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获悉,科研人员在青藏高原中部发现了一片距今2500万年的棕榈叶化石。棕榈化石研究表明:2500万年前,青藏高原尚未完全形成,中部存在一个东西向的大峡谷。这一发现将青藏高原中部的抬升历史推后了至少约1000万年。 该研究成果由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古生态研究组研究员苏涛、周浙昆领导的研究团队完成,于北京时间7日凌晨发表在国际期刊《科学进展》上。这是中科院...
梅龙达普洞穴遗址发掘出土的部分遗物(2018年8月24日摄)。新华社发(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供图) 记者近日获悉,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西藏阿里发现了青藏高原科学考古迄今为止发掘的首个史前洞穴遗址——梅龙达普洞穴遗址。 梅龙达普洞穴遗址位于阿里地区革吉县,海拔约4600米,由一字排开的两个独立洞穴组成,其中一处洞穴面积1000余...
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在距今4万-3万年前,人类就已经踏上青藏高原的高海拔极端环境地区。此前最早的高原人类活动发生在安第斯高原Cuncaicha 岩厦遗址,其年代被测定为约1.2万年前。 今天(11月30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了这项学术研究成果。考古学者在藏北羌塘高原发现一处具有原生地层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尼阿底遗址(Nwya Devu),证实古人在距今4万-3万年前就已经踏上青...
西藏那曲市、阿里地区多地考古发掘取得多项阶段性成果,其中考古遗存将利于还原、重现距今5万年的尼阿底遗址古环境等。图为联合考古队对梅龙达普遗存进行考古发掘。西藏自治区文物局供图 中新网拉萨10月26日电 (赵朗 何伟)记者26日从西藏自治区文物局获悉,西藏那曲市、阿里地区多地考古发掘取得多项阶段性成果,其中考古遗存将利于还原、重现距今5万年的尼阿底遗址古环境等,也利于论证青藏高原古人类起源、迁...
正在热映的电影《冈仁波齐》唤醒了不少人的西藏梦。藏地有何密码?7月8日在上海科技馆举办的上海科普大讲坛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邓涛以“化石”为主线,为沪上观众解读青藏高原的“前世今生”。 大陆板块是漂移的,邓涛说,今天陆地上高高耸立的青藏高原在数亿年前是被海洋覆盖的。 “在珠峰地区三叠纪海相底层里,找到了鱼龙、旋齿鲨化石”、“西藏东部地区侏罗纪陆相地层找到恐龙化石”...
包括4400件中国西部农耕文化藏品在内的上万件“精品”,此刻在青海省民和永录民族博物馆开馆仪式结束后,首次对公众开放并悉数展出,成为众人眼中的稀罕物。 据馆方介绍,农耕文化展馆的主体建筑是富有本地特色的四合院,内设打麦场、榨油坊、水磨房等板块,4400件藏品再现了甘肃和青海两地汉族民居文化的核心内容,从当地居民的生活起居为开端,延展至农耕生产、手工技艺、作坊加工、商贾贸易、节庆礼俗、民间信仰...
参观青藏高原自然博物馆。 8月8日,由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青海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办,青海省国际互联网新闻中心(青海新闻网)承办的“一江清水向东流•2016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看青海”大型采访活动在西宁市湟中县香巴林卡正式启动。当天,网媒记者们参观了刚刚被授予国家第四批国家环保科普基地的青藏高原自然博物馆,该博物院也是青海首个被命名的国家环保科普基地。 此次被命名为国家环保科普基地...
【摘要】青藏高原东北缘河谷地带自然环境垂直地带性显著,以本区史前聚落为研究对象,应用聚落中心地理论、资源域的理论,借助GIS方法分析史前聚落的空间分布模式。提出高原河谷地带聚落分布具有沟口-沟尾中心地聚落模式,聚落沿河流和支流沟谷展布,在沟口-沟尾形成规模较大的聚落中心,又形成多个次级聚落围绕聚落中心为核心,形成相对完整、独立的聚落中心系统;沟口-沟尾中心聚落系统形成与垂直地带性不同环境资源获取类...
经过近3年时间的工作,中国科学院青藏专项组工作人员日前在西藏阿里札达盆地海拔4195米的地点发现了400多万年前的佩里耶上新鬣狗化石。据介绍,这是青藏高原首次发现大型碎骨型鬣狗,它的发掘出土为第四纪冰期动物“走出西藏”的假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鬣狗科是一种外观似犬、个体中等偏大的食肉类动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其中一部分拥有了比犬类更加强壮的上下颌和更锋利的牙齿,能够轻易咬碎猎物骨头来食用里面的骨...
【摘要】本文将综合自然地理分区和考古学文化研究相结合,分别考察了青藏高原东南部3个地理单元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面貌,进而探讨它们的相互关系,并根据遗存反映的信息推测当地的生业方式及其发展状况,最后认为相似的考古学文化面貌是由相似的生存环境决定的,同时随生存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南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比较研究;自然地理分区 《中原文物》2015年04期
纺织机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发明之一。由于纺织工具大多为木质,极易腐烂,在历年的考古中,鲜有完整纺织机具出土。上世纪80年代,我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出土的纺织机具构件,这是迄今青藏高原出土的唯一的纺织机构件。 高志伟是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在一本考古报告中读到有关上世纪80年代都兰古墓葬中曾出土纺织机构件的文字,她对这段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以此为线索,展...
近日,记者从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了解到,日前国家环境保护部、科学技术部联合下发《关于发布第四批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名单的通知》,青海青藏高原自然博物馆被命名为第四批“国家环保科普基地”之一。据悉,这是我省首个被命名的“国家环保科普基地”。 2006年,国家环境保护部、科学技术部联合发文,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两年一届“国家环保科普基地”的申报与评审工作,评审对象主要为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
日前,环保部、科技部联合下发《关于发布第四批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名单的通知》,青藏高原自然博物馆被命名为第四批国家环保科普基地,这是我省首个被命名的国家环保科普基地。 此次被命名为国家环保科普基地的青藏高原自然博物馆,位于西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科技产业园区内,是生物科技产业园管委会、园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提供技术、展品等合作。该...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环境考古研究团队日前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在距今3600年前后,气候开始变冷的背景下,农业技术革新是促成人类大规模永久定居在青藏高原的主要原因。 兰大研究团队通过对早前发表的考古调查报告进行梳理发现,青藏高原超过七成的史前遗址分布在其东北部,这一地区是古今人类进入青藏高原腹地的重要通道。研究人员因此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开展细致的考古研究和精确测年工作。...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