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读者张先生爆料,位于栖霞区新合村一处景观公园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萧恢墓神道石刻,周围草坪出现大面积火烧痕迹。昨天扬子晚报记者走访现场确认,草坪过火区域达500平方米左右,但文物本体没有受损。区文物部门回应,火烧痕迹是附近小学学生玩火导致。 现场探访>>> 火烧痕迹将石辟邪“包围” 萧恢墓神道石刻位于栖霞区新合村,现存两只完整的石辟邪东西相对,其中东辟邪原...
萧恢墓石刻过火痕迹的现场 读者张先生爆料,位于栖霞区新合村一处景观公园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萧恢墓神道石刻,周围草坪出现大面积火烧痕迹。昨天扬子晚报记者走访现场确认,草坪过火区域达500平方米左右,但文物本体没有受损。区文物部门回应,火烧痕迹是附近小学学生玩火导致。 现场探访 火烧痕迹将石辟邪“包围” 萧恢墓神道石刻位于栖霞区新合村,现存两只完整的石辟邪东西相对,其中东辟邪原断为两块,于1...
昨日,记者获悉,在近日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中,富平石刻成功入选传统美术类扩展项目。 富平石刻已有1500多年历史,遍布关中各地,种类繁多,浑厚的南北朝造像、威武高大的陵墓雕像、刻工细腻的历朝墓志等,都充分反映了富平石刻技艺的精湛和历史内涵。富平石刻传承了汉唐石刻的古朴简练、大气厚重,注重精神和理想的表现,尤以碑碣镌字享誉盛名,能不失丝毫地表现出字体原...
戴文土,被圈子里的藏友亲昵地称为“老戴”。这个年过半百,戴着一副眼镜、斯斯文文的宁波土著,在今年5月开出了一家名为“耕泽石刻”的博物馆。 唐代的经幢、宋代的石鼓、明代的花台、清代的石狮外加精巧的名人故居,还有那碧波荡漾的湖水,这一切都是戴文土近20年心血的收集。 今天,我们就沿着通途路一路向西,去高桥镇下边1号的耕泽石刻博物馆一探究竟。 记者 朱立奇 摄影 记者 高远 ...
近日,国发〔2014〕59号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富平石刻”名列其中,入选传统美术类扩展项目。 据了解,富平石刻已有1500多年历史,种类繁多,遍布关中各地,浑厚的南北朝造像、威武高大的陵墓雕像、刻工细腻的历朝墓志等,充分反映了富平石刻技艺的精湛造诣和历史内涵。长期以来,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为中华文化的延续和繁荣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其...
夕阳西下,周围居民在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南朝石刻周围散步。这是4日在南京市栖霞区田野文物监控平台上看到的实时画面。栖霞区文化旅游局文物科工作人员介绍,为了保护散落在南京远郊的南朝陵墓石刻、栖霞山千佛岩等国宝级文物,即日起投用了24小时文物监控系统,目前已经有18处市级文保以上的文物处于“千里眼”的保护中了。 今年9月,由于缺乏文物保护意识,位于南京栖霞区的一尊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萧融墓...
夕阳西下,周围居民在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南朝石刻周围散步。这是4日在南京市栖霞区田野文物监控平台上看到的实时画面。栖霞区文化旅游局文物科工作人员介绍,为了保护散落在南京远郊的南朝陵墓石刻、栖霞山千佛岩等国宝级文物,即日起投用了24小时文物监控系统,目前已经有18处市级文保以上的文物处于“千里眼”的保护中了。 今年9月,由于缺乏文物保护的意识,位于南京栖霞区的一尊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萧融...
本周开始,栖霞区打造的田野文物监控平台正式投入使用。散落在南京远郊的南朝陵墓石刻、栖霞山千佛岩等国宝级文物,均被纳入24小时监控中。据介绍,截止到今年12月15日,栖霞区内市级以及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所有监控均将处于“千里眼”的保护中。 昨天下午,在栖霞区文化旅游局,新安装的平板液晶屏,将位于近7公里外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萧融墓石刻辟邪的实时画面,传输至办公室里:夕阳西下,周围居民...
我们都知道,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距今已经1300多年。而且乾陵也是唐十八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去过乾陵的人都知道,在长长的神道两侧有著名的唐代翁仲石刻。近日,网络上有关乾陵的这些千年石刻遭“洗澡”、被“洗白”的报道,引起很多人的关注。那么,被“美白”了的石刻到底是个什么模样?为什么要“美白”,对这些石刻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的记者也第一时间介入了调查。 1...
昨日,华商报A07版报道了乾陵石刻被“洗澡”一事。昨日,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副院长马涛回应说,他们对乾陵3件石刻清洗时采取了无损和安全的清除方法,清除的主要是表面的微生物,而不是文物表面的包浆。 马涛说,乾陵石刻一直露天保存,历经1300余年的风雨侵蚀,石刻产生了大量裂缝、裂隙,表面有大量的苔藓、地衣、霉菌等微生物菌群,导致文物表面变色及表层风化现象,对石刻本体造成严重危害。 他们查看...
乾陵20余尊石刻被清洗“美白” 游客不解,认为此种方式破坏文物 管理方称,正确保护措施,还原石刻真容 近日网络上有关乾陵千年石刻遭“洗澡”、被“美白”的报道,引起网友的极大关注。27日,华商报记者去乾陵实地调查时粗略统计,发现被“洗澡”的石刻有20余尊。与周围未洗过的石刻相比,一白一黑,差别明显。 游客认为破坏文物沧桑感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依山而...
大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大足石刻首次科学考察70周年纪念会24日在重庆举行。来自中国大陆、美国、德国、日本和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80余名专家学者汇集一堂,共同探讨“大足学”构建与发展。 大足石刻是重庆大足区境内摩崖造像的总称。70年前,时任中国学典馆馆长的杨家骆带领顾颉刚、马衡、傅振伦等学者,对地处西南偏僻之地的大足石刻进行了首次科学考察。始凿于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的大足石刻由此为...
近日,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会员、南京城市记录者方青松反映称,11月20日,他前往江宁上坊街道泥塘湖西村探访古迹,却发现市级文物“泥塘失考墓”石刻周边成了“开心农场”。“这真叫原生态保护。”方青松的话里透着无奈。记者昨天现场探访发现,这处市级文保单位的确处于近乎荒废的状态。 记者探访 古墓上的石马、文臣成“菜地守护者” 很多人业余爱好用镜头记录城市化浪潮下残留的文史遗迹、文化...
石狮原貌 被“洗澡”明显发白的石狮子 石狮被“洗干净”了,也许工作人员认为处理掉的是污垢或是锈迹,实际上洗掉的是历史文化的‘包浆’,这是文物经过千百年沧桑历史的演变,在表面形成的氧化层,也是文物的保护层,是反映悠久历史文化的特征符号,不能轻易改变它。 11月17日下午,在冬日寒意渐浓的关中腹地上,距今已有1300年历史的乾陵雄伟宏大。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
近日,湖南省有关文史专家在吉首市太平乡司马溪村发现两处明代摩崖石刻。 其中一处摩崖石刻位于司马溪村后古井石壁上,嘉靖二十年(1541年)东川张宸题刻。内容为赞颂石泉水井的七言诗、歌,有《石泉吟》《石泉歌》《吟与晓泉》3首共36句。石壁为红砂岩,经凿平磨光,3首诗并排相邻而刻,刻面52×210厘米,保存较为完整。 另一处位于司马溪四组一石洞内。其摩崖面为87×180厘米,刻面为82×...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