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从“黑石号”沉船上打捞起的“卍”字符金碟。新华网邹峥摄 从“黑石号”沉船上打捞起的天鹅团花金碟。新华网邹峥摄 从“黑石号”沉船上打捞起的白釉绿彩鱼底吸杯。新华网邹峥摄 从“黑石号”沉船上打捞起的白釉绿彩龙纹盘。新华网邹峥摄 实拍千年沉船“黑石号”上的中国唐朝“货” 2014年12月至2015年4月,加拿大多伦多阿迦汗博物馆(Ag...
展出的“黑石号”复原船模及其复原画(右上)。新华网 邹峥摄 从“黑石号”沉船上打捞起的八棱胡人伎乐金杯——杯面上的舞伎长发飞扬,有胡人之貌。这是在中国境外发现的最重要的唐代金器之一。新华网 邹峥摄 从“黑石号”沉船上打捞起的天鹅团花金碟。新华网 邹峥摄 2014年12月至2015年4月,加拿大多伦多阿迦汗博物馆(Aga Khan Museum)与新加坡合作推出《失去的独桅帆船:...
“南海I号”,一艘宋代沉船,2007年12月,以史无前例的方式被“整体打捞”出水,沉睡800年后重见天日。这项“奇迹工程”也成为世界考古史的创举。 如今,距“南海I号”入住新家“水晶宫”——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已有七年。历经多年的考古工作之后,这艘承载着大量历史讯息和珍贵文物的古船,有怎样的谜底等待揭晓?日前,走进“水晶宫”,探访正在“苏醒”中的“南海I号”。 从“出水”走向“出...
考古现场 “南海I号”,一艘宋代沉船,2007年12月,以史无前例的方式被“整体打捞”出水,沉睡800年后重见天日。这项“奇迹工程”也成为世界考古史的创举。 如今,距“南海I号”入住新家“水晶宫”——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已有七年。历经多年的考古工作之后,这艘承载着大量历史讯息和珍贵文物的古船,有怎样的谜底等待揭晓?日前,记者走进“水晶宫”,探访正在“苏醒”中的“南海I号”。 从...
考古现场出土的锡壶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洛阳二号”资料图片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装载着“洛阳二号”的板车驶向回洛仓遗址 核心提示|去年9月,偃师首阳山义井村洛河滩发现古沉船,经专家鉴定为清代船只,这是洛阳市首次在洛河沿岸发现古沉船。今年8月份,这艘被命名为“洛阳一号”的古沉船被整体搬迁至回洛仓。 在清理发掘“洛阳一号”时,专家还发现了另一艘船只。专家在“洛阳一...
考古人员进行水下考古作业 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东坑坨I号沉船的水下保存现状 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出水文物标本 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今年被媒体炒作得沸沸扬扬的辽宁丹东港海域和河北曹妃甸海域两艘沉船的“身世”依然成迷。“中国考古01”船近日完成了今年的水下考古任务,国家文物局水下遗产保护中心水下考古队队长梁国庆向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介绍说,根据目前考古工作所掌握的信息,至...
近日,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来到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采访“南海i号”发掘保护等情况,为接下来的新闻报道和直播连线做准备。据悉,本月底,央视新闻频道(cctv-13)将播出长达一小时的直播节目《宋船迷踪:“南海i号”考古大发现》。 据介绍,近期央视新闻微博、微信、客户端和搜狐新闻将每天对特别节目进行预热,在新媒体平台设置悬念及奖品,与网友互动,并在央视新闻频道投放“南海i号”宣传片。12...
从1987年的意外发现开始,世人的目光就从未离开,“南海I号”的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每个人的心。这艘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因其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而被考古学家誉为“海上敦煌”,它的发掘可以为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研究以及木质文物长久保存的科学规律研究提供典型标本,同时,也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陶瓷史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 ...
大批瓷器清晰可见 船体结构显现 船货多为瓷器 从1987年的意外发现开始,世人的目光就从未离开,“南海I号”的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每个人的心。这艘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因其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而被考古学家誉为“海上敦煌”,它的发掘可以为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研究以及木质文物长久保存的科学规律研究提供典型标本,同时,也将为复原海上丝...
在位于广东海陵岛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里,在水下沉睡800多年的南宋商船“南海一号”,经过整体打捞、淤泥清理,现已进入沉船内部发掘和文物提取阶段,将有更多“海丝路”遗留文物重现人间。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南海一号”的考古团队2日透露,自去年11月“南海一号”保护发掘项目正式启动至今,已出土小件器物瓷器标本623件,金器107件,漆木器11件,铜钱5000余枚,残损标本2100多...
这是早期在“南海一号”出水的浙江龙泉窑系青釉印花菊瓣纹盘(12月2日摄)。 这是宋代古沉船“南海一号”内部发掘现场(12月2日摄)。 这是早期在“南海一号”出水的铜鎏金龙纹开口环(12月2日摄)。 这是考古人员在“南海一号”现场发掘(12月2日摄)。 在位于广东海陵岛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里,在水下沉睡800多年的南宋商船“南海一号”,经过整体打捞、淤泥清理,现已进入沉船内部发掘...
在海底沉睡了800多年的南宋商船“南海ⅰ号”从发现、打捞到考古,一直备受关注。昨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日报》和《光明日报》等8家中央级媒体记者组成的“海疆万里行”采访团来到海陵岛,参观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直击“南海ⅰ号”考古发掘现场。 昨日上午,采访团探访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各个展厅,参观了“南海ⅰ号”整体打捞及试发掘专题展、出水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及出水...
在位于广东海陵岛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里,在水下沉睡800多年的南宋商船“南海一号”,经过整体打捞、淤泥清理,现已进入沉船内部发掘和文物提取阶段,将有更多“海丝路”遗留文物重现人间。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南海一号”的考古团队2日透露,自去年11月“南海一号”保护发掘项目正式启动至今,已出土小件器物瓷器标本623件,金器107件,漆木器11件,铜钱5000余枚,残损标本2100多...
在新西兰北部沿海璜加雷附近沉没的“文特诺号”沉船,鱼群在周围游动。 美媒称,在新西兰赫基昂加港附近发现的一艘沉船被确认为是1902年在新西兰北部沿海沉没的载有499具中国矿工遗骨的货船“文特诺号” 。如今如何处置在沉船上发掘出的文物,包括尸骨的归属,引发了争议。 据美国之音网站11月25日报道,首先发现沉船的约翰·艾伯特上周在新西兰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这一消息。112年前未能魂归...
据美联社及新西兰媒体11月25日报道,在新西兰赫基昂加港(Hokianga Harbor)附近发现的一艘沉船被确认为是1902年在新西兰北部沿海沉没的载有499具中国矿工遗骨的货船“文特诺号” (S. S. Ventnor)。首先发现沉船的约翰·艾伯特(John Albert)上周在新西兰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这一消息。112年前未能魂归故里的那些矿工们现在似乎可以了却心愿。但是,如何处置在沉船上...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