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记者从甘肃省敦煌市档案馆获悉,12件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唐代藏文写经完成修复,文献的数字档案也已建立。此举将对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利用起到积极作用。 敦煌市档案馆馆长张世忠介绍,这批用古藏文抄写的经文是唐代吐蕃占领敦煌时期的作品。2010年,这批文献入选第三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这批文献由黄麻纸制作,有梵夹装、贝叶装等装帧形式,多数为双面写经,少量为单面写经。 因年代久远等原因,...
9月21日,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透露,该院与英国国家图书馆下一步的合作中,将重点关注藏经洞出土的文物,探索如何实现全球共享。 王旭东说,因为这些文物分散在世界很多国家的博物馆,现在数字技术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可能性,“希望通过与大英图书馆的合作,能邀请其他合作伙伴加入这个项目,推动藏经洞出土文物的数字化,实现全球共享。” 正在举行的首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上,...
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21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透露,该院与英国国家图书馆下一步的合作中,将重点关注藏经洞出土的文物,探索如何实现全球共享。 王旭东说,因为这些文物分散在世界很多国家的博物馆,现在数字技术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可能性,“希望通过与大英图书馆的合作,能邀请其他合作伙伴加入这个项目,推动藏经洞出土文物的数字化,实现全球共享。” 正在举行的首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上,敦煌研...
“先救命,再治病,抢救房山石经已刻不容缓。”昨天,云居寺召开房山石经保护专家论证会。由于受渗水等因素影响,房山石经这座世界最大最古老的石刻“图书馆”正面临灭顶之灾。多位与会专家一致表示,应该在确定科学方案后,尽快打开封闭60年的藏经洞洞门,探查洞内石经损伤情况,同时推动房山石经整体保护。 石经山藏经洞为何封门 房山石经现存14278块,分两地保存。其中4196块存放在石经山九个...
昨天,房山石经山景区开始向公众试开放,包括佛祖舍利出土之处、国宝石经等重要遗迹一一揭开神秘面纱。同时,对石经山的大遗址保护工作也正式启动。由于受渗漏雨水侵蚀损害,藏经洞中石经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是原址保护还是迁移进博物馆目前尚无定论。 现场 市民冒雨看石经 两处遗址首露面 昨天上午,房山石经山景区开始试开放,大雨与众多喜爱佛教文化的市民一同到来。北京晨报记者注意到,景区内的道路、...
7日,历时数年的岩石加固完成,闭门谢客状态的房山石经山雨中试开放,其整体考古调查暨大遗址保护规划启动仪式在石经刊刻起源地——云居寺石经山脚下举行。 房山石经与云居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罗炤直言,就是雨使得洞内珍贵石经残损严重。“宁肯不申遗,也要将石经‘搬迁’。”云居寺文物管理处主任王得军也表示,石经搬家确在考虑规划中。 千年古道古塔一同开放 1956年,石经山9处藏经洞首...
1900年,一名道士(王圆箓)意外在敦煌莫高窟第16窟一面墙壁后头发现一间密室,里头藏有四万余件佛经、绢画、法器、文献,被誉为中国近代最大考古发现之一。1906与1907年,探险家史泰因和伯希和分别购买了数千至上万件并运回英国和法国,这些珍贵无价的史料和文物就此流失海外,并因极其脆弱,长久以来多半保存在博物馆库房,甚少公开展示。一百多年后的今天, 其中43件重要珍品首次团聚,并于数月之间公开呈示给...
北宋酒账单 浙江美术馆和敦煌研究院共同举办“煌煌大观——敦煌艺术展”前不久在浙江美术馆开幕,其中藏经洞的复原无疑是一大看点。《东方早报·艺术评论》特刊出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为此所撰的藏经洞文章摘选。藏经洞出土的公元4-11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5万余件,被誉为“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古代学术的海洋”。 公元1900年6月22日(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敦煌莫高...
敦煌居中亚地区的最东面,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自汉武帝元朔三年建郡起,逐渐成为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这世界四大文化的交汇点,以及儒教、佛 教、道教、摩尼教、祆教、景教等古代世界的六大宗教的汇合交流之地。历经魏晋、北朝、隋唐数朝丝绸之路的千年繁盛。然而自元代末年,中原朝廷逐渐失去了对 西域的控制,终于在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采取闭关政策,丝绸之路承载的贸易、文化随之衰落萧条,敦煌也被湮没在...
敦煌石窟最大的卧佛、千手千眼观音、原样复制的精美洞窟……25日,昔日的上海世博会足迹馆迎来了数十件敦煌精品,这场“敦煌韵·丝路情——敦煌艺术大展”与同在此地举行的“上海世博会纪念展”交相辉映,唤起了此间观众的美好记忆。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敦煌的展品曾在城市足迹馆展出。此次敦煌艺术和上海再次相约,敦煌研究院专...
莫高窟外景 1900年6月22日,举世闻名的中国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禄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并挖出了公元4世纪至11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5万余件。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及中亚古代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提供了数量极其巨大、内容极为丰富的珍贵资料。后经英、法、日、美、俄等国探险家的盗窃掠夺,藏经洞绝...
对大多数人而言,藏经洞是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名词。说熟悉,是因为这个词曾频繁出现在以武侠为主题的小说和电影中;说陌生,却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极少有人能亲眼见到传说中的藏经洞。近日,宁乡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小组在对一块新发现的石碑刻进行登记时,却无意间发现了藏经洞的秘密。 依据当地村民的指引,记者近日随同宁乡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小组的工作人员抵达了宁乡县花明楼镇常清村聚山组石鼓山。沿着杂草灌木丛生的山...
190O年,一个初夏的夜,“咚、咚、咚......”几声沉闷的敲击声刺破夜空。 “哗”,甬道的墙壁顷刻间倒塌。灰烟弥漫过后,墙里面竟然显现出一人多高的门来。门用泥块封了起来,于是又是几声敲击,泥块碎落为碎泥残土。两个好奇的脑袋从门口向里张望,一个是莫高窟的王道士,另一个是他请来抄经书的杨秀才。两人拿着油灯进门又穿过一个甬道后,进入了一个洞窟。昏暗...
敦煌藏经洞是莫高窟第17窟的俗称。该窟曾因发现数以万计的古代佛经、文书和美术品等文物而名。藏经洞出土文物与殷墟甲骨文、汉简、明清档案,被誉为近代古文献的四大发现。其学术价值于此可见。藏经洞出土文物已成为敦煌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经洞是附属于敦煌第16窟的小窟,位于16窟甬道北侧壁内。此窟开凿于晚唐时期,窟主是当时河西都僧统的洪辨。洪辨去世后,其弟子在该窟内安置洪真容像,而成为纪念洪辨和尚的影窟...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