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马未都的收藏起于文物在中国社会几无踪迹的时候,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到70年代末,文物身份完成了文化制度和社会心理上的双重改造。在背弃的社会评价中,它的身份变得矛盾、模糊,自我否定,它的命运处在一种畸形的文化结构和社会心理中。80年代初开始收藏的马未都们其实是享用了过去长期文化破坏的恶果,他们在10年内以抄底的低价买进,得以成就批量收藏。他们的辉煌成功彰显了一种价值的回归,但对比相对命运坎坷的前一代...
经过23轮的较量,翰海春季拍卖会瓷杂专场中的重头——乾隆官窑粉彩霁蓝描金花卉大瓶,被京城收藏巨头马未都以2408万元的价钱买下。马未都表示,他原本的心理价位是3000万元。另有藏家感慨:这件海外回流的珍宝终于留在了国内,马未都先生也算捡了一个“漏儿”。 前天17时许,图录编号为2577号的这件拍品正式开拍,拍卖师报出了起拍价760万,随即竞争者的声音仿佛连珠炮在场内响起&...
马未都原来的笔名叫“瘦马”,这个笔名后来因为他离开文坛而被另一个“瘦马”拿走。80年代初,他是 《青年文学》的编辑,专门挖掘新潮小说家,自己也发表过小说、报告文学百余篇。他的收藏兴趣始于“文革”,80年代中又较早意识到收藏与投资的重要性,从收陶起步而成为专家,至今已有陶瓷、古家具、玉器古玩等藏品逾千件。1996年马未都创办了观...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