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家养绵羊在中国的出现与早期利用,是动物考古学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新疆作为物种与文化交流的枢纽,是探究这一问题的关键地区之一。日前,长期研究新疆巴里坤石人子沟遗址家养动物的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尤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吕鹏等学者发表了合作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表明,家养绵羊最迟在青铜时代晚期就已出现在我国新疆地区。 学者们采用动物考古学的研究方法鉴定和分析新疆巴里坤石人子沟遗址出土...
时间: 2006 类别: 传统音乐 地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编号: Ⅱ-70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主要分布在南疆、北疆、东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在乌鲁木齐等大、中、小城镇也广为流传。 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肇始于民间文化,发展于各绿洲城邦国宫廷及都府官邸,经过整合发展,形成了多样性、综合性、完整性、即兴性、大众性的艺术风格,并成为...
头部是神态威风的鸡,身上却穿着色彩鲜艳的唐代襦裙装。农历鸡年,各种惟妙惟肖的鸡饰品,和这件外形怪异、栩栩如生的千年鸡俑相比,是不是逊色多了? 记者从自治区博物馆了解到,这件生肖鸡俑1972年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墓地出土的另外3件生肖俑分别是:猪、羊和兔。生肖鸡俑高80厘米,用泥塑彩绘而成。和今天见到的生肖鸡饰品相比,它的造型显得独特怪异,头部是鸡的形象,身体部位却是人的造型。鸡俑穿着宽...
2月3日上午,在位于新疆鄯善县新城西路的一家文化博物馆,几名参观者为馆内“精绝”的石器文物叫绝。这家藏有在罗布泊地区地表采集到的10余万件石器、木器等文物的博物馆,近日一经开放就以其神奇和神秘的藏品吸引了不少考古工作者和游人前往。 罗布泊,一个神秘而又危险的名字,随着斯文·赫定、斯坦因以及黄文弼、彭加木这一批探险家、学者对罗布泊地区的探索,人们对罗布泊地区的认知反而越发的神秘,无人不想知晓这...
千年的记忆,从新的一年开始更新、轮回,古老的春节文化,就是这样延续、传承至今。鸡年到了,当我走进新疆博物馆,静静地欣赏“西域文明之光”展厅中有关鸡的文物,好像穿越了历史长河,看到中国传统汉文化在古代新疆的传播,还有多元文化的融合。 生肖鸡俑与多民族 新疆博物馆大厅展柜里,有一组四尊十二生肖俑,色彩鲜艳,栩栩如生,首先吸引了我的眼睛:兔俑、羊俑、猪俑和鸡俑。这些用土或陶制作出来的塑像,造...
近日,昌吉州“两会”隆重召开,为了让各位代表更好地了解昌吉的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发展情况,昌吉州博物馆讲解员承担了昌吉州第十二届政协、第十五届人大代表会的讲解工作。 昌吉州党委宣传部主任杨学军亲自指导,他对讲解员的站姿、手势、表情、语调、应变能力,一一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并进行了实战演练。“两会”期间,州博物馆讲解员详细地向各位代表介绍了昌吉历史及发展情况,时不时的结合讲解内容和沿途景...
日前,全国发生不少文物安全事故,部分博物馆(单位)在展览陈列设计、展柜展具、包装运输等方面存在严重漏洞和隐患,致使文物受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接国家文物局的通知,发布了《关于加强馆藏文物展陈安全工作的通知》。据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微信号:cewenhua)了解,该《通知》明确了5项内容,用以加强馆藏文物安全管理,防控和遏制各类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确保文物安全。 以下为《通知》全文。 ...
1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6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北京举行,2016年中国六项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新鲜出炉,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青铜时代聚落遗址是新疆首次入选。 据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阮秋荣介绍,距今3500多年的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青铜时代聚落遗址位于尼勒克县境内,不仅有半地穴式的房屋,其中一处房屋居然有374平方米,可谓那个时期伊犁地区发现的最大“豪宅”。同时,房址里大量...
哈巴河托干拜2号墓地的一座石棺 粗粝,大地以这般姿态延伸,从喀纳斯开往哈巴河县的旅游公路上,一片土丘在戈壁滩上起伏。7月下旬,阳光粘稠,带刺的野草织成了一张网,几乎铺满整个土丘,像是要阻挡着人们的脚步。 在土丘的最高处,一座花岗岩材质的草原石人伫立着,它长着一张桃心形脸庞,圆饼状眼睛,双弯勾形眉毛,留着胡须,戴着护颊和项圈,面向东方,沉默不语。 2013年,远处的牧民在某天的深夜...
资料图 “城墙基宽19米,残高1.8米,城墙顶部距离地表0.7米,城墙外侧发现护城河,护城河呈U形……”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部主任吴勇说,正在进行的龟兹故城遗址考古中发现了城墙和护城河。 为进一步探秘龟兹古国历史,了解丝路古道必经之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状况,做好故城保护,龟兹故城考古项目于11月底启动。此次发掘前,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邀请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考古人员对遗址进行了大范围勘...
记者22日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为进一步探秘龟兹古国历史,了解丝路古道必经之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状况,做好龟兹故城保护和抢险加固,龟兹故城考古发掘项目于近日正式启动。 据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部主任吴勇介绍,在秦朝和西汉早期,龟兹是西域三十六城邦国之一,文化、经济极为发达,龟兹国拥有比莫高窟历史更加久远的石窟艺术,著名的龟兹乐舞诞生于此,龟兹国的冶铁业也闻名遐迩。龟兹故城是龟兹古国...
新疆和田地区自古以产玉闻名,国内众多考古多次出土和田玉制品,但在新疆的考古发掘中,从未发现和田玉。在近日举行的2016年新疆文物考古成果汇报会上,考古人员介绍了在新疆比孜里墓地首次发现的羊脂玉挂件。 “看到那枚羊脂玉时,激动极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胡兴军说,在清理一个葬有108具人骨的墓室时,发现了一枚羊脂玉挂件,约指甲盖大小,状如鼎,白如凝脂,一端有孔,可能是挂在墓主颈部的...
12月20日,记者了解到,今年7月至9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启动了对位于阿尔泰山南麓吉木乃县通天洞遗址的发掘,出土了400多件石制品、哺乳动物化石、陶片、铜器等遗物,初步发现旧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等不同史前时期的文化堆积。这是新疆首次发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自下而上的文化层堆积,从旧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再到早期铁器时代,遗物内容丰富,地层关系明确,形成完整链条。”新疆文物...
上万年以前,新疆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就有人类活动。他们居住在石洞中,用石头打制石核、石片等工具,可能还用石制工具狩猎或采集食物。 12月17日,记者从2016年新疆文物考古成果汇报会上了解到,今年7月至9月,考古人员在吉木乃县通天洞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出土了469件石片、石核和动物碎骨化石等遗存。结合周边考察,考古人员初步认定通天洞遗址的年代上限约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之初,甚至可能更早。据悉,...
燃烧着火焰的木质火坛被放入墓中,墓主带着对火的崇拜,来到另一个世界,祈求火给予他们幸福……根据最新的考古发现,在拜火教“通神”的祭祀活动中,火坛中燃烧过大麻。 12月17日,2016年新疆文物成果汇报会上,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41位专家,为大家展示了新疆考古的最新成果。 2500年前火坛内烧大麻 2014年,喀什地区的吉尔赞喀勒墓地发现...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