北、东北、东南、西南及西北方向,整体平面形状为龟形。...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日前,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辽宁省考古所通过一系列核心关键证据显示确认,在黄海海域发现的甲午海战沉舰“丹东一号”基本确认是邓世昌所率领的“致远”舰。 2013年丹东港在新港建设中,在规划海域扫描探测到一艘疑似沉船,2014年8月考古调查工作启动,通过大量的抽沙与测绘,考古队员已经陆续确认沉船的位置、结构、扩清了沉船的整体轮廓。为了保存沉船船体的结构,考古队并...
山西省文物局18日对外发布考古新发现,考古人员在山西绛州州署遗址发现唐至清的建筑遗迹,并出土陶、瓷等不同时期的生活用器,这些瓷器大多以江西景德镇窑青花瓷为主。此外,陕西铜川耀州窑及浙江龙泉窑生产的瓷器也在出土之列。 此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山西新绛县绛州州署遗址I区(即现存州署大堂前)发掘出土大量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碗、盘等近20种日常生活用器。在结束了对I区的考古工作后,考古人员随即对绛守居...
经过一个多月的田野发掘挖掘,河北省柏乡县考古工作者在这个县赵村村北一处商代古村落遗址发现并发掘灰坑56座,墓葬6座,动物牲坑7座,灰沟一条和多处与建筑有关的生活遗迹,出土了一批陶器、石器、骨器、石刀、石斧、箭镞等遗物标本。 柏乡县文保所所长耿晓宁说,遗物标本包括当时人们生活使用的陶鬲、陶盆、陶簋、陶瓮等,陶鬲是用于煮饭的锅,由于夹砂陶器制品损坏率较高,所以在遗存堆积中发现这类遗物较多。石器制品中...
近日,国内知名矿冶考古专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陈建立带领的团队,在湖南桂阳县正和镇、浩塘镇等地发现明代炼锌遗址20余处。这些遗址距今有500多年,里面有大量不同型制的坩埚、炉渣等物,其中双联排冶炼炉遗址、坩埚挡土墙遗址为国内首次发现。 明代炼锌遗址分布在桂阳宝山矿区周边,其中近10处位于城郊附近,靠近耒水最大的支流桂阳西水河。 在正和镇发现的双联排冶炼炉遗址,24个冶炼炉基相向排列,每排...
10月1日,中国十大考古发现——“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2002年和2014年考古成果汇总展”在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长江文明馆举行。 2002年,湖北枣阳郭家庙墓区发现西周墓葬25座、车马坑1座、车坑2座,考古发现包括曾国国君曾伯陭钺等一批重要文物。2014年,再次发掘时发现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墓葬29座、车坑1座、马坑2座、车马坑1座,共出土铜、漆木、玉石、金、银、锡、陶、骨、皮革等...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供图 记者日前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获悉,经过半年的抢救性清理发掘,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沁县漳源镇上庄村发现一座金代龟形砖室墓,其墓室形制特殊罕见,墓中还出土了21幅精美的模制孝行砖雕。 该墓葬为一座仿木构建筑的砖室墓,叠涩攒尖顶,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及耳室组成。墓室呈八边形,五个耳室分别在墓室正北、东北、东南、西南及西北方向,整体平面形状为龟形,墓顶至墓底通高4米,全部用砖叠砌...
10月5日,长沙开福区九尾冲浏阳河小学工地,近期新发现的第四处古墓。 自9月15日晚,第一处古墓发现以来,长沙开福区九尾冲浏阳河小学工地的古墓群发掘工作一直在进行中。截至10月5日,记者从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以下简称考古所)获悉,目前在该工地共发现7座古墓。其中最新发现的4座古墓排列有序,方向基本相同,没有打破或者叠压的现象,说明这些墓葬在选址上很可能经过人工规划。 这4座古墓,朝向均为东西...
带有玻璃的“致远号”舷窗。新华社发 在黄海北部海底发现的甲午海战沉船致远舰中,一些重要文物近日陆续出水重见天日。引人关注的是,考古人员在沉船中还发现了北洋海军将士的遗骸。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丹东一号”沉船发掘领队周春水4日晚表示,考古工作仍在继续。除了发现大量文物外,还在军官舱附近发现了七八具骸骨,这些遗骨被发现时已不完整。 1894年9月17日,在甲午黄海海战中,由舰长邓世昌...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多伦县发掘一座辽代贵妃墓葬,并出土大量珍贵文物。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盖之庸说,对这座辽代贵妃墓葬的考古发掘工作仍在进行,目前已经发现金、银、铜、铁、玉、玻璃、琥珀等大量珍贵文物。其中,金花银高翅镂花冠、金花银凤纹镂花高靿靴、包金龙纹玉带銙、仰覆莲纹白釉定瓷罐、鹦鹉纹影青执壶、金扣口白瓷盏、玻璃瓶等皆为辽代文物的精品之作。 据了解,墓葬中出土墓志一...
这是考古现场发现的方形舷窗(9月25日摄)。近日,考古学家在黄海探明了一艘甲午海战中沉船的真实身份,经初步确认为北洋水师的致远舰。据悉,经过近两个月的水下考古调查,考古人员目前已经打捞发现100多件文物。
日前,在临西县西贺伍庄村南,该县文保所工作人员发现了一方被遗弃多年的清代墓志铭。经甄别,该墓志铭为青石制作,长200厘米,宽68厘米,厚20厘米,字体隽永,图案浮雕,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所立。 墓志铭文内容罕见 从墓志铭内容来看,除了记录墓主人靳公的生平外,特别是用诸如“事舅姑,衣必亲浣;食必亲尝”、“乡里有纷争,公至即解”、“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靳公所短”的故事细节,追述了墓主和...
“崇州万家镇朝阳庵挖出古董了!40多件明代永乐年间的青花瓷器几乎完好无损!昨日又新发掘了十多尊石雕人像。”发现文物后,周围村民一直义务守着这批文物。 “滑若凝脂,透明如翼,洁白如雪!”当记者在崇州文管所第一眼看到这些刚刚出土的40件瓷器时,几乎惊呆了。 由于年代久远,这批瓷器无论是碗、盏、盘、花瓶、酒壶都透着一股若有若无的光芒。轻轻一摸,感觉冰凉,滑似凝脂。这次出土的生活用碟子一共20个,保存...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