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江苏太仓博物馆有一对清康熙年间的祭红七寸盘,口径17.5厘米,底径10.6厘米。整器品相完好,精美绝伦。该盘薄胎,胎质细腻,素面,内外壁施祭红釉,器底部施透明釉,器底有青花双圈“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款。 祭红是继钧红后起的又一种高温铜红釉。它的别名很多,有霁红、醉红、鸡红、极红等。祭红是十五世纪初叶(即明代永乐宣德年间)景德镇的陶工们在不断实践中新创的品种,原名鲜红,因当时皇室用这种红瓷做...
笔者于数十年前收藏有一批剥釉的隋瓷,其中有一件“丰城窑青釉印花敛口碗”。此类严重剥釉的陶瓷器,早年在闽北基建、修路、山上开荒、砖厂取土时常见,多为其山民以为“不吉利”所毁损。该碗出土于邵武市水北镇砖瓦厂劈山取土现场。高4.5厘米,口径12.8厘米,圜形平底,厚唇弧腹,造型敦实厚重。胎体较为厚重坚硬,为江南所出青灰色胎,胎土细腻,剥釉处见施有较厚的白色化妆土或叫护胎汁。该碗在造型艺术上美观大方,口大...
此明初花盆以厚润、艳丽的天青、紫蓝或紫红等釉色及优美雅致的器型著称,一直得到明、清各朝帝王珍重宠爱。现拍品盆底刻“二”字款,是同类中极少见的大器。它们代表着上海金石古董的精萃的乐山堂御制瓷器传统。
在2007年6月的广州茶博会上,上海陶魂阁艺术总监刘天源的作品“龙井戏狮提梁壶”被香港华宁国际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以28万元的天价收购,创下了我国当代紫砂提梁壶最高价,在收藏界引起轰动。 刘天源号野真道人,1955年生于江苏紫砂之都宜兴,后来移居上海,他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杨永善教授的入室弟子,数十来淫浸在紫砂壶创作中,其作品不但保留传统工艺,更有大胆创新,精益求精使他的陶艺技术达到登峰造极...
瓷塑刘海戏金蟾水注,长7.5厘米,高5.5厘米。两爿合模,外施青白釉,施釉不及底。金蟾背上有一小圆孔,作文房水注之用。造型与传统年画中的不同,顽童刘海喜笑颜开,头发蓬松,额前垂发,右手舞钱串,骑金蟾背上。三足大金蟾昂首鼓眼张嘴,作跳跃状。从胎釉、工艺及造型来看,此物为明代景德镇窑口的产品。这为我们研究明朝时期陶瓷文房用品和刘海戏金蟾传说在明代的造型,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 刘海戏金蟾是中国民...
本人收藏一面浅绛彩山水人物瓷茶盘,盘画题名为《策杖寻幽》,落款为甲寅(1914年)之仲冬金绍斋画,钤红印,距今已有94年了。盘面为椭圆形、平磨底,长30厘米、宽25厘米、高3厘米。瓷盘为荷叶造型,提耳为荷秆在盘内弯曲而成,荷秆两端连接着荷花和莲蓬头,盘沿和荷秆描金,造型十分别致。金绍斋是清末景德镇“黟县瓷绘帮”名家之一,以擅绘山水人物而著称。该画从平淡中求新意,从朴实中求奇险,意境深远。瓷盘画面尺...
点评:此瓶高30.8厘米,整体呈四方形,盘口,束颈,鼓腹,圈足外撇。瓶外壁以釉里红装饰,通景绘渔樵耕读山水图,足墙饰一圈回纹。笔触硬朗洒脱,通景山水,意蕴悠长,釉里红发色鲜艳,堪称道光时期山水题材的经典之作。底落“大清道光年制”六字青花篆书款。配有木座。 清道光时期正值国势衰弱,外扰不断,皇帝本人更是本着“崇俭去奢”的理念治理朝政,因此在御用瓷器的烧造上也体现着其理朝思想。渔樵耕读描述的是四...
4月初,我在宁夏日报老友杨山虎先生和西夏瓷收藏专家白滔先生、米向军先生的帮助下,来到心仪已久的宁夏灵武磁窑堡窑窑址考察。在朋友的热情帮助下,我们驱车来到灵武县郊区一睹西夏古国最大的造瓷基地——灵武窑的风采。那种茫苍苍的感觉,令人不禁大发怀古之幽思。 漫步古窑址,我们捡到了不少宋、西夏、元、明的陶瓷标本,包括一批难得的刻花、剔花、划花、印花标本以及窑具,而更为难得的是一批大型陶瓷建筑构件。...
现在已知的我国最早的雕刻作品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在近几十年的考古发掘中,人们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雕塑,其中以陶制品为最多,也有用玉、骨、牙等材料雕刻的。题材主要是人物和各种各样的动物形象。这些作品有的是独立的雕像,有的则附属于日常使用的器具。这件《陶鹰鼎》就是这一时期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件作品属于中国原始社会仰韶文化,出土于一个成年妇女的陵墓。墓穴中的随葬品十分丰富,估计死者出自富有...
此瓷印泥盒胎体洁白无疵,莹润如玉,直径7厘米、高3.5厘米。盒吻上下口边及腹底各绘一圈黑回饰纹。盖面有民国时期江西景德镇彩瓷草虫绘画高手李明亮彩绘的草虫小品,并有行楷“秋声、己卯之春写”(1939年)字样,钤一朱红印款。 在这只大不盈握的瓷印泥盒盖面上,李明亮所绘“秋声”图空灵雅淡,形态逼真,雅致脱俗,是清秀非凡的工笔写意:麦秆、麦叶赭中掺绿、麦穗金黄饱满、菊花神韵鲜艳绽放。栖息的蝈蝈呼之欲...
唐初,唐高祖李渊对占领大同的军阀刘武周“北面称臣”,至唐太宗李世民,派李靖、李勣率10万大军击败20万突厥军队,贞观元年设云州(今大同)。永淳元年(682年),薛仁贵再攻云州。开元18年(730年)仍置云州,后又建“国寺”开元寺。根据这一史实推断,山西大同市的浑源窑应在这一时期创烧,并随着唐王朝生产力的发展而迅速走向成熟。 上世纪90年代末,山西考古工作者在大同市浑源县城以南约8公里处,发现...
该文官俑头戴深蓝色三梁冠,上身穿朱色阔袖齐膝长衫,披饰花裲裆,下身着乳白色裳,脚蹬黑色如意云头履。衫缘、袖口、襟边饰有纹饰图案。衣、冠边缘均贴金。 贴金工艺源于东晋,成熟于南朝,已有近1700年历史。传统贴金工艺是将黄金事先锤打成极薄的金箔片,贴在涂刷过鱼鳔胶水的器物外表上。由于金箔片非常薄,具有很强的附着性,用手无法拿起,通常是夹在毛边纸中,要用竹镊子夹起。传统工艺制作金箔,前后经化涤、锤...
笔者早年从闽北邵武农村大户人家的大厅供台上,收来一对粉彩双耳瓷瓶(见图),两瓶左右成对,可怜一只口沿缺损。瓶高22.5厘米,口径7.5厘米,足径6.5厘米,撇口,缩颈,长圆鼓腹,颈部塑两只出戟耳。瓶体上粉彩描绘有“仕女读书,仆人携琴”形象、生动、秀美的“仕女图”;瓶底圈足内满釉,红彩楷书书竖两行“大清光绪年制”六字款。瓶颈的双戟耳上描银装饰。该对粉彩瓷瓶所绘“仕女图”,形象生动秀美,诗情画意相融。...
近来出差路经重庆,在重庆觅得几件北朝时代的白瓷标本,甚为珍贵。通过研究实物标本,有缘与北朝时期的白瓷和白釉绿彩陶瓷对话,收获颇丰。加深了不少关于中国白瓷的历史渊源的一些概念性常识,并纠正了一些以往的错误概念。 中国历史上的白瓷是指施白釉的陶瓷。它是指在含铁量较低的瓷土(含铁量降到1%),施以纯净的透明釉,加以高温焙烧而成,并非加白成色剂,也不是在胎上施白色的护胎粉,白瓷烧成功是后世彩瓷的基础...
春节前后,本人偶得一对“鳝鱼黄”蟋蟀罐。每当把玩时仿佛又回到半个多世纪前儿时玩斗蟋蟀的有趣情景,倍感亲切。这对蟋蟀罐,这对蟋蟀罐,每只高11.3厘米,盖厚1.4厘米,罐径12.4厘米,壁厚1.4厘米,罐盖正中及罐身各雕有一枚及八枚正在飞舞的蝴蝶,栩栩如生。罐底及盖内均刻有一片小叶,上钤“赵之玉”铭文,造型古朴大方。罐呈鳝鱼黄,盆泥极为细润,手抚之如玉质感,十分自然。 赵之玉,北京人,清康熙时...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