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为了进一步加强“十三五”时期大遗址保护,推动荆州片区考古与学术课题研究,12月31日,省文物局在荆州组织召开荆州片区楚国王陵区考古工作计划编制座谈会,来自省考古所、荆州博物馆、荆门博物馆、宜昌博物馆以及海达文化遗产保护科技研究院的负责同志及业务骨干近20人参加了会议。 “十三五”期间,省文物局将结合国家、省级重大战略部署,如“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以及“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开展重大学术...
湖北画家刘庸之面壁17年,按照1:1比例临摹出的永乐宫壁画,12月30日在湖北省图书馆展出。 刘庸之今年61岁,湖北襄阳人。1994年,他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在徐悲鸿画室进修。1997年12月起,为保护传统壁画、传承国画技艺,他独自一人赴山西永乐宫,临摹永乐宫壁画。 刘庸之每天面壁临摹10至16个小时,按照1:1的比例,耗时17年完成了永乐宫壁画三大殿共四大幅的临摹。全部作品共临摹人物2000多...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日前公布,天门石家河遗址近日出土250余件距今4300年的精美玉器,代表了史前中国玉器加工工艺的最高峰,激发了学界对于石家河文化的新思考。 石家河遗址群占地面积达8平方公里,是目前国内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史前聚落群。石家河文化的玉器代表了江汉平原史前玉雕的最高水平。 据了解,这一大规模的遗址群于1955年起先后进行过10余次系统考古挖掘。本次考古挖掘的核心是谭家岭遗址,于201...
日前,“告诉我你的参观感受”——湖北省博物馆电子观众问卷调查系统正式启用。在卡通人物的引领下,观众通过触控屏幕,就可以完成一份内容丰富的调查问卷。 湖北省博物馆该项目负责人于淼告诉记者,以生动有趣的图像代替严肃枯燥的问题,告别纸和笔,摆脱繁重的数据输入与分析,电子观众调查问卷有效提升了博物馆观众调查研究的系统性和规范性,让观众调查工作变得富有趣味。“多媒体留言墙设计了‘倾听’和‘诉说’两个功能,...
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第一期考古研究工作于26日结束。经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正式确认,石家河印信台遗址为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长江中游规模最大的祭祀场所。 石家河遗址群占地8平方公里,遗址古城面积约1.2平方公里,在距今4300年左右达到鼎盛时期,是长江中游面积最大、等级最高、延续时间最长的史前聚落。 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印信台遗址进行了发掘,在1.4万平方...
24日,中华玉文化中心第五届年会暨第七届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杭举办,来自故宫博物院等文物部门的近50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良渚玉器玉文化”等进行探讨,助推良渚文化的传播及良渚遗址的申遗工作。 同位于长江流域的湖北,也是中国玉器的重要出土区域之一。湖北省博物馆给良渚带来了一件特别的“礼物”:“玉魂国魄——湖北枣阳九连墩楚墓玉器特展”24日在良渚博物院开展,展出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1...
日前在湖北天门召开的纪念石家河遗址考古60年学术研讨会上,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公布,该遗址近日出土250余件距今4000多年的精美玉器,代表了史前中国玉器加工工艺的最高峰,激发了学界对于石家河文化的新思考。 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是长江中游面积最大、等级最高、延续时间最长的史前聚落遗址。从距今6500年开始有人类在此生活居住,至距今4300年左右达到最鼎盛时期。整个遗址群占地面积达8平方公里,是...
日前在湖北天门召开的纪念石家河遗址考古60年学术研讨会上,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公布,该遗址近日出土250余件精美玉器,代表了史前中国玉器加工工艺的最高峰,激发了学界对于石家河文化的新思考。 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是长江中游面积最大、等级最高、延续时间最长的史前聚落遗址。从距今6500年开始有人类在此生活居住,至距今4300年左右达到最鼎盛时期。整个遗址群占地面积达8平方公里,是目前中国发现的规模...
历时一年的湖北天门石家河印信台遗址第一期考古研究圆满结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日前正式公布,印信台遗址是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长江中游规模最大的祭祀场所,有助于还原中国史前最鼎盛的祭祀文化面貌。 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是长江中游面积最大、等级最高、延续时间最长的史前聚落。整个遗址群占地8平方公里,遗址古城面积约1.2平方公里,距今4300年左右达到鼎盛时期。印信台遗址位于石家河古城的西边,与石家河西城...
出土连体双人头像玉玦。 沉寂20余年的天门石家河遗址考古,有了重大新发现!昨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纪念石家河遗址考古60年学术研讨会上正式对外披露,该遗址近日出土240余件距今4000多年的精美玉器,专家认为代表当时中国乃至东亚琢玉技艺最高水平,并且改写对中国玉文化的认识。 石家河遗址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迄今发现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重...
体双人头像玉玦。(视界网 余乐 摄) 沉寂20余年的天门石家河遗址考古,有了重大新发现!昨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纪念石家河遗址考古60年学术研讨会上正式对外披露,该遗址近日出土240余件距今4000多年的精美玉器,专家认为代表当时中国乃至东亚琢玉技艺最高水平,并且改写对中国玉文化的认识。 石家河遗址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迄今发现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被评为“中国20世纪...
器型高大厚重的青铜铙、罕见的“三条腿”盉壶、纹饰精美的青铜镈……正在武汉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湖北)文化艺术品博览会上,十余件海外回流中国国宝级文物集中亮相展出,引起海内外关注。 记者在艺博会现场看到,一尊青铜铙高大厚重,格外显著。此铙属商晚期,通高46厘米,口沿宽30厘米。铙周身遍布纹饰,做工精美,铙身主体成合瓦形,平口,甬部做长圆柱状,与旋皆饰龙纹,钲前后两面均饰大兽面纹。器身通体无锈,置于紫檀...
12月7日,由湖北省文化厅、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等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湖北文化艺术品博览会在武汉文化博览中心开幕。博览会秉承“品位、经典、多彩、民族”理念,规模较首届大幅提升、内容更加丰富。湖北省副省长郭生练、省政协副主席刘善桥等出席。 本届博览会总展览面积达2.5万平方米,共推出12个展区,包括“古鼎钟彝——公共展区”“名店庋藏——全国文物商店精品联展”“墨翰观贞——中国水墨书画专区”“石渠宝笈—...
省级非遗传承人江城花3个多月创作一对“楚风汉韵”紫砂壶,国外汉学家曾表示愿意出200万元购买。昨日,著名紫砂工艺美术大师江城将这对心血之作捐赠给湖北省博物馆。 59岁的江城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鄂派紫砂壶陶艺”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他在继承传统紫砂工艺的基础上,结合楚文化特点进行创新,制作出独树一帜、具有荆楚地域文化特征的紫砂陶艺作品,开创了鄂派紫砂壶陶艺。 江城介绍,捐...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