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从吉林大学考古学院获悉,在近日结束的金代长白山神庙遗址2018年度发掘项目中,考古人员发现了金代的木构水井、窑址和神庙排水系统等遗迹,为进一步探明神庙的形制、结构等细节提供了重要依据。 金代长白山神庙遗址(原名宝马城)位于吉林省安图县二道白河镇西北的高敞台地上,距离长白山天池约50公里。该遗址曾被评为“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据考古队领队、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副教授赵俊杰介绍,...
日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组织召开了“辽代木构建筑结构保护研讨会”,相关专家及全国七家辽代木构建筑文保单位主要负责人、一线保护技术人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史研究生等20余人参会。 “辽代木构建筑结构体系研究”课题组汇报了课题前期工作进展、课题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下一步的工作计划。与会专家对课题组前期工作表示肯定和认可,认为课题组提出的“辽代木构建筑结构的耐久性”对文保单位的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人们按照桥梁不同部位的构件进行分类保存。陈翔 摄 站在薛外村的老街,可以看到新搭建的薛宅桥,已经跨过了小溪,在小溪上,在阳光下,依旧气宇不凡。 村委会主任薛爱佳习惯在饭后到桥边走走,他家离薛宅桥很近,这是缘由之一,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以一种急切的心情,在期待着薛宅桥的“死而复生”。 薛宅桥在泰顺县三魁镇,历经160个年头之后,于去年9月15日受洪水冲击而轰然坍塌。与它同命运的,还有...
图为本次寻访行旅行程图 今天,由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组织的“匠·东方古建营造寻访行旅”活动正式启动。数十名高校学子、文化志愿者代表以及我市主要新闻媒体记者组成的考访团,将赴我国建筑遗产最为集中的山西省进行为期六天的研学考察。 唐宋时期的建筑在漫长的中国建筑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唐代建筑气势雄大,造型质朴,体态遒劲;辽承唐风而古朴素雅;北宋建筑丰姿卓约,造型华美,色彩宏丽;金续宋韵而放浪形...
办人函〔2017〕74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文化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物局,各直属单位: 为加强文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在古建筑木作营造技艺与保护方面的理论和技术水平,我局委托故宫博物院(故宫学院)举办官式古建筑木构保护与木作营造技艺培训班,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时间和地点 时间:2017年7月16日-29日,7月16日...
遗产编号 ⅷ-30 所属地区 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人/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 申报日期 2006 一、简介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广西三江县最出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三江侗族木质建筑以风雨桥、鼓楼为代表,不仅造型美观,而且工艺堪称一绝。整座建筑凿榫打眼、穿梁接拱、立柱连枋不用一颗铁钉,全以榫卯...
“天台庵弥陀殿落架大修时发现了两处重要题迹,为其年代鉴定提供了珍贵依据。”曾在2014年至2016年主持弥陀殿落架大修工程的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高级技师帅银川近日公开说,“早就发现了题迹,为何这么迟才公布,也是请教了很多专家。” 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古建筑可以追溯到唐代。据文物专家考证,目前中国仅存的唐代木构建筑有四处,全部在山西省境内,分别为五台山南禅寺正殿、佛光寺东大殿、广仁王庙正殿、...
时间:2006 类别:传统技艺 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编号:Ⅷ-30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广西三江县最出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三国时期,侗族先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逐渐形成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三江侗族木质建筑以风雨桥、鼓楼为代表,不仅造型美观,而且工艺堪称一绝。整座建筑凿榫打眼、穿梁接拱、立柱...
2016年12月3-4日,由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主办,宁波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承办,西班牙阿尔卡拉大学、华桥基金会、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等支持的“木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国际研讨会”在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召开。来自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外科研机构、知名高校,以及新西兰、瑞士、美国、日本、西班牙多国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50...
宋徽宗赵佶的《瑞鹤图》记载了他在位期间群鹤突至盘旋于宫城的“异景”,不经意也为后世留下了绝佳的宋代建筑样本。 在今日的河南开封市北郊,矗立着一座高耸入云的褐色宝塔,当地人称之为“铁塔”。铁塔并不是铸铁打造,只因塔身表面贴满褐色琉璃砖,故得此名。这座琉璃塔有“天下第一塔”之称,建造于北宋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900多年来,历经37次地震、15次水灾而屹立不倒。 上回说过,琉...
渭桥遗址自2012年被发现后,这座古桥便被称为“万里丝路第一座桥”。昨日考古专家表示,后续研究发现,渭桥遗址上的汉代厨城门一号桥,确实是同时期世界上最大的木构桥。 张骞出西域时曾踏此桥西行 昨日上午,“汉阳陵与汉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的专家们走进考古工地。在渭河桥遗址厨城门一号桥的位置,有很多汉代的木质桥桩,以及一些为稳固木桥而留下的简易水利设施遗存。 渭桥遗址位于西安城北汉长安城北侧,自20...
由十三陵特区办事处组织修缮的明十三陵长陵祾恩门工程,自2013 年4 月1 日开工,于2013 年10 月28 日竣工。该工程修缮的主要项目是揭屋面瓦,更换部分糟朽的檐椽、飞椽和望板。在更换椽望工序时,发现两处木构件榫卯做法与现代做法不同:一是桁条上的榫卯(桁条,即檩条,带斗的大式建筑称桁条,不带斗的小式建筑称檩条),二是椽椀做法。 一、祾恩门上桁条的榫卯不同于现代做法 图1 祾恩门上的正...
扬州地区最早的城门遗址在哪?昨天,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扬州唐城考古工作队向记者透露,扬州蜀冈古代城址北城墙西段东部豁口及其两侧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已基本结束。根据历史遗存推测,这处扬州蜀冈古城址的木构及其他遗存从战国至南宋延续了近1700年,遗址的年代序列完整,是扬州蜀冈古代城址发展的缩影。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扬州地区迄今为止考古发掘出的时代最早的城门...
扬州蜀冈古代城址北城墙西段东部城门遗址全貌 (上为西)扬州唐城考古工作队提供 从战国至南宋,延续近1700年 战国木构水涵洞保存完好,全国罕见 本报讯(记者 陶敏)扬州地区最早的城门遗址在哪?昨天,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扬州唐城考古工作队向记者透露,扬州蜀冈古代城址北城墙西段东部豁口及其两侧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已基本结束。根据历史遗存推测...
今年9月29日,扬州将举行建城2500周年城庆日活动。在这个举世瞩目的历史时刻来临之前,昨天,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扬州唐城考古工作队,联合发布《扬州蜀冈古城址的木构及其他遗存》考古论证结果,为2500周年城庆献上一份厚礼——根据确切的考古证据,战国时期楚广陵城已找到! 这一结论的意义在于,这是首次发现战国楚广陵城相关遗址,它在印证《史记·六...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