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中国科举:成于“制”,而败于“度”,这一论点用语的提出,完全基于众多专家学者对中国科举制度已达成共识的评价,即:科举制度是一个“利大于弊,弊端突出的好制度”。只是试图从剖析“制度”二字入手,用最少的文字,提纲挈领表达出这种评价。道出千年科举制度“利弊成败”所在,揭示这一̶...
由于,科举考试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一生的富贵荣华,因此不少人均企图以作弊以在科举中取得好成绩。最常见的作弊有三种,一是贿买(即贿赂主考官以获取好成绩)、二是夹带考试经文(带书或抄录于随身物品中)入内作弊、三是请人代考。 贿买:唐代武则天时代曾设立糊名的办法,遮掩考生的名字以减少批卷者认出撰卷人的机会,这做法在宋代以后成为定例。同时又发明了誊录的方式,由专人抄录考生的试卷并以抄本送往评级。这...
从隋朝开始,各朝科举考试科目都在不断变化。从各个朝代科举设置的科目和形式的变化可以看出统治阶层的用人取向,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人才需求。隋文帝仅有策问,隋炀帝开考十科。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到明朝只设进士一科。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别科),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经济科等。 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
隋——科举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他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 唐——科举制度的完备 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在唐朝,...
考官与考生 明代成化年间,浙江学政使李贤在省试前微服私访时,见有两位考生在下棋,心里很不高兴。接着又听那两位考生笑语道:“不用再复习了,这次考试,上榜是没有问题的。他李贤总不能出道含有100个人名的怪题来刁难我们吧?” 学政使听了,心中顿生无名之火。回衙即拟了一道试题:“孔门七十二贤,贤贤何德?云台二十八将,将将何功?” 众考生一见考题,个个...
金榜啥模样 金榜,是中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制度中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的成绩排名榜。因为它书写在黄纸上,也称黄榜;又因为它是由皇帝批准并盖有“皇帝之宝”大印的,所以还有一个名称———皇榜。清代的金榜是分别用满、汉文书写的。 吃拉在一室 乡试、会试都是连考三场,每场三天,吃喝拉撒全在考棚中。康熙三十六年的状元李幡出身寒微,殿试时考篮里仅放着36个馒头。 《聊斋志异》中描写乡试...
中国自古农业立国,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分工简单。那些家中略有盈余,俗称小地主的人多以当官为出路,图个封荫,好荣光耀祖。 读书,应试,入仕成了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三部曲。 士子们对科名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家庭父兄也以此督责期望。戴均衡在桐乡书院四议中,记叙咸丰,同治间民风士习中说“自科举之法行,人期速效,十五不应试,父兄以为不才;二十而不胶痒,乡里得而贱之。 ”...
跨入牌楼式大门,展现在面前的是励志堂,这里放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元代的科举门。这座科举门实际上是一座汉白玉石雕牌坊,其顶部为元代汉白玉石刻遗存。其实,以前的贡院考棚、州县府学、文庙等考试及教育场所,都立有这类象征意义的牌坊,但是在正中所刻文字一般为“禹门”或“龙门”,唯独这座牌坊正中所刻文字为“科举门”。 “...
励志堂科举匾额博物馆正门 博物馆门前牌匾与石像 序厅内孔子像 内院小水池 “金榜题名”场景复原 至德堂——大型木匾、石匾厅
位于朝阳区高碑店民俗文化村的科举匾额博物馆,经过几年的筹备将于本月底对公众开放。在这座3000平方米的院落式博物馆里,收藏了500多方明、清时代的科举匾额,人们可从中了解古代科举制度及相关文化知识。
在朝阳区高碑店民俗文化村附近的一处僻静场所,多年来藏身着一座外人罕知的“科举匾额博物馆”。记者昨天获悉,这座3000平方米的院落内收藏的500余方明清科举匾,“五一”黄金周后将对外展示。随着一块块匾额的出身被考证揭示,影响了中国1000多年的科举文化也由此折射出来。“除号舍、金榜之外,我还有一个设想,就是用数百尊雕像,还原北京建国门贡院考...
科举匾额博物馆开馆首日,游客穿过悬挂明代石匾进士第的仿古门 摄影/本报记者黄亮 科举匾额博物馆昨开馆试营业——— 在一本比名片还小的印本上竟写满了2.9万字,肉眼极难辨清。这不是书法艺术品,而是清代考试作弊使用的“口袋书”。昨天,高碑店民俗文化村内的科举匾额博物馆(本报曾在5月11日进行报道)开馆试营业。其中,清代至今的考试作弊工具从另一面解读了我国科举考试制度的发展历...
在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有一个独具特色的科举博物馆。这个博物馆收藏了国内各个朝代的匾额、石刻等与科举内容有关的文物近600件,层次分明地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拥有三百块以上明清进士所题匾额,在题写人中状元、榜眼、探花均“榜上有名”。如今这张“大榜”上又增添了一个新的名字:张济生——这位63岁的著名书法家所题写的“励志堂”匾额将被悬挂在博物馆正中央,成为博物馆惟一一块今人所题匾额。 该博物馆的雅名便为“励志堂”,馆长姚远利建馆两年多来一直...
建馆时间:2007年10月 藏馆地点:北京高碑店民俗文化村 馆藏推荐:元代汉白玉石雕科举门 点击藏馆: 一座名为“励志堂”的“科举匾额博物馆”日前在京城高碑店民俗文化村开馆。这座3000平方米的院落内收藏了500余方明清科举匾。随着一块块匾额被考证揭示,影响中国1000多年的科举文化也由此折射出来。 穿过精美的明代文武状元高浮透雕牌...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