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近日,在涞水县沈家庵村鳌头山上发现一座古城遗址,河北地质调查院专家推算距今有4000多年历史。 河北地质调查院专家野外考察发现,这座古城遗址残存古城墙、东西城门、环城道路、日晷、石臼等遗迹,附近分布着9个泉眼可作饮用水源,不远处便是黄帝合符的釜山,周边村落至今流传着黄帝的传说。 据河北地质调查院专家、京西黄帝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永胜介绍,发现的日晷是上古时期用来计时的,按照风化速度...
我国一个考古工作曾发现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而发现地点就在陶寺遗址中。小灰坑中发现了一个陶器,上面用朱砂写着两个字,其中一个已经被辨认出是文化的文字。据考证,这两个文字距今已经有4千多年的历史。 1978年春天,刚刚开始勘探工作,山西工作队就在遗址范围内接连发现了居住区和墓地两处遗存,而且很快就都有了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陶寺遗址的第一次发觉整整持续了5年,仅墓葬就清理了超过1300座。 ...
坑别:老坑 规格:21.5×16.5×6cm 藏者:谢敬文 千年佛手,万年如意!老坑砚石是何等的珍贵,再赋予这吉祥的寓意,这方端砚,在当今收藏盛世,绝对价值不菲!佛手雅称“金佛手”,是“果中之仙品,世上之奇卉”。其果实色泽金黄,香气浓郁,形状奇特似手,千姿百态,惟妙惟肖,让人感到妙趣横生。该方老坑“千年佛手”砚,创作者利用该砚石的随形和厚重以及石质的细腻滋润,使此“千年佛手”砚显...
据韩联社10月17日报道,韩国国立庆州文物研究所近日宣布,自2015年开始挖掘的新罗王朝千年前王城“月城”中出土了7块墨书木简,根据木简上所刻内容,研究人员认为中国儒学在公元6世纪就已在新罗盛行。据悉,该遗址已出土了32块木简。 据悉,木简上刻有“丙午年”字样,韩国研究人员认为木简可能制作于公元526或586年。此外木简上还刻有“文人”、“周公”等字样,以及其他一些官职名称。 国立庆州...
10月14,由中国文物学会古村镇专业委员会主办,文物出版社、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建筑历史研究所、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中国文物学会工业遗产委员会、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委员会协办,中共大英县委、大英县人民政府承办的“卓筒井文明与古村落保护”研讨会在大英县中国死海举行。此次论坛将以卓筒井的保护、活态传承、合理利用、文物保护与各行业发展的关系、古村落保护的重大意义等为议题,开展高峰对话,深入探...
顾闳中(五代)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中西方关于宴会题材绘画均有名作演绎,西方有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中国有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 全画共46人,描摹了韩熙载家设宴行乐的热闹场面。根据不同情节或场景,通常将画面从右至左分为五段:悉听琵琶、击鼓观舞、更衣暂歇、清吹合奏、曲终人散。五个场景韩熙载都有出现,增强了图像叙事性和时间感。韩熙载有时融入宾客,互动往来,有时又举止端庄...
婴戏图是中国古代传统艺术题材之一,艺术家通过描绘古代儿童玩耍、生活活动场景,来表达人们对子孙满堂,祈福吉祥的美好向往。从汉墓壁画场景中偶然出现儿童形象,到宋代惟妙惟肖、主题鲜明的婴戏图,再到明清瓷器、玉雕、竹木牙雕等各类艺术品上的婴戏图形象,都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民 俗文化内涵。 儿童形象在艺术作品中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博物馆一件战国“猛虎食人玉佩”即有...
图为考古人员在清理现场 刀形墓穴,墓葬中清晰可见的铭文,完整的青瓷镇墓兽……10月8日上午,肥东县杨店乡一位村民在给河塘清淤时发现古墓遗迹。10日上午,肥东县文物管理所考古人员在现场初步判断,这是一座东汉末年前后富豪的古墓。现场还出土了一些珍贵的文物,包括青瓷罐、铜镜、五铢钱币等等。 古墓出土珍贵文物 10日上午,记者驱车前往肥东县杨店乡俞小庄。现场挖掘机仍在作业,据当地人说,施...
10月17日,精选五省(区)12家博物馆140件文物珍品的《长安丝路东西风》将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开展。在这个原创特展上,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的中国最古老的纸“灞桥纸”、鸳鸯莲瓣纹金碗,宁夏博物馆馆藏的浮雕胡旋舞石门和波斯萨珊朝胡瓶等国宝级文物将集体亮相。 本展览展期三个月,分为“凿空西域”“佛陀东来”“长安胡风”“丝路遗珎”等四部分,精选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反映汉唐时期东西...
古典城墙式的古街入口、鹅卵石铺砌的整洁街道……今年国庆假期,73岁的天台县街头镇乡贤余云安回到老家,看到焕然一新的历史文化街区,心中倍感欣喜。 浙东古镇之一的街头镇,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镇区上有一条保存了许多清代中晚期建筑的古老街巷,悠久的历史积淀寄托着天台人浓浓的乡愁。余云安告诉记者,在他眼中,古街就是小镇的“根”,这里的建筑大多为前店后院或下店上宅的构造,有着鲜明的建筑特色。 ...
“古泉州(刺桐)史迹”申报2018年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正紧锣密鼓地推进中。经过半年的提升改造,设于福建省泉州市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简称“海交馆”)的泉州申遗总展示馆,于国庆长假期间正式开馆,重现古刺桐港“涨海声中万国商”的胜景,讲述历代泉州人守护古泉州印记的动人故事。 2月16日,位于福建省石狮市蚶江镇石湖村的“六胜塔”和“石湖码头”正在进行维护修缮。该塔和码头作为“古...
穿越千年,终究还是敌不过时间,即使是存放在博物馆的石棺,也不可避免地开裂了。不过,经过文物医生的巧手,对这些石头材质的文物进行了一次“抢救”。 在大家的印象中,文物修复一般都是些青铜、瓷器。然而,那些外形“强悍”的石器,修复起来一点也不轻松,一番脱盐清洗过后,还要进行“拼图游戏”。在四川博物院,一件两米多长的东汉房形盖石棺,四五名文物医生一齐上阵,修复完成总共花了19个月的时间。 扛不...
公元9世纪上半叶,一艘装载着中国货物的阿拉伯商船,在“海上丝绸之路”上无畏漂流却不幸沉没,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静静地沉睡了上千年。 1998年,德国的打捞公司在一大片黑色珊瑚礁下,发现了这艘商船,并命名为“黑石号”。船上载有中国的金、银、瓷器共67000余件,来自长沙铜官窑的器物约57500件。 9月29日,长沙铜官窑遗址管理处与德国收藏家TilmanWalterfang在...
期盼千年,回归故里。今年年底,大家可以到长沙铜官窑博物馆与“黑石号”文物碰面了!昨日,千年沉船“黑石号”文物征集签约仪式在望城举行,长沙铜官窑遗址管理处与德国收藏家蒂尔曼·沃特法签订文物征集协议,并就150余件“黑石号”文物回归故里达成共识。 打捞故事 千年沉船掩藏在黑珊瑚下 “黑石号”的发现,是“海上丝绸之路”最可靠证据,并将这一海上航行线路的开通前推到了唐朝时期。 “你会惊叹...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