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3月15日,内蒙古革命历史博物馆项目和呼和浩特市文化客厅项目复工仪式在呼和浩特文化客厅项目工地举行。 据了解,内蒙古革命历史博物馆计划总投资18.7亿元,今年计划完成投资5.7亿元,总建筑面积13.78万平方米;呼和浩特市文化客厅计划总投资32.9亿元,今年计划完成投资11.4亿元。历史博物馆和文化客厅预计将于2020年下半年完成施工建设。 建成后的内蒙古历史博物馆和呼和浩特市文化客厅...
资料图:图为当地蒙古族女性着民族服饰参赛。(图文无关)乌仁花摄 三月初,地处昆仑山下的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仍是春寒料峭时节。而在该市蒙古族服饰、刺绣手工艺传承基地里,却是一片热闹繁忙的景象。 各种颜色艳丽的蒙古族服饰、荷包、木雕等手工艺品,在灯光下显得格外精致,不禁让人感受到浓浓的蒙古族文化氛围,十五六个“绣娘”正在剪布、穿线。 年近花甲的吴英其梅格是格尔木蒙古族服饰、刺绣手工艺...
图为《蒙古族婚礼》表演现场。赫雨田摄 轻风吹拂,圣火微晃,一大群少男、少女手捧哈达,簇拥着新娘和新郎在草地上翩翩起舞。新郎凝视着新娘,人生最重要仪式开始了。 图为《蒙古族婚礼》表演现场。赫雨田 摄 2月10日,在呼和浩特市大召文化庙会期间,由玉泉区乌兰牧骑队员精心打造的歌舞表演《蒙古族婚礼》在塞上老街西口钟鼓楼上演,青城百姓现场感受了蒙古族婚俗风情。 图为《...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政府2月1日表示,应泰国旅游体育部、国家旅游局和曼谷市政府邀请,经中国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批准,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乌兰牧骑一行21人已赶赴泰国参加2019年泰国“欢乐春节”活动。 泰国是中国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举办“欢乐春节”品牌活动的重点国家,自2004年起,在泰国共举办了14届“欢乐春节”文化活动,泰国诗琳通公主连续14年出席该活动,体现了泰国王室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图为民众祭火祈愿来年风调雨顺。胡杰摄 1月29日是农历戊戌年腊月二十四,是蒙古族一年一度的圣火祭祀节。当日,来自全国各地的蒙古族群众齐聚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举行盛大的传统圣火祭祀活动。 上午11时整,祭火仪式正式开始。取火人在牧民马队的护送下,进入了圣火文化广场,身着民族盛装的草原儿女手捧蓝色哈达,用蒙古族最传统、最尊贵的方式迎接圣火火种的到来。来自青海、新疆、甘肃、宁夏及内蒙古各盟...
1月8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8日对外消息称,2018年该所与额济纳旗文物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额济纳旗当地大同城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和调查,发现了窑址、石遗址、板瓦堆积、人骨堆积等。 官方称,通过此次考古发掘调查基本摸清了大同城遗址周边的“家底”。 此次发现的窑址位于大同城遗址的东边,平面呈椭圆形,长30米,宽17米。同时发现由板瓦竖立由内向外呈圈状分布的板瓦堆积,以及长方形石堆,...
1月4日至5日,中国内蒙古自然博物馆与蒙古国色楞格省综合博物馆在二连浩特进行合作洽谈,双方就科研、教育、宣传、标本互展等事项进行深入交流并签署合作备忘录,此次洽谈合作标志着内蒙古自然博物馆迈出打造“泛北极圈特色鲜明博物馆”的第一步。 内蒙古自然博物馆馆长王军有介绍了双方开展馆际间藏品交流、交换、互展及在双方场馆举办临展、特色展等合作规划。王军有说,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在打造泛北极圈自然博物馆过程...
图为学生们端详金属丝编,回忆童年。张玮摄 1月2日,12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内蒙古师范大学,与学校师生共同用中国传统技艺过新年、迎新春。 图为齐天仓为学生讲解蒙古包摆件制作技艺。张玮 摄 活动当日,12个非遗及手工艺传承人走进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的内蒙古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园,和学校师生共同体验剪纸、布贴画、金属丝编、手工刺绣、烙画等中国传统手工艺,以这样特别的方...
昔日作为寺庙喇嘛独门技艺的马鬃绕线蒙古唐卡制作技艺沉寂多年之后重现生机。如今,掌握这项技艺的人从3年前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增加至400多人。 马鬃绕线蒙古唐卡是唐卡文化中的独立分支,记载着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的历史资料,在内蒙古阿拉善地区传承300余年,但在其他地方鲜为人知。这项技艺在传统唐卡制作中加入马鬃等材料,将马鬃绕线缝制在丝面图画的边缘,增加图案的立体感,也让唐卡不变形、不生虫、经久耐用...
12月26日,马队在“伊萨仁”开幕式上表演。 当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第五届鄂伦春冰雪“伊萨仁”在鄂伦春自治旗开幕。“伊萨仁”是鄂伦春语“集会”“聚会”的意思。此次“伊萨仁”期间,将举行鄂伦春徒步林海穿越、汽车越野拉力赛、冰雪观赏、雪上冲浪等活动,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冰雪体验。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25日发布消息称,近期,考古人员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上发现一处距今约2000年的东汉末年到北魏时期鲜卑族墓葬群,发掘清理13座古墓。 官方消息称,位于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草原上的该鲜卑族墓葬群,被命名为阿拉腾沟墓地。考古人员对这处颇为罕见的墓葬群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 在此次发掘清理的13座墓葬中,有11座为土坑竖穴墓。考古人员初步判断,这些墓葬属于鲜卑部落早期...
“研究、选料、刺绣、擀制……制成一件像样的传统厄鲁特蒙古袍大概需要一年。”17日,66岁的斯仁吉木接受记者采访时,正在为参加下一次蒙古族服装服饰大赛做前期准备。 托迪首次设计制作的厄鲁特蒙古族生活装参加“第十五届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总决赛”。张玮 摄 他告诉记者,目前,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境内的蒙古族厄鲁特部落人口数量不足700人,而这个小部落却较完整地保留和传承着从叶尼...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23日消息称,近期,考古人员在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对一处古城遗址进行新一轮考古发掘,确定该城址为防御突厥等北方民族而修建的唐代横塞军军城遗址。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文平对记者表示,考古人员2007年在乌拉特中旗境内发现一处古城遗址,命名为新忽热古城遗址,但未确定年代。2018年,考古人员对古城遗址进行新一轮考古发掘。 据官方介绍,该古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民委20日发布消息称,当地官方正在对中国“三少民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古籍资料进行抢救保护工作。 据介绍,当地民委目前已搜集了清朝初年至民国末年“三少民族”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约1000条13000张以上的古籍资料。 官方消息指,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民委《关于内蒙古“三少民族”古籍资料汇编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三少民族”古籍资料编纂委员会...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博物馆馆长韩立新20日对记者表示,近日该旗发现元代三种文字摩崖题记,这一新发现对于蒙古文字起源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是探讨蒙元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依据。 该旗发现的这三种元代文字分别为回鹘蒙古文、汉文、八思巴文,这三种文字写成的摩崖题记,经文物考古人员考证,初步判断年代为13世纪至14世纪的元代。 据韩立新介绍,此处共发现10多块墨书题记,保存状况较差,但能辨别...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