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10月19日,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世纪文化对话专场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行。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认为,将文物数字化是最大的预防性保护措施。 王旭东从事了28年的文物保护工作,他认为,对文物的结构、成分等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建立数据库,即便最终实体文物消失了,也能永久保存该文物的信息,“文物数字化是最大的预防性保护措施”。 “数字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给文物保护带来了希望。”王旭东说,在文物保护过...
10月13日至15日,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中国文物报社、云南省文物局、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支持,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科技保护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主办的石质文物预防性保护及风险管理学术研讨会在云南省剑川县召开。 本次研讨会围绕经验分享、问题提出、行业探讨三个议题展开。与会专家学者分享了石质文物预防性保护的研究成果和风险管理经验,具体涉及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有关要求,切实改善可移动文物保存环境,维护文物安全和健康,实现文物和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传播和利用,更好地促进文物“活”起来,国家文物局日前下发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利用有关工作。 通知指出,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利用是提升...
3月30日,江苏省文物局组织专家对徐州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进行了验收评审。专家组在听取汇报、实地查看项目实施情况、审查项目资料、质询讨论后,认为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符合方案设计要求、验收资料齐全、完成了目标任务,同意通过验收。 徐州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于2015年4月获国家文物局批复立项,通过项目建设,建立了徐州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实现陈列展馆、库房、土山汉墓等重点...
近日,甘肃省文物局组织专家分两组对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二期)、陇西县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等项目进行结项验收。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马清林、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苏伯民、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赵西晨、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铁付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梁宏刚,山东省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王传昌等专家应邀出席,省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负责人及项目建设单位、实施单位有关负责同志参...
如何让文物“老去”的速度慢些?在中国,多地博物馆正在积极推进预防性保护,为文物打造“金钟罩”“铁布衫”,试图从源头上减少病害对文物的威胁。 一幅明清时期的破损字画,正在国家一级博物馆甘肃省天水市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师手中渐复光彩。除了一双巧手和专业工具外,这间房子里还藏着一套“秘密武器”——微环境控制系统。 “温度22.4摄氏度,相对湿度55.2%.这恰好在适宜范围内,相当于从源头...
10月31日,温州博物馆组织相关专家对温州博物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进行了验收评审。温州市文物局局长李震等领导出席会议。专家组认为,温州博物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复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完成了方案的环境监测、微环境调控、无酸纸囊匣配置、展厅光源改造、文物运输箱升级等各项工作的全部内容,达到了项目的预期目标,同意通过验收。 该项目是按照《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
为了更好地促进陕西省与法国文物保护机构的合作,法国遗产科学基金会专门在凡尔赛宫石刻保护现场组织了“乾陵、茂陵和凡尔赛宫石刻保护修复现场研讨会”,来交流户外石质文物保护,尤其是预防性保护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10月9—11日,应法国文化遗产科学基金会主任Emmanuel Poirault(以马内利·波瓦候)的邀请,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副院长马涛、乾陵博物馆馆长樊英峰、茂陵博物馆副馆长魏乾涛等...
昭陵博物馆文物数量大、等级高、文物时间跨度大是我国目前研究初唐、盛唐文化、政治、经济的文物宝库,但70年代建馆以来,博物馆一直停留在对文物本体的加固与修复保护阶段,对文物的微环境检测保护一致处于空白。 2016年至今历时一年半的昭陵博物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已全面竣工。项目总投资300万元,采用有线与无线相结合的数据传输方式,建立了可移动文物的微环境数据采集与分析服务器架设(包括室内...
近年来,中国书画乃至古籍善本等纸本收藏品的行情日趋火热,而如何对家藏进行预防性保护,也成了很多收藏家关注的话题。3月29日,由广州美术学院材料技法修复研究室主办的“纸本艺术品与古籍的保护与修复论坛”亮相。德国纸本艺术品和古籍修复专家芭芭拉·哈瑟尔介绍了纸本艺术品的保护办法。 1。纸张酸化是藏品老化主因。除了火烧水浸、霉斑侵蚀等,污渍与纸张酸化更是损害纸本材料的重要因素。芭芭拉曾修复16世纪...
预防性保护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30年罗马的国际会议上,主要是对环境温湿度的控制。意大利文物保护专家布朗迪,在20世纪中叶提出预防性保护问题,目的是通过对文物材质状态及文物所处环境,这两个影响文物稳定、相互作用的因素的研究,正确地掌握保存文物及与其相适应的周围环境。文物的科学保护是指通过对文物物质材料损坏原因与规律的研究,利用传统和现代的科技方法和手段对文物进行保护。文物的科学保护又可以分为主动性文...
《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日前正式公布。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接受《中国文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规划》设计布局了27个关系全局,其中文物保护工程12个,文物保护由注重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 刘玉珠表示,“十三五”时期,文物保护要实现“两个转变”。即由注重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由注重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文化生态的...
12月13日,甘肃省文物局组织专家对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一期)进行结项验收。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理事长、研究员李化元、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主任吴来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龚德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陈建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胡东波等专家以及省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赵剑飞参加了结项验收会议,会议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辉主持。 专家听取了甘肃省文物考...
市博物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昨日正式通过验收,文物预防性保护系统正式启用。 该项目由市博物馆与重庆声光电智联电子有限公司共同开展实施。目前,市博物馆已建立起了展厅、库房全覆盖的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并在部分重点文物展柜和库房进行了示范调控应用。我市还建立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的专业人才队伍,并初步建立了相应的博物馆环境监测调控管理机制,有效提升了市博物馆的文物预防性保护能力。 市博...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在今天上午的全国文物科技工作会议上,文化部部长雒树刚表示,经过几代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强国相比,中国已由过去的长期“跟跑”、进入“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存的新阶段,部分领域已由原来的“技术受援国”,转变为“技术输出国”。 根据介绍,在文物科技标准化领域,目前出台的重要文物保护国家和行业标准已经超过100项。 国家文物...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