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游牧民族历史寻踪----我为什么做这项工作—这是给大东北古泉“井喷”,为中国古代钱币大发现找到缘由。 中国的历史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在无数次战争与和平贸易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融合发展的历史。但是,我们缺少游牧民族繁衍生息壮大的历史资料。游牧民族政权建立以五胡乱华时期最为典型,以致产生了南方的五代朝廷,北方的十六国。这一时期的历史记录很不完全,他们的铸币极少见到,又极为珍稀。鲜卑人建立了北魏,统一...
蒙古服饰、发式陶俑 鄂尔多斯文化神州行西安活动周今天(5月28日)启动,作为活动周主打内容,鄂尔多斯蒙古族历史文化展即日起在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开展,200多件组来自大草原的精品文物让你大饱眼福。 启动仪式上蒙族歌舞表演 鄂尔多斯博物馆讲解员韩思娜:“这是一件元代的巴斯巴文圣旨金牌,金牌重348克,正背面写有两行巴斯巴文,巴斯巴文是忽必烈时期的国师所创立...
游牧民族文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境内,且在蒙古国分布较广,为了对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遗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去年7月—10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蒙古国游牧文化研究国际学院组成了联合考古队在蒙古国境内展开考古发掘和考古调查工作。 7日,参与此次考古调查的考古工作者表示,此次考古调查工作涉及区域广,遗址类型多,时代跨度大,收获颇丰。 据了解,考古发掘工作主要围绕蒙古国后杭爱...
记者从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获悉,该县近日发现三处早期岩画,初步推断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月氏、乌孙等部落的文化遗存。 肃北县文化馆副馆长赛依吉尔格力介绍,这三处岩画是肃北县文化馆文物工作者在对全县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时发现的。三处岩画点画面共18幅,这些岩画多采用打凿的手法,线条简约古朴,画面大部分清晰可见,保存较好,主要包括动物、人物、狩猎、符号等内容。 ...
近日,在河南安阳殷墟大遗址保护区内,考古人员发现一处具有古代游牧民族特征的墓葬群。从土层和出土器物判断,这些墓葬处于东汉晚期到魏晋时期,距今约1800年。 墓葬群位于安阳市殷都区大司空村集中安置区工地,属于殷墟大遗址保护区范围内,目前已清理出90多座包括商、汉、魏晋等多个朝代的墓葬。其中有18座不是典型的中原汉族居民墓葬。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文博馆员申文喜介绍,大司空村早在...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近日在河南安阳首次发现具有古代游牧民族特征的墓群。在安阳市殷都区大司空一处6万多平方米的项目区域,考古人员目前已经清理出90多座墓葬,其中18座墓葬都是小型的砖室墓,具有古代游牧民族特征,随葬品有青铜鍑、铁鍑等。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文博馆员申文喜说,由于这批墓葬刚刚发掘,仅能初步判断时代大致是东汉晚期到魏晋时期。确切年代、墓葬性质等问题,还需进一步研...
3月21日,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文物管理局获悉,近日,文物工作者在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布古图嘎查境内,新发现一处古代游牧民族岩画群,初步判断较早的岩画已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据了解,新发现的岩画群地处贺兰山西侧的冲积扇平原,岩画区分布在东西长4000米,南北宽3000米范围内,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有岩画200余幅,周边有零星分布,被定名为巴彦浩特岩画。 阿拉善左旗文物管理...
近日,“中国北方游猎游牧民族珍贵历史影像图片展”在海区博物馆一楼大厅内展出。 1月4日,记者来到海区博物馆,整个展区的近百张照片分为五个部分:甘珠尔集市与甘珠尔寺;与鹿为伴的生活;敖包祭祀与萨满;武装与狩猎;镜中点滴看村庄。照片大多由俄国人拍摄,反映了80多年前在呼伦贝尔生活的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的生活和精神面貌,让观影者感受到北方游猎游牧民族的生活。通过与往昔生活的对比...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12月30日通报,该单位日前在四川省石渠县阿日扎和温波两个乡镇的4个地点发现岩画。根据分析,这些岩画中最古老的可追溯至战国时期。 岩画就藏在广袤的甘孜州石渠县境内,近日由考古专家发现研究。据考证,这批岩画时间大约从公元前几百年延续至公元800年前后,大量耗牛、大脚鹿、马、虎等形象,生动反映了当地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密点凿刻、简洁肯定,带着浓郁的高原风。 四川省考古...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30日通报,该单位日前在四川省石渠县阿日扎和温波两个乡镇的4个地点发现岩画。根据分析,这些岩画中最古老的可追溯至战国时期。 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队员李飞介绍,此次发现的岩画以动物和人的形象为主,包括部分古藏文题记。其中动物可辨40余只,主要为牦牛、大角羊、大角鹿、马、虎等;人物可辨约9人,还有部分图像暂时无法辨识。在敲凿技艺上,这些图像分为密点凿刻剪影式图像和密...
东天山地区是指包括天山山脉东段为中心的今新疆哈密地区及其周边区域。位于横贯新疆和中亚的天山山脉区域的东端,古代丝绸之路的沙漠绿洲之路和草原之路均从这里经过,是古代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和枢纽。东天山地区是欧亚大陆北方草原地带较早发生游牧经济和游牧文化的区域。约从公元前2000年开始,东天山地区出现了定居牧业和半农半牧经济的考古学文化。约从公元前1000年开始,游牧经济和游牧文化在东天山地区出现。对...
巴里坤县红山口古代游牧民族大型聚落遗址发掘现场 19日,由自治区文物局、西北大学和哈密地区行署举办的“古代游牧民族大型聚落遗址与文物保护项目成果汇报会”在巴里坤县举办,来自疆内外的近30名专家学者共同展示东天山古代游牧民族大型聚落遗址考古发掘的研究成果,研讨其学术和社会意义。 据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王建新介绍,自2001年起,西北大学组成的学术团队先后多次在东天山进行考古田野调查和发掘,发...
西夏灵武窑黑釉剔花瓶 西夏塔儿湾窑白地黑花牡丹飞禽纹六系瓶 宋、辽、金时期,北方地区的瓷业生产十分繁荣,而地处西北,先后与宋、辽、金并立的西夏王朝(公元1038年——1227年),其制瓷业亦很发达。以前由于文献记载的缺失和资料匮乏,人们对西夏陶瓷生产面貌几乎毫无认识。二十世纪80年代后,在一系列窑址调查与考古发掘资料的支持下,神秘的西夏瓷器才开始为世人所知。 迄今经考古发掘的西夏瓷窑遗址...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文物部门近日对位于腾格里沙漠附近的骆驼山岩画进行实地调查时新发现95幅岩画。至此,骆驼山岩画登记数量从原来的369幅增加至464幅。 位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境内的骆驼山岩画,制作年代由新石器时代延续至近代,岩画制作手法多为磨刻和凿刻为主。古代这里曾是狄、匈奴、鲜卑、回纥、蒙古等游牧民族活动的地方,这些游牧民族用丰富多彩的岩画记录了当时的生活。 这些岩画以动物形象为主,包括牛...
金是东北地区女真人建立的政权,与汉人建立的南宋政权同时存在。它在铜镜的铸造工艺上独树一帜,既吸取了汉族铸镜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游牧民族特有的豪放粗犷的气质。唐末五代时期,铜镜日趋衰落,而到了金代,铜镜铸造业却异军突起,金时期铜镜不仅继承了战国及汉唐五代遗风,同时也影响着元明清三代,金代铜镜大多采用中原地区广为流传的传说典故及吉祥图案,在我国青铜工艺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山东青州市博物馆...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