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昨日,成都晚报记者从夏商时期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了解到,多位专家的研究表明,至迟在公元前十四世纪前,古蜀人中的一支已来到越南,而不是文献中记载的“秦汉之际”。据文献记载,秦灭古蜀之后,古蜀王子辗转到了越南北部今天的河内附近,自称安阳王。而考古新发现将古蜀与越南的联系至少上推了1000多年。 古蜀文化并非与世隔绝 玉璋甚至传到了两广和香港 李白在诗歌《蜀道难》中写道:“蚕从及...
这是考古发掘出的“西王赏功”金币(3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燮 摄 【组图】》>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日宣布,今年1月开始的彭山江口沉银水下考古在两个多月后取得重大进展:出水文物超过1万件,实证确认了“张献忠江口沉银”传说。 记者20日在现场看到,文物考古单位在岷江河道内围堰抽水,将发掘环境从水下变成了陆地。考古人员从“陆地”向下发掘约5米,露出了长达数百米的坚硬河床,起...
千金散尽还复来 江口沉银遗址考古发掘特别报道 彭山江口沉银遗址围堰发掘已两个多月 3月20日下午,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在彭山举行“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阶段性工作新闻通气会。经过两个多月水下考古,现场出水文物超过10000件。除西王赏功金币、银币、大顺通宝铜币、金册、银册、银锭以及戒指、耳环、发簪等各类金银首饰,还首次出水铁刀、铁剑、铁矛、铁箭镞等兵器。 四川省文物考古...
记者近日从安徽阜南县有关部门获悉,经过3年的考古发掘,该县台家寺遗址被证明是商代淮河流域青铜文明的中心。这是近30年来安徽考古工作取得的重大成果之一。 据台家寺遗址考古队相关负责人介绍,台家寺遗址位于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朱寨镇三河村白庄自然村,是商代早中期淮河流域的高等级聚落。流经该遗址的润河河道内曾出土两批商代青铜器,其中1957年出土的青铜龙虎尊(现藏国家博物馆)和饕餮纹尊(现藏安徽博物院...
123年前,致远舰留给国人的绝响是危难关头撞向敌舰……日前,随着“丹东一号”沉舰(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成果对外公布,在海底沉睡了两甲子后的致远舰“模样”日渐清晰,经过3年的调查工作共出水文物200余件,再现了“甲午海战”那段悲壮的记忆。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说,从2013年11月至2016年10月,经过长达3年的水下考古,多处重要遗物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条,证明“丹东一号”就是当年沉没...
由中国社会科学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近日在广西北海举行,来自国内外的130余位历史学者和考古专家参加此次会议,扬州考古专家也应邀出席分享了汉代扬州考古的最新成果。 1 蜀冈古城城圈考古证明 汉广陵城平面形状似“斗城”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扬州唐城考古工作队队长、研究员汪勃,十多年来主要致力于...
曾经有一篇热帖,说的是如果一个现代人穿越到秦朝的咸阳城,就只吃“开水烫白菜”。这让人有一种感觉:当时的中国物产匮乏、烹饪手段单一,“吃货”们并没有很多选择。事实果真如此吗?在刚刚结束的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权威专家就用一桩桩考古结论证明这种观点“站不住脚”。 “饭党”和“面党”已经出现了 “人类饮食结构和内容是逐步丰富和完善起来的,演进的过程并没那么剧烈。秦朝时间较短,很难全面...
随着陕西省富平县宫里镇唐代窑址的持续考古,专家们发现这处窑场的窑炉数量达500余座,可谓目前所知唐代规模最大的砖瓦窑场遗址,并且确证了闻名遐迩的“唐十八陵”中半数以上在陵园附近配有烧制砖瓦的窑场,从而为古代中国的陵园规划和建筑史等提供了新资料。 据了解,陕西省考古研究院1995年首次对这处称为富平桑园的窑址进行考古调查,局部试掘时一组呈“品”字形的窑炉遗址出土了鸱吻、兽面砖等唐代建材。到201...
随着陕西省富平县宫里镇唐代窑址的持续考古,专家们发现这处窑场的窑炉数量达500座,可谓目前所知唐代规模最大的砖瓦窑场遗址,并且确证了闻名遐迩的“唐十八陵”中半数以上在陵园附近配有烧制砖瓦的窑场,从而为古代中国的陵园规划和建筑史等提供了新资料。 据了解,陕西省考古研究所1995年首次对这处称为富平桑园的窑址进行考古调查,局部试掘时一组呈“品”字形的窑炉遗址出土了鸱吻、兽面砖等唐代建材。到2012...
随着陕西省富平县宫里镇唐代窑址的持续考古,专家们发现这处窑场的窑炉数量达500座,可谓目前所知唐代规模最大的砖瓦窑场遗址,并且确证了闻名遐迩的“唐十八陵”中半数以上在陵园附近配有烧制砖瓦的窑场,从而为古代中国的陵园规划和建筑史等提供了新资料。 据了解,陕西省考古研究所1995年首次对这处称为富平桑园的窑址进行考古调查,局部试掘时一组呈“品”字形的窑炉遗址出土了鸱吻、兽面砖等唐代建材。到20...
古船是艘双桅帆船 “我们是8月份入场,对古船进行考古的。”考古领队、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杭涛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经过考古发掘,专家们“还原”了古船的样子。古船长17.4米、宽4.8米,船体平面略呈柳叶形,横剖面V形,共10个隔舱,它是一艘双桅帆船。遗憾的是,古船的桅杆已经不见,甲板也消失了。“这可能是一艘被拆解过的古船。” 古船的身世如何? 杭涛介绍说,古船身上没有发现任何铭文,...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创立者秦人来自何方,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五家单位组成的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通过多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证实秦人、秦文化来自东方。 考古队成员、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梁云介绍,甘肃清水李崖遗址发掘的20座西周墓中,有19座带腰坑殉狗,很多墓在填土内还有殉狗。“众所周知,商系墓葬流行腰坑殉狗,西周时期周人墓腰坑殉狗的比例很低,甘青地区古文化墓...
长期以来,主流观点认为,古代丝绸之路将来自中原、江南的丝绸等“国货”运往西域,渠道作用是丝绸之路的最主要价值。近期,学者通过研究甘肃高台出土的魏晋壁画砖发现,丝绸之路不光“运”丝绸,其甘肃段的河西走廊地区也“产”丝绸。 从上世纪末开始,考古工作者在甘肃省高台县骆驼城、许三湾遗址抢救性发掘9座魏晋墓葬,出土魏晋时代墓室壁画砖400多块,被誉为“魏晋社会连环画”。高台县骆驼城南苦水墓葬曾出土《...
记者从吉林省文物局获悉,最新考古发现证实,位于吉林省安图县二道镇附近一处丘陵南坡上的宝马城遗址,为金代皇家祭祀长白山的神庙。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皇家祭祀长白山的神庙遗址。 宝马城遗址现存城墙周长约465米,城内中部由南向北顺次排列有三个土台,考古人员判定为大型建筑基址;城内外散落有大量砖瓦残片,础石等建筑构件以及陶片、瓷片等遗物。前期考古试掘结果表明,该城遗址为宋代统治我国北方的女真...
[内容摘要] 史前东西文化交流,奠定历史时期丝绸之路的基础。祖居黄河的史前人类,携带彩陶文化进入中亚天山地区,为天山史前文化涂抹浓重的黄河文化底色,对西域早期开发厥功甚伟,更为汉代中原政府西域经营国策的顺利实施和西域最终纳入中国版图,奠定深厚的历史基础。 甘肃博物馆藏青铜大角鹿,张掖市龙渠乡出土。资料图片 公元前138年和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此后历代中国政府都把经营西域作...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