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9月20日,大足石刻博物馆,游客正在游览参观。 “以前我是冲着千手观音来大足的,真没想到,大足石刻原来有这么多叹为观止的宝贝!”9月20日,来自成都的游客赵明在位于大足宝顶山景区的大足石刻博物馆参观后,发出由衷赞叹。据悉,自大足石刻博物馆6月13日试营业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3.7万余人。目前,经过试营业期间的紧张调试,大足石刻博物馆将于10月1日正式对外营业,游客可凭宝顶山的门票免费参观。...
投资2.9亿元建设的重庆大足博物馆在经过三个多月的试运行后,将于今年十一国庆正式对外开放。据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黎方银介绍,博物馆展品达4500件,包括石质文物、木雕、瓷器等。其中,400余件文物原物将不加玻璃罩进行裸展,游客可通过放大近近距离观察文物。 博物馆呈开放式布局,400余件文物原物直接展出。 本组图片由黄雪梅 摄 投资2.9亿元 把大足石刻“装”进一个博物馆 大足石刻是大足境区...
只因手头拮据,6个年轻小伙竟打起了盗卖文物的主意,半夜里将礼泉金龟寺塔一清代石刻盗走。近日,该文物盗窃团伙中的4名犯罪嫌疑人被礼泉警方抓获,被盗文物成功追回。 团伙4人落网 被盗清代线刻石板追回 今年4月19日上午7时许,礼泉县公安局接到县文物局报警称,该县阡东镇金龟寺塔东侧一线刻石板被人盗走。民警赶到现场发现,金龟寺塔一层塔身镶嵌的一块线刻石板被撬走。金龟寺塔修建于清代,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
2015年8月13日下午,平顶山市文物局和平顶山博物馆联合在博物馆一楼会议室召开了“平顶山市内各区田野零散石刻集中保管工作会议”, 对平顶山博物馆负责市内各区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田野零散石刻集中保管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会议传达了省文物局普查办有关工作精神,对如何做好田野零散石刻集中保管工作进行了安排。与会人员结合工作实际纷纷发言,立即全面排查辖区内的田野零散石刻,登记造册,积极协助平顶山...
近日,位于安徽省凤阳县的国家重点文保单位明皇陵石刻迎来首次全方位保护性修复。修复工程预计于今年9月底完工。 明皇陵初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竣工,现存31对石象生和皇陵碑、无字碑以及坟丘等,对研究明代陵园形制、建筑风格特征以及帝陵制度的发展演变有重要的学术价值。1982年,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被列入第二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名单。 明皇陵石刻经过6...
《兰台世界》2015年18期 【摘要】南宋时期,四川泸州地区的墓葬石刻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和地域特色。其中,植物花卉石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是我们观察宋代地域社会、文化以及民俗等方面的一个有效视角。 【关键词】南宋;泸州;墓葬石刻;植物花卉 【基金】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巴蜀地区宋代墓葬石刻艺术造型研究”(项目编号:14SKJ06);四川美术学院校级项目“巴蜀地区宋...
近日,位于安徽省凤阳县的国家重点文保单位明皇陵石刻迎来首次全方位保护性修复。修复工程预计于今年9月底完工。 明皇陵初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竣工,现存31对石象生和皇陵碑、无字碑以及坟丘等,对研究明代陵园形制、建筑风格特征以及帝陵制度的发展演变有重要的学术价值。1982年,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被列入第二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名单。 明皇陵石刻经过600多年日晒...
山东省泰安市档案局的陈列展室里,藏品琳琅满目。在一个不太引人注目的角落里,矗立着一座石碑,碑文已经模糊不清,碑体有残缺,据单位负责人讲,这是一块宋碑。 20世纪90年代初,从事泰山文化与历史文献研究的学者在泰安城东南的徂徕山探访时,于一农户家的猪圈内发现了原立于石介(守道)墓前的《哭守道先生碑》石碑。泰安市档案馆获此信息后,派人对该石碑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并征集进馆。 石介(1005——1045...
今后,如果您到漳州云洞岩游玩,将可以看到漳州开元寺立面建筑,里面陈列着漳州开元寺遗址出土的石构件。昨日,记者获悉,漳州石刻博物馆计划将于明年夏天对外开放。 龙文石刻艺术博物馆位于龙文区云洞岩风景区脚下。它利用云洞岩风景区闲置的管理服务设施进行改造,总面积约3500平方米,主要以图片、拓片、文字资料、实物等形式,展示云洞岩乃至漳州的石刻文化历史,并为珍贵石刻提供一个良好的保护场地。 “去年漳州开...
7月31日,记者从资阳市安岳县文物局获悉,安岳县忠义镇毗卢寺新发现28件石刻文物,分别属于宋、明、清时期,经国家文物出境四川分站鉴定,其中4件为国家三级文物。这些精美的石刻文物已全部收归安岳县文物局入库。目前,对遗址进一步考古发掘工作正在进行。 安岳县文物局通报,6月1日上午9:30分,该局接到群众电话反映:“安岳县忠义乡石桅村一社村民在修建房屋时,发现并出土文物。”该局立即派出专业技术人员赶赴...
记者30日从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委宣传部获悉,该区大朝乡牛头村村民在山间清理杂草过程中,意外发现一块布满线路重达千余斤的“石刻”。专家初步推断为明清时候由当地工匠雕刻的蜀道线路分布图。 村民郭正友是“石刻”的最早发现者,他告诉记者,这块“石刻”几十年前就被人发现,但并未引起注意,最近在清理恢复古驿道时才得以重见天日。 记者从照片看到,“石刻”表面纹路清晰可见、弯弯曲曲、粗细不一,经过雨水的侵蚀,...
7月16日,信阳博物馆接收一批明代石刻文物,其中包括石碑、石造像等共7件。 这批文物是浉河区文物局在十三里桥乡叶桥村调研时发现,在叶桥村“鸡鸣寺”放生塘遗址中清理并运回。 “鸡鸣寺”建于明未清初,始叫“罗汉寺”,因为庙里供奉有10个石头雕刻的罗汉而得名。但为什么把“罗汉寺”改叫“鸡鸣寺”呢?浉河区文物局的同志,给我们讲述了在当地广泛流传的一个传说。 有一天,“罗汉寺”一个小和尚在后山捡到一只...
石刻上脉络很清晰 日前,广元市昭化区大朝乡,在剑门蜀道的保护开发中发现一块大石头,上面的图画脉络清晰。当地村民怀疑神秘石刻是三国时期作战巡警图,有的也怀疑是蜀道线路分布图,甚至有村民怀疑是藏宝图。 昨日,广元市昭化区文广新局副局长张凯铌介绍,根据石刻所处的位置、纹路及雕凿的痕迹,初步推断该石刻是明清时期由当地工匠雕刻的蜀道线路分布图。目前,省市文物专家已介入调查和论证。 记者另悉,攀枝花米易...
针对滁州市一些遗址石刻文物散落在乡村田野,面临风化的危险情况,近日,市文物所在前期普查琅琊山风景区所有遗址的基础上,对散落在幽栖寺遗址上的两块石刻进行异地搬迁,集中到丰乐亭进行保护。 据悉,这两块石刻为明朝万历年间所立,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此次搬迁保护工作有效防止了石刻的风化破坏,为今后研究修复幽栖寺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目前,滁州市还有一些石刻文物散落在民间,文物的保护仍需发动社会各界力量来...
6月13日消息,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闭关”8年修复完成,6月13日千手观音金身再现正式对外开放。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