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蚌埠禹墟遗址考古又有新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近日在禹墟土壤标本浮选过程中发现大麦,这意味着,大禹所处年代就已经有大麦出现。 禹墟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王吉怀向记者介绍,此前5次的考古发掘中,对于提取的土壤样品中已经碳化的颗粒,均送往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进行比对。在之前的农业考古方面,科技考古中心曾发现了不同数量的史前小麦、水稻、黍、稷等,其中史前小麦是在淮河流域...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
1月2日,蚌埠禹墟考古发掘现场发现了25只“大脚印”。昨天,为了探求“大脚印”之谜,考古队安排了高空拍摄。 昨天下午5时,记者在现场看到,两名释放热气球的专业人员正在忙碌着。几分钟后,装载着高空摄像机的热气球顺利升空。随后,考古人员开始在发掘现场周边撒泼石灰粉,以保证摄像机能完整地拍摄到“大脚印”和祭祀台。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王吉怀告诉记者,这次空中拍摄将使整个发掘现场完整地“留存”下来...
1月2日,蚌埠禹墟考古发掘现场发现了25只“大脚印”。昨天,为了探求“大脚印”之谜,考古队安排了高空拍摄。 昨天下午5时,记者在现场看到,两名释放热气球的专业人员正在忙碌着。几分钟后,装载着高空摄像机的热气球顺利升空。随后,考古人员开始在发掘现场周边撒泼石灰粉,以保证摄像机能完整地拍摄到“大脚印”和祭祀台。 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的土坑基本为长方形,大小基本相当,经岁月磨砺,土坑周边已不太规则,...
1月2日,蚌埠禹墟考古发掘现场发现了25只“大脚印”。昨天,为了探求“大脚印”之谜,考古队安排了高空拍摄。 昨天下午5时,记者在现场看到,两名释放热气球的专业人员正在忙碌着。几分钟后,装载着高空摄像机的热气球顺利升空。随后,考古人员开始在发掘现场周边撒泼石灰粉,以保证摄像机能完整地拍摄到“大脚印”和祭祀台。 中国社科院考古...
近日,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禹会村遗址考古队向记者展示了最新发现:一尊高约30厘米的白土陶。据考古队负责人王吉怀研究员介绍,白土陶在整个龙山文化时期极其罕见,是当时最高级的礼器,白土陶的出土是禹墟今年第三次考古发掘以来的一项重大发现,证明禹墟曾经发生的聚集祭祀活动级别高、规模盛。 这尊白土陶腹径约14厘米,颈部上粗下细,有4道凸起纹饰的带状把手自颈至腹。敞口流部近锥形,流尖上翘。王吉怀介绍,是龙...
11月12日上午,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禹会村遗址考古队向记者展示了最新发现:一尊高约30厘米的白土陶鬶。据考古队负责人王吉怀研究员介绍,白土陶鬶在整个龙山文化时期极其罕见,是当时最高级的礼器,白土陶鬶的出土是禹墟今年第三次考古发掘以来的一项重大发现,证明禹墟曾经发生的聚集祭祀活动级别之高、规模之盛、领袖号召力之强。 这尊白土陶鬶腹径约14厘米,侈口鼓腹,长颈低裆,三足中空,整体匀称。颈部上粗下细...
5月21日,挖掘人员在禹墟遗址进行分层挖掘 5月21日,中国社科院考古专家王吉怀教授展示在禹墟遗址新发现的龙山文化时期陶片 昨天上午,记者在禹墟遗址考古发掘现场看到,工作人员已经开挖了四个10米见方的探方,每个探方挖掘深度有50厘米左右。怀远县文物管理所副所长张振忠:“我们现在挖掘已经按正常的速度有些地方已经出现了就是堆筑层的迹象。因为有些方里面有一些坑啊,以前老百姓讲的...
昨(7)日中午,蚌埠禹墟考古发掘工作队在第一发掘点的2号探方内,钻探发现夯土层内有炭粒、陶器碎片等物。考古队负责人、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王吉怀先生说,夯土层内有文化层存在,这是禹墟考古发掘的第一项重大发现。 夯土层内含有文化层 夯土是古代大型建筑的特有结构,禹墟地下较大面积的夯土层的存在,证明该处曾是一处较大规模的部族聚落。王吉怀解释,文化层并存于夯土层中,说明夯土层并非简单地在原状土上夯制...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