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前日,新华网记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展览中发现,2800年前新疆古居民已会刺青,采用的颜料很可能是一种叫兰草的植物。如此时髦的古人 真是让现代人大感吃惊。那你能想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女子穿着条纹裙上街,唐朝美女“衣柜”里放着菱形格、棋盘格衣服及复古风垫肩外套,明朝中后期士大夫 头戴花式头巾的情形吗?正值炎炎夏日,你想知道古人有什么样的时髦的纳凉方式吗?小编下面就带大家一窥古人的“时髦”的生活日...
记者29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举行的《逝者越千年——新疆古代干尸陈列》专题展上看到,一组手臂有刺青的古尸图引起众多市民关注。考古专家分析,和现代流行的文身艺术不同,新疆古居民刺青应该源于宗教图腾或身份象征。 据自治区博物馆研究员王博介绍,在新疆出土的古尸中,他所了解的有刺青的古尸有4具,古尸距今约2800年至3200年。且末县扎滚鲁克墓葬曾出土一根细小的钢针,结合钢针、勺子等遗物分析,古人刺...
宋代花叶纹瓷枕 古代纳凉凳 清光绪粉彩莲瓣形瓷吸杯 清代室内井盖 清代金陵折扇 出土的宋代纱衣、纱裙 炎炎夏日,在空调和冰柜的帮助下,今天的我们可以在室内一边享受凉爽的空气,一边享用冰冻的冷饮。而在科学技术并不发达的古代,古人又是如何消夏的呢?南京国学研究会副会长王涛告诉记者,古人自有法宝。 古建筑自带空调 “空调只是将室内的热气转移到室外,并没有降...
北山洞内古人类生活过的粘土垫层。考古工作者发现的天工石椅。 黑龙江大兴安岭呼中北山洞在2013年开始陆续发现了举世罕见的石器时期文化层下的岩画、玉器、玛瑙、石器等诸多文物。日前,记者跟随当地文物部门徒步穿越原始森林,来到了位于悬崖峭壁上、面朝广阔林海和蜿蜒河流的北山洞。 北山洞内黑龙江考古工作者针对文物出土位置的标记。 北山洞位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呼中区碧水镇北山,岩峰高耸凸立,洞口南向靠...
两座新发现的崖墓 考古队近日在赤水河边的土城镇境内,发现了5座汉代崖墓。截至目前,赤水河边的工地上,仅较重要的文物发现已有6处之多。对此,专家分析认为,古人的聚集选址,与现代人非常类似。 今年初,贵州省文物考古所通过调查,在习水县土城镇的赤水河岸边,发现了一个面积数万平方米的大型古代聚落遗址(本报曾连续报道)。此次新发现的5座汉代崖墓,与这个遗址毗邻,规格较高。 据介绍,5座汉代崖墓,位于临...
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自发掘以来,已出土数以万计的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2007年出土了16块古人类头骨断块、大量的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因古人类头骨化石处在现代人起源关键时段的距今10万年左右,从而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该头骨也被命名为“许昌人”。2014年4月,在9号探方又发现一颗较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和其他个体的头骨碎片,较完整的头骨称之为“许昌人2号头骨”。就地层而言,遗址以第11层和第5层收获最大。...
修复佛像采用“敷面膜”。 2014年11月-12月,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在距离宽窄巷子200米远的下同仁路126号的原成都市水表厂厂区内,陆续发掘出了 140余件石刻佛像及残件,被确定为南北朝到唐代之间的作品。这些红砂岩佛像,有单体佛、菩萨、天王像,也有背屏式组合造像,还有一件单体倚坐式托塔天王 像,“在国内极为少见”。 在修复阶段,文保人员还发现了石像身上的修复痕迹,就粘合问题,与古人...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发掘的灵井许昌人遗址,在出土两颗基本完整的古人类头骨之后,日前,又首次发现两块古人类肢骨化石。肢骨中一件为左侧股骨远端后面残片,另一件为左侧股骨近端残段,股骨头的骨松质上有啃咬痕迹。 据专家介绍,此次发掘出的这两件古人类化石均属未成年个体,且可能属同一个体。肢骨化石是自2005年发掘以来的首次发现。这次发掘还出土一件顶骨化石断块,其性状和去年发现的“许昌人2号头骨”接近,...
最近两年,不断有重大考古发现还原成都的历史。然而,考古人员的“火眼金睛”如何穿越千年发现历史的痕迹?7月16日,通锦路唐代园林遗址的现场领队——成都市考古队工作人员易立,为记者详细解读了疑似万佛寺遗址的发现全过程。 30个探方,一层一层穿越历史 据易立介绍,成都是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按照相关规定,所有城市建筑施工之前,都必须请考古人员提前入场进行考古勘探,以确定是否有考古发现。今年3...
陶瓷枕自隋代进入人们的居室唐宋以来,由于中国陶瓷业的大发展,陶瓷枕出现并成为中国陶瓷艺术的一支。 很多人有疑问,古人为什么会选择这种又冷又硬的枕头呢?据专家研究,人在入睡以后,头部的温度过高,就不容易入睡,日常家庭中以荞麦、木棉或塑料泡沫为枕芯的枕头,由于所填物料不透气,不容易散发头部所产生的热量,所以在夏天多在其上垫上枕席,这样头部就感到凉爽容易入睡。古人对以上现象不一定能上升到科学的阐述,但...
7月13号,在宝鸡蟠龙新区一个施工现场,挖掘机在作业过程中挖出五件青铜器,经文物专家初步判断,这五件文物为明清时期的宗教法器编钟。 据了解,当时挖掘机在挖开一处地基时,突然传来几声清脆的碰撞声,工地负责人立即叫停挖掘机,刨开土堆一看,竟然是几件青铜器,工地负责人立刻上报,并保护现场。 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工地保护意识比较强,我们去的时候他们已经妥善保管了。经我们现场勘查,它应该出自一个窖藏...
古人画中,一男子露出肩部,斜躺在类似凉椅的家具上。 炎炎夏日,没有风扇、没有空调,真不知道该如何才能度过这个夏天了。电视剧《甄嬛传》里,到了夏天,下人会在一个大瓷缸中放进碎冰块,放置在主人房间中,以此降温。电视剧《雍正王朝》中也有同样的情节。 其实,这还真不是编剧胡编乱造。参考各种历史资料,除了打赤膊,如何才能度夏,古人也是花了不少心思的。 防暑利器一:静坐、赤膊、开裆 人们常说,心静自然...
名家轶事、国学掌故、藏书常识……欢迎来“寻知故纸”,看故事、长知识。 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为了满足阅读和传播的需要,书籍是以手抄本的形式传播的,古人并没有版权意识。很多人都听过“洛阳纸贵”的典故,说的是西晋太康年间,有位名不见经传的诗人左思,写了一篇名为《三都赋》的文章,因为邀请当时著名的文学家皇甫谧为其作序,让《三都赋》很快风靡,“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可见,作为一名“草根文人”...
国务院新闻办前两天发布了一个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18岁及以上成年男性平均身高167.1cm,女性155.8cm,网友纷纷留言自称“拖后腿”。不过,如果这些喊着“拖后腿”的人回到古代的话,又会是怎样一番模样? 读过《汉书》的人都知道,项羽身高“八尺二寸”,让人听起来像是一个巨人。事实上,古人的尺跟我们今天的并不相同,年代越久远所用的尺子越短。商代1尺约为0.169米, 西汉1尺约是0.231米...
唐人以螃蟹为美味,这是翻阅唐诗时很容易得出的印象。但要说到,“剥蟹粉”的做法至晚在唐代就已流行,想来很多人会感到很惊讶。 从唐诗中不难知道,把螃蟹煮熟,是那个“卡路里朝代”(网友之于唐朝的戏评)最常见的烹食方法。如唐彦谦《蟹》诗即咏道:“充盘煮熟堆琳琅,橙膏酱渫调堪尝。”值得注意的是,一如此诗所透露的信息,在唐代,出现了一种新鲜的调味料,就是橙泥。在唐人那里,把新鲜橙子的果肉挖出,加一点细盐,捣...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