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日前,由国家自然资源部、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国测绘学会等联合举办的中国测绘年会2018学术年会和第八届中国测绘地理信息技术装备博览会在浙江德清召开。本次大会的主题为“创新、智能、融合——开辟测绘地理信息新时代”。会上,“彩绘类文物高光谱数字化保护关键技术研究”荣获“中国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 “彩绘类文物高光谱数字化保护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已开展多年,完成单位包括北京建筑大学、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11月16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共同举办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利用高峰论坛”在天津举办,来自国内外知名博物馆机构的相关负责人、文创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设计机构的设计师等百余人汇聚一堂,共同探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及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运营。该论坛为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主办的“大运河文化带文化遗产创新创意设计大赛”系列活动的一部分。 天津博物馆馆长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有关要求,切实改善可移动文物保存环境,维护文物安全和健康,实现文物和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传播和利用,更好地促进文物“活”起来,国家文物局日前下发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利用有关工作。 通知指出,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利用是提升...
以三维技术把保国寺大殿拆分成400多组构件,建立一个整体信息数据库,为遗产保护提前干预提供依据;保国寺唐代经幢可以被认定为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梅园石造物遗存……今年国际古迹遗址日前后,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结合“遗产事业,继往开来”的主题,连续举办了多个专业讲座会议。近日,记者获悉,该馆正与同济大学等合作,探索将建筑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向更有效、更精准、更规范的方向持续推进,并将启动宁波海丝“第一石”深度研...
为更好服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防范建设工作中的破坏、创新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沿线省市应同时启动实体保护与数字化保护工作,推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数字化保护支撑、引领和创新实体保护工作,拓展文化遗产利用路径,协同打造融合时代发展、体现新时代中国文化自信和博大情怀的数字人文平台。 建立统筹高效工作机制。选择现有省市职能部门牵头负责或专门设置省市统筹职能部门,构建省、市、县三级...
“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一句歇后语道出北京卢沟桥的独特魅力。作为北京现存最古老的联孔石桥,卢沟桥既是全民族抗战揭开序幕的地方,桥上281根望柱、501头形态各异的石狮子,也构成了一座独特的“石狮艺术博物馆”。 近日,卢沟桥石质文物数字化保护正式启动,通过3D扫描和色彩采集,为包括卢沟桥桥体、旧桥面遗址、501头石狮、281根望柱、279个栏板、4座石碑、4座华表、2尊石像在内的全部石质文...
中国是世界上石窟寺文物保存数量最多、历史跨度最大的国家。6月22日下午,“石窟寺文物数字化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在浙江大学大紫金港校区举行揭牌仪式,正式启动运行。基地将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聚焦“石窟寺文物数字化保护”。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副司长罗静、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柳河、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出席仪式。关强与罗卫东共同为科研基地揭牌。同时,关强、罗卫东、罗...
网络配图 石窟寺文物数字化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落户浙江大学。6月22日,科研基地在浙大紫金港校区揭牌。浙大出版社社长鲁东明任科研基地主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任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 据了解,科研基地的目标是建设成为文物数字化保护、基础理论研究、先进技术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提升的重要平台。科研基地将在浙江大学现有的学科、技术、合作基础上,重点研究突破石窟寺文物数字化保护的基础科学问...
2016年12月3日,四川省文物局组织专家对“四川博物院巴蜀青铜类珍贵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进行了结项验收。 四川博物院作为国家文物局首批智慧博物馆建设示范单位,在国家文物局、四川省文物局帮助与支持下,四川博物院抽调精兵强将组成项目组,定岗定员,明确责任,依法合规地开展工作。在多次调研与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符合需求的数字化保护实施方案。经过近三年的努力,于2016年3月顺利完成四川博物...
近日,《青州市博物馆龙兴寺佛像精品陈列数字化保护项目》项目验收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举行,会议由青州市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杨中奎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研究室主任朱岩石、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郑岩、人民日报高级编辑杨雪梅、潍坊市市文物局局长刘允泉等专家出席了本次会议。 该项目是2014年国家文物局精品陈列展览数字化项目之一,由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
据中国文化传媒网报道,近年来,西藏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不断推进,曾经“人走艺亡”“人亡歌歇”的非遗保护困境逐渐“解围”。目前,西藏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普查建档和数字化保护工作基本完成,大批传承人的图文、音视频等全媒体资料陆续纳入统一的数据库。西藏自治区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阿旺旦增表示,近十多年来,国家和自治区斥巨资全力保护西藏非遗文化,通过普查,累计收集记录稿10万余篇,音像1500余盒(盘),...
2015 年12月28日, 安徽博物院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管理系统验收会召开。项目总监、省文物局副局长汪顶胜,验收小组组长、安徽博物院院长朱良剑出席会议。 北京雅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营销中心总监从项目回顾、项目成果汇报、下一阶段工作重点以及后期运维与升级管理四个方面做了项目验收汇报。雅昌公司产品经理对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和具体操作进行了演示, 并与安徽博物院相关人员完成项目资料交接。...
12月5日,为期两天的文化遗产传承与数字化保护国际论坛在中山大学中文堂开幕。论坛以信息化时代的文化变迁为背景,探讨全新的文化遗产整理与保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少数民族研究所所长朝戈金,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杨伟时等领导以及来自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多国的50余名专家学者进行了演讲并对话。 与技术变革密切相关的人类文化传承方式、技术的发展从来都深刻影响着人...
近日,随着马蹄寺石窟群文物数字化保护立项工作的启动,标志着马蹄寺石窟群文物开启数字化保护进程。目前由市文保所协同专业机构正在紧张有序地开展该石窟群11个重点洞窟数字化保护项目立项勘察和初步测绘工作。 马蹄寺石窟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中国早期石窟的典型代表,始凿于公元5世纪初十六国时期,现存大小窟龛70余个,造像500余身,壁画1200多平方米。由于地处祁连山森林腹地,常年阴雨潮湿,许多洞...
由广西地图院与武汉大学合作开发的创新项目—“文化遗产三维数字化保护与展示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在靖江王陵的应用”,日前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授予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据悉,该项目是全国首次对陵墓遗址建立三维数字化信息系统,将数字化保护与考古研究进行有机结合。 该项目利用激光扫描、无人机航摄等测绘手段,对陵墓遗址建立三维数字化信息系统,采用高真实感仿真和高效信息查询技术,逼真地表现文化遗产场景,快捷地...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