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历朝除王公勋戚外,官员住房并不实行供给制,“自来政府臣僚,在京僦(租)官舍私宇居止,比比皆是”“百官都无居住,虽宰执亦是赁屋”。由唐至清,在京城的官员们大多租房而居。房屋租赁业可溯至秦汉,唐宋则形成市场,极为普遍。政府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北宋设置房产租赁管理机构,以后的朝代基本予以参照。 八旗官房也出租 清廷进入北京后将八旗划至八个区城,官佐士兵及家属皆免费居住。王公由朝廷按等级配置府...
一般而言,对于质地坚实、不怕水浸的文物,资深文物收藏家们认为当其表面附着有沾染的污垢时可以用蒸馏水进行洗涤。出土器物上的固着物一般都比较坚硬,一次不容易洗掉,切忌在清洗的时候用金属或硬物,如刀、铲等工具强行除去器物上的固着物,这样很容易损伤器物,使其表面出现不应有的划痕,甚至使器物毁坏。这时候,文物鉴定专家建议使用软一些的竹、木做成修器(竹、木刀、竹木铲、竹木针等)一点点儿地剥落下这些附着物,这样...
清三代瓷器是专指清康熙、雍正、乾隆期间制造的瓷器。而这一期间出产的瓷器又通常同景德镇联系在一起。从前史上看,景德镇瓷器开展于五代,老练于宋元,光辉于明清。从烧制的技术看,它走过了从青瓷到白瓷,又从白瓷到彩瓷三个主要期间。明清期间的景德镇是中国瓷业的基地,连中国制瓷业的顶盛期间, 官窑瓷简直成了景德镇窑的代名词。 康熙期间是清代鼎盛期间,经济文明空前开展,就瓷器而言,无论是胎质、制造技术和画工...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由于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审美观念的不同,使玉器的制作呈现了区域性的差异和不同风格的地方特色,其工艺按地域主要分为京做、苏做和番作。 番作亦称西番作,是指中国西部边陲及其接壤邻国的玉器制作工艺。主要包括北印度、西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东部等地。由于该地区与中国内地在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玉器的制作带有浓郁的异国情调。 乾隆二十年左右,番作玉器开始...
澄泥虎符形砚 清乾隆 青玉凤螭纹随形砚 清代 松花石雕如意纹池砚 清雍正 翠玉桃形砚 清嘉庆 砚,也称“砚台”。其与笔、墨、纸合称文房四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书写、绘画用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雏形,历经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时期的发展演变,不断推陈出新,直至清代更为成熟,并形成各自独特的时代风格。 中国历代的文化人对砚台都无比珍爱,赏砚藏砚...
【设计手札】 作者:管玉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硕士) 清华大学2018级新生首批录取通知书从7月3日起开始寄送,这份新版通知书因独具设计感的微型3D二校门跃然纸上而备受关注。 年年岁岁,二校门见证了清华大学的百年沧桑与世纪传奇。把清华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放进录取通知书,不仅表达录取通知书本身具有的意义,体现出清华特色与风格,同时也是文创行业的一种新尝试。 新版录取通...
罐高15.6、口径18、足径12.8厘米。这件粥罐,形为直口,圆肩,鼓腹渐收,底为康熙特有的两层台式圈足。器身刻大叶缠枝牡丹纹,刀法娴熟,纹饰清晰。外罩青釉,釉汁匀净,色泽青绿。器内白釉坚致、披光感强并多棕眼。外底白釉下,暗划双栏圈,具有康熙瓷的典型风貌。此外,特别之处是胎釉交接处有锯齿痕现象。 清康熙年间豆青釉刻缠枝牡丹粥罐 锯齿痕,通常被认定为只出现在乾隆朝的仿官、仿汝及豆青釉、茶...
清代 · 黄爵滋紫沙印 清·道光庚子(1840年) 高5.3厘米、印面边长6.2厘米 二印正方,紫沙泥质。印纽为卧眠之鹿,鹿扑伏于地,体态松驰,口闭眼睁,耳角后垂。一方印侧刻铭:“监利龚润森创紫泥印奉树斋少司寇,庚子长夏。” 印面分别阴刻篆书“黄爵滋印”和阳刻篆书“树斋。”紫泥质地细腻柔润,可塑性极强,印钮鹿之神态栩栩如生,鹿与禄谐音,寓祝仕途通达。这两方印是湖北监利县龚润森...
此件梅瓶高46.3厘米。所绘龙凤呈祥纹,穿梭缠枝牡丹之间;龙首与奇珍异草双双呼应,身躯弧曲,又与蔓枝延茎共鸣,尤为悦目。该器在2017香港苏富比秋拍中,以274万港元成交。
此件花盆形制为六瓣葵花形,侈口出沿,器身、圈足皆随形而生,通体施茶叶末釉,圆足无釉,盆底署“雍正年制”篆书款。盆托亦折沿,圈足,底亦署“雍正年制”款。在北京保利十二周年秋拍会上该器以322万元成交。
笔筒高11.7厘米,以松绿为地套宝石红料,描写秋月盈辉,群英满放,蝶舞花间,悠然自在之景,意趣盎然,工艺精湛。题识“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钤印:高致、秋、冰。在香港苏富比2018年春拍上该器以492万港元成交。
图1 图2 图3 王永清,字定一,号老农,云南建水人。工书善画,又善制陶印,著有《印谱》传世。他是建水书画名家,也是建水紫陶装饰名家,因此曾助陶工设计紫陶纹饰,尤以首创紫陶八破图(断简残帖)而风行一时,深得人们赞赏。 近日,笔者发现一件王永清的书法花瓶,由于落款中记有他的年龄,可以断定他的生年。此瓶一面书有隶书题诗一首(图1),末署:“民国八年五月,六十五叟定一老农王永清书...
清康熙天施大铜炉 6月29日上午,在云南省博物馆举行“清康熙天施大铜炉”捐赠仪式。捐赠者台湾宝吉祥集团总裁颜铮浩、以及促成捐赠一事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冯明珠女士和上海博物馆前副馆长陈克伦、云南省博物馆馆长马文斗等参加仪式。 据介绍,“天施大炉”铸造于康熙39年(1700年),至今有318年历史,香炉原供奉在昆明市武成路武庙。炉重约178公斤,高约119厘米,炉腹直径约61厘米,腹深约...
江西省博物馆文物藏品中有一幅清末民国年间著名画家晏旭升画的水墨葡萄图轴(见图)。水墨葡萄图轴纸本,画芯纵141、横74厘米,边缘有破损,为馆藏三级文物。款题:“三元堂贵昆仲嘱画。梧冈老人。”印款:“晏旭升印”(白文篆)、“梧冈”(朱文篆)。 水墨葡萄图不以鲜美晶莹的累累葡萄为表现主题,而以合抱状的下垂藤枝构图,藤条错落低垂,枝叶纷披。全图以中锋用笔为主,笔势豪放泼辣,短截的藤茎、缠绕茎、叶面...
图1 图2 图3 图4 祭蓝釉是高温钴蓝釉。蓝釉最早见于唐三彩中的低温蓝釉,高温钴蓝釉瓷器早在元代景德镇窑就已烧制成功。其制作是将一定量的氧化钴作为着色剂加入无色的透明瓷料中,施于成型的瓷坯上,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祭蓝釉又称“霁蓝”“霁青”“积蓝”等,也有称为“霁青”的,这是古人对青、蓝、绿的概念认识不清造成的。《饮流斋说瓷》:“古瓷尚青,凡绿也、蓝也,皆以青括之。”高温...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