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青釉玉璧形底碗,唐,高3.5cm,口径14.4cm,足径6.6cm。 碗撇口,浅腹斜收,玉璧形底。里外满施青釉。从各方面特征看,此碗应属于唐代越窑产品。 根据浙江诸暨牌头茶汤唐贞元十年(794年)墓和上虞联江帐子山唐贞元十七年(801年)墓出土的资料看,当时已有撇口碗,这种碗斜腹,玉璧形底,是中唐时期出现的一个新品种。玉璧形底碗始见于唐代,以底足像玉璧而得名,在南北方瓷窑普遍烧造,如河北的邢窑...
青釉八棱瓶,唐,高22.5cm,口径1.7cm,足径7.2cm。 瓶通体呈八棱形,直口,长颈,溜肩鼓腹,腹以下渐收至底,圈足。胎体呈灰白色。釉面明亮,釉色青绿,犹如一汪湖水。瓶体凸棱部位釉色浅淡,更增加了器形的美感。此瓶在装饰上颇具匠心,瓶类多为圆形,此瓶则呈八棱形,且颈、肩相接处有三条凸棱,可谓与众不同。 此物的用途是做洗手用的净水瓶。 在唐代,制瓷业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峰,出现了”南青北白”...
青釉砚台,唐,高3.9cm,口径16.6cm,足径13.4cm。 砚面微向内凹,周围有沟槽,下承以圆形圈足,圈足的周壁上镂有七个月牙形花边。足内中空。胎呈青灰色,致密而厚重。通体施青绿釉,釉薄而均匀。 此砚设计古朴典雅,既实用又美观。 砚是研墨用具,与笔、墨、纸合称“文房四宝”。此砚又称辟雍砚。“辟雍”本为周天子所设立的大学,后成为国子监中的主要建筑,四面环水,系皇帝临雍讲学的地方。古代工匠...
青釉四足罐,唐,高7.8cm,口径4cm,足距6.3cm。 罐直口,丰肩,直腹,腹下部斜收至底,平底。自肩至底凸起四个条形装饰,下接四兽足。胎体厚重,露胎处呈灰白色。里满釉,外部施釉不到底。釉色淡青。 此罐造型规整,釉面匀净。其四个条形装饰及兽足是越窑青瓷中少见的装饰手法。 在唐代,南方以烧制青瓷为主,其中的代表是越窑。其历时悠久,在唐代为全国之冠。越窑的制瓷作坊集中在浙江上虞、余姚、宁波等...
越窑青釉壶,高14.2cm,口径6.1cm,足径7.4cm。 壶撇口,短颈,溜肩,圆腹,椭圆形圈足。颈部一侧有八方形短流,另一侧为曲柄。壶身饰直线纹四条,将壶身分为四瓣形。壶内外施釉,釉色青中闪黄,晶莹透澈,釉面开有细小的纹片。 1936年,此注子出土于绍兴元和五年(810年)墓,是有确切年代可考的器物,为鉴定唐代越窑器物的标准器,反映出9世纪初越窑器物的烧造水平。唐代称这种有柄有流的壶为注子...
越窑青釉直颈瓶,高22.4cm,口径2.3cm,足径7.3cm。 瓶直口,长颈,颈上细下略粗,硕圆腹,圈足。通体施青釉,釉色莹润细腻,发色纯正。 唐代越窑青瓷以其釉色之美著称于世,为当时全国青瓷之冠。唐代越窑青瓷釉质细腻,透明度好,釉色极为优美,青绿色调,浑厚滋润,其胎体灰白色,浅淡的胎骨使釉色愈加亮丽幽美,釉面犹如一湖清水。当时许多文人纷纷吟诗作赋予以赞美。唐人陆羽《茶经》中,形容越窑青瓷“...
越窑青釉四系瓶,唐,高35cm,口径18.9cm,底径11cm。 瓶盘口,细颈,溜肩,肩部立有圆形四系,椭圆腹,腹下渐收,平底。釉呈青绿色,里外釉开片,腹下至底部素胎无釉。 青瓷的烧造技术到唐代已相当成熟,尤以浙江越州一带所产的青釉瓷器更是不同凡响。唐人陆羽在《茶经》中评论各地所产瓷器时把越窑评为第一;清乾隆皇帝也以“李唐越器人间无”之诗句加以赞美。越窑瓷器除具有温润如玉的釉质和苍翠可人的青绿...
青釉印花带盖唾壶,通高14.2cm,口径8.4cm,足径10.6cm。 壶盘口外撇,短颈,溜肩,半腹下垂,腹下略收,宽圈足。盖卧槽,钮如蜡扦状。通身施淡青色玻璃质透明釉,施釉不及底,近足处露灰白色胎骨。肩部暗刻三角纹边饰一周,腹印团花、树叶及忍冬纹一周。 隋代青瓷继承南北朝青瓷的优良传统,釉色青绿而透明,釉面有细碎的片纹,玻璃质感极强。此唾壶造型敦厚,青釉明亮,所用印花技法为戳印,花纹简洁浅显...
青釉兔纽莲瓣纹权,高12cm,底径12.7cm。 权平底,底心有一圆孔,中空,顶部饰一兔纽。器身薄施一层青釉,釉色泛黄,施釉不到底。外壁模印莲瓣纹一周,上为6组团花,间以条纹。 此权造型端庄,兔形钮栩栩如生,釉面玻璃质感强,开细碎片纹,模印之纹饰清晰,布局规整,线条流畅,富于艺术美感。此权为隋代青瓷器的典型之作。
淮南窑青釉划花莲瓣纹四系盘口瓶,隋,高43cm,口径15cm,足径13.5cm。 瓶盘口,长颈,溜肩,肩部置四个由双股泥条制成的竖系,鼓腹,腹以下渐敛,近底处外撇。通体施青绿色釉,釉仅及腹下部,釉下施有洁白的化妆土,釉面开有片纹。釉下纹饰为划花和印花,颈、肩部均戳印圆圈纹,肩部有两道划花纹饰,上为覆莲瓣纹,下为忍冬纹,腹部三道划花纹饰,上下均为覆莲瓣纹,中为忍冬纹,每层纹饰间均以弦纹相隔。由于考...
越窑青釉瓜棱执壶,唐,高20.4cm,口径5.8cm,足径7.7cm。 执壶撇口,束颈,溜肩,长圆腹,圈足。通体呈四瓣瓜棱形,肩部一侧置短流,另一侧颈、肩之间置曲柄,与流、柄成十字形的颈、肩之间置双系。通体内外及圈足内均施青釉。 此执壶造型圆润饱满,釉质润泽,为唐代晚期越窑青瓷的代表作品。 青瓷的烧造至唐代已相当精美,浙江越州一带所产的青釉瓷器,体现了唐代青瓷生产的时代水平。
青釉盘口瓶,隋,高32.5cm,口径6.6cm,足径9.2cm。 瓶盘口,短颈,溜肩,长圆腹,圈足。瓶身施半截青绿釉,釉层透明,釉面有细碎开片,釉向下垂流,形成一种特殊的自然装饰效果。 从此瓶的造型、胎质与釉色上看,都具有隋代青瓷的典型风格。 青瓷是隋代瓷器生产的主要产品,一般胎质较为细腻,瓷化程度良好。在器形方面,基本上继承了南北朝造型,但又有所变化,并创造了一些新的器形。常见器物有盘口壶...
青釉模印塑贴四系罐,隋,高17.7cm,口径9.6cm,底径9cm。 罐直口,圆唇,短颈,圆鼓腹,平底微外撇。肩部对称置四个双股泥条制成的系,四系之间塑贴团花纹样。其下饰凸起的弦纹。腹上部塑贴团花、草叶、团龙、兽面等间隔排列的四种纹样。其下饰一条凸起的弦纹,将罐身等分为两部分。灰白色胎,胎体厚重结实。器内满釉,器外施釉不到底,罐下部有泪痕状釉垂至器足。釉色淡青泛黄,积釉处呈青褐色。釉的玻璃质感较...
青釉凤首龙柄壶,通高41.3cm,口径19.3cm,足径10.2cm。 壶盖与壶口吻合成凤头状,使得壶整体颇似一只挺立的凤鸟。壶柄塑成一直立的蟠龙,龙口衔住口沿,作窥视探饮状,前肢撑于壶肩部,后肢立于喇叭形底座上。壶体以塑贴和刻划技法装饰。腹部塑贴主体纹饰两层,上为6个联珠纹圆形开光,内有手舞足蹈的力士,下为宝相花6朵。口沿、颈、肩及胫部饰以联珠纹、莲瓣、卷叶或垂叶纹。各组纹饰间以弦纹相隔。此壶...
越窑青釉八棱瓶,高21.7cm,口径2.3cm,足径7.9cm。 瓶直口,长颈,腹部呈八棱形,圈足外侈。灰白色胎,质致密。釉呈浅青绿色,唐人陆龟蒙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道出了越窑青瓷的釉色特点。 1988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中发掘出类似的越窑青瓷器14件,其中一件八棱瓶与此件相似,说明这些越窑器的制作从选料、淘洗,及至成器、施釉、烧制等各道工序一丝不苟,应为当时...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