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1月8—10日,由文化部主办,广东、四川和浙江三省文化厅等协办的第16届香港国际授权展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开幕。文化部港澳台办公室副主任李健钢、香港特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常任秘书长容伟雄等为该国际授权展的“中国内地馆”开馆。今年,我省文化厅组织了中国丝绸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馆、杭州博物馆、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宁波博物馆、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宁波天一阁博物馆、桐乡丰子恺...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那些凝聚农耕智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古村落,如何得以留存、实现振兴?松阳四都乡,一场关于古村活态保护与利用的探索早已展开,从过去“空心化”严重、计划整体搬迁下山的落后山乡,到如今产业兴旺、人财物大量回流的“网红”乡,四都乡在短短几年间实现逆袭,所辖的5个中国传统村落生机重现。解读这一发展轨迹...
1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7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京举行。论坛揭晓了2017年中国考古新发现的6个入选项目——新疆吉木乃县通天洞遗址、济南章丘区焦家新石器时代遗址、福建省明溪县南山遗址、湖北省京山县苏家垄周代遗址、河北省行唐县南桥镇故郡东周遗址、吉林省安图县宝马城金代遗址。此外,蒙古国后杭爱省和日门塔拉匈奴城址获评国外考古新发现项目。 “全国共有215项主动考古发掘项目...
近日,宁夏彭阳姚河塬商周遗址在考古发掘中出土甲骨文,是目前中国境内商周遗址发现甲骨文最西北部的一处遗址。 姚河塬商周遗址位于彭阳县新集乡红河支流李儿河、小河切割形成的塬地上,面积60余万平方米。2017年6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目前经勘探发现壕沟、墙体、道路、储水池、水渠、铸铜作坊区、制陶作坊区等遗迹。墓葬区勘探发现墓葬60余座,截至目前已发掘墓葬18座,其中甲字形...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如何继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通知,核定并公布了第七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南宁市多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物入选,今后将得到重点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 此次自治区人民政府核定了文化厅确定的第七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共计212处,主要包括28处古遗址、1...
在良渚文化墓葬中,往往发现有一种精致光润的玉质锥形器随葬品,据统计出土数量已达百余件。在东南沿海,尤其是江浙沪一带的文物市场常有遇见。所谓锥形器,指的是一种器身修长,横断面呈方或圆形;其柄端上部多收缩成一短榫头状(即枘),枘上以对钻小孔者居多,也有的无钻孔;器身下部则逐渐收敛成尖锥形的玉器。这种玉锥形器目前以良渚文化最为常见,其他如山东的史前遗址也有少量发现。然因其形制又有某些区别,以致学界对它的...
早年去西安旅游,收集到玉衣片20多片,其中有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三角形、菱形等多种造型。每片四角均单面钻孔如马蹄形,大部赠送友人作标本,仅余八片。通过学习所知浅叙对古代玉衣片的认识。 春秋战国时死人入葬时就开始使用“缀玉面幕”和“缀玉衣服”,《收藏快报》第186期图片鉴定栏目中介绍了一件“战国时期完整的青玉缀面玉面幕”,是一件尤为珍贵的罕见资料。 自西汉始皇帝和贵族朝臣死后均用玉衣作...
在中国古代,猪的名称甚多,而流行最广者则为彘、豕、豚。中国古代猪的雕塑艺术起源,可以追溯到七八千年以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时期。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出土的距今约八千年左右的两件陶塑猪首,是迄今中国发现时代较早的猪塑艺术品。在各种古代猪的雕塑艺术品中,以玉猪雕刻最具艺术价值,极富艺术魅力。虽然猪的雕塑造型在各个时期多有发现和出土,但作为玉猪雕刻,最早出现却是在红山文化以后。 约公元前3...
此件玉双首共身环形龙,摘自《祥云轩红山玉龙鉴藏与真伪辨析》一书106图,为本书的封面图。 《山海经》记载的远古神话传说中,双首的人、神、兽就有几处:《大荒南经》中的怪兽踢,左右有两个头;《中山经》中的神,如人有二首,名叫骄虫;《海外西经》中的并封,其状如彘,前后皆有首。在红山玉器中,兽首龙形象相当多。玉双首共身环形龙,应该是双首共身猪龙神进一步演化与龙化的形象。 此器为青黄玉质,表面上...
此器质地为黄玉,其色均为沁后之色状。器物以兽首龙为主,其背下部背一只小似不成比例的鸮。应为龙凤佩的一种特殊组合的样式。此器特征突出:1、龙双耳直立,耳根内侧琢深槽。2、双目圆凸。3、龙头尖小,龙身圆硕。4、合体龙凤,一大一小,一高一矮。5、孔缘边棱规矩陡利。龙的主要特征在于圆目与硕体之浑圆。鸮的主要特征在于胸、翼、尾上的线棱,或平行,或放射状。构图运用夸张、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段,龙凤结合,一实一虚...
沈阳新乐遗址几次挖掘,均有煤精制品。煤精质地较为松软,红山煤精真品上,沁坑沁疤较多,沁孔较少。器表受沁处,由于沁质集中侵入器表,出土接触水分之后,沁质因而膨胀,器表崩裂脱落,形成不规则的坑疤。器表崩皮之初,可见坑底的侵蚀物质,或金属,或泥质,或炭灰质。但经过一段时间,干燥粗糙的坑底便覆弥浆体。但此类沁坑较大,不规则,作伪多为人工钻凿凹坑或经人工酸咬,仿此沁坑。 但是,器表上的集簇状,或疏落状...
此玉兽首龙(玦)为青白玉质,为红山文化晚期或后红山文化玉品。形制、纹饰、工法,已经发生明显变化。 老三代以前的玉器上往往有沁膜出现。沁膜一般为白色,是古玉初期受沁白化现象的一种状态。红山文化玉器受沁后白化现象比较普遍。 此玉兽首龙沁膜较厚,膜内可见片状钙化层,头上部边缘与小孔边缘,有轻度钙化层(风化、氧化后之白化状),钙化处多被白色沁膜覆盖,亦即包于浆内,多处形成沁坑。钙化(风化)重处...
此玉兽首龙玦,为青玉质,玉表钙化层(氧化、风化)较厚。 红山玉器全部钙化(白化)的玉器为数不少,从出土的红山玉器文物中可以发现其受沁状态的一般规律 1、钙化层包浆,一般有亮润的光泽(不包浆者多为灰粉状)。2、钙化层上有沁色、沁点、沁斑、沁纹,其色渗入玉层深处,呈现为纤细微妙的自然而然的滋伸浸润状态。3、玉表有沁凹,沁坑、沁孔、沁沟,其状均为自然侵蚀之状,有自然侵蚀的典型特征。下面解剖一下本文...
甘黄色沁,大多出现在黄绿色、青绿色与碧绿色的远高古玉器上,是融土黄色、棕褐色、松香色、蜜蜡色为一体,深浅浓淡不尽相同的一种黄色,浓重、深沉、浑厚、高贵。甘黄色沁古玉,比黄色玉质的古玉少之更少。出土红山玉器资料中,尚未见有甘黄色沁。1987年巴林右旗巴彦汉苏木那日斯台遗址出土的碧玉璜,沁有红黄之色,但远未侵蚀发展为甘黄色。而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中甘黄色沁却并不少见。 该件玉器为红山文化青碧玉勾形...
高仿黑皮红山玉器有几种类型:1、桔皮纹状,即平疤状,疤为当代器具凿琢后加磨。2、凸棱状酸蚀仿品,棱角扎手,盘磨后棱角变缓平,并有似浆状膜。3、黑色表皮平滑,而且仿有土点沁状的高仿品,人为作孔。这些仿品的疤面或棱面,疤底部或棱底部,均有当代特征的磨痕。不管盘得如何光润亮泽,都掩饰不了当代器具的磨痕。仿黑皮沁红山玉器之质料有两种:一种为墨玉质与煤精品仿制,另一种为人工染色,染色品盘后,棱凸处或局部会很...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