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1月18日,纳西族东巴文化展在市博物馆临时展厅开展,为市民打开一扇神秘的纳西族历史文化之门。展览将持续到2月24日。 纳西族,我国56个民族之一,绝大部分居住在云南西北的丽江市。东巴文化是纳西族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本次展览通过84件/组展品以及部分图版介绍纳西族、东巴文化、东巴教及其祭祀仪式、纳西族象形文字、古籍文献、宗教艺术等内容,展示纳西族东巴文化的精髓,突出...
由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组织申报,该校东巴艺术学院副院长潘宏义主持的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纳西族东巴画艺术百年展》全国巡展·杭州展于5月23日在杭州西湖博物馆正式开幕。 这不仅是丽江也是纳西族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件,是对中国民间美术遗产纳西族东巴绘画的一次全面梳理与集中展示,必将推动和促进我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发扬和传承。 开幕式上,丽江师专东巴艺术...
纳西族的人们对于在捕猎之后如果见到有路人的话都会分一点给别人的,而在有客人的时候,也很热情的招待客人,这些礼仪上的文化也是一代传一代,对此纳西族礼仪文化到底是怎样的?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纳西族有哪些传统礼仪文化 好客是纳西族的传统美德,若村中或家里来了客人,男女老少都会起来打招呼,热情让坐。在家里,年青人要先顾老人吃和睡,要给老人端洗脸水、洗脚水,此种美德 世代相传,至今尤然。纳西族很...
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 早在一千多年前,纳西族创造了这个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东巴象形文字和用这种文字写成的东巴经。东巴象形文字,纳西语叫做“森究鲁究”,被中外学者誉为“纳西族古代的百科全书”。1957年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
祭天,纳西语称“美补”,是纳西族社会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为隆重、文化内涵最为丰厚的传统仪式活动,也是东巴文化的重要构成。纳西民间自古以来就有这样两句话,准确地表明了祭天在纳西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纳西美补迪”,即“祭天是纳西人最大的事”;“纳西美补若”,即“纳西人是祭天的子民”。祭天传统的初始,在纳西族创世史诗《崇般图》(《创世纪》)中有神话式的述源:崇仁利恩和衬红褒白从天上迁居到人间后,久...
噶玛噶举派在藏传佛教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教派,它开创了藏传佛教历史上活佛转世制度的先河,在云南藏传佛教史上也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噶玛噶举派约于11世纪末至13世纪中期传入纳西族地区。噶玛噶举派从创立者杜松钦巴开始便注重在康区的发展,在康南一带有很大的势力,该派自传入云南纳西族地区后,便得到木氏土司的大力支持,与木氏土司关系密切,因而在西部纳西族地区影响很大。 噶玛噶举派传入纳西族地区 ...
婚姻讲究门当户对,三从四德,夫唱妇随等汉族传统伦理,丽江纳西族与汉族、藏族联姻的较多。 丽江坝区过去的纳西人,由于在1723年雍正实行改土归流的政策首汉族文化影响加深,在婚姻上也已实行一夫一妻和父母包办婚姻的制度。儿女婚事由父母做主,媒人撮合,以牛、羊、猪,酒聘娶。在本民族内部,同姓不同宗的人可以通婚,但绝对禁止同家族的人结亲。结婚,一般都要经过订亲、请酒,举行婚礼的程序: 订亲,纳西...
《云南丽江一百五十卷纳西族东巴经手抄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版潘旭临摄 12月7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北京接受云南省丽江市委市政府捐赠的《云南丽江纳西族一百五十卷东巴经手抄本》及《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100卷),这是迄今收录数量最多、卷宗最完整、内容最权威的一套东巴经籍手抄本。 纳西族东巴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千余年沉淀,它保留了人类远古文明的完整形态和大量...
遗产编号 ⅲ-24 所属地区 云南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古城区、玉龙县 申报日期 2006 东巴舞是纳西族舞蹈,主要流传在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有近100种套路。《东巴舞谱》是用纳西象形文字系统、详尽记录和描述东巴舞蹈动作的一种典籍,迄今共发现6册,共记录了52种东巴舞的跳法及相关文化信息。 有舞谱记录的东巴舞有以下4种类型:大神舞,...
遗产编号 ⅱ-11 所属地区 云南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音乐 申报人/单位 古城区、玉龙县 申报日期 2006 纳西族白沙细乐又名“崩时细哩”、“别时细梨”、“别时谢礼”。流传于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据唐《蛮书》载,纳西族先民“俗好饮酒歌舞”。白沙细乐作为纳西族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纳西先民创制的一部器乐、声乐及舞蹈相结合的古典音乐套曲。究其历史渊源...
遗产编号 ⅷ-68 所属地区 云南·迪庆州·香格里拉县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人/单位 云南省临沧市、香格里拉县 申报日期 2006 云南民族手工造纸的历史悠久,如彝族、白族、纳西族、傣族、汉族的手工造纸都有据可查,手工纸在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和传播中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 一、历史渊源 根据史料记载,纸传入云南的历史最迟可追溯到三国时代,但对云...
遗产编号 ⅷ-5 所属地区 云南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人/单位 香格里拉县 申报日期 2006 纳西族东巴造纸的制作工艺较为独特,主要流传于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三坝纳西族乡的白地村。 白地,即白水台,是纳西族东巴文化的发祥地,被称为东巴文化的圣地,白地纸是东巴写经中最重要的用纸,在滇西北久负盛名。 东巴造纸采用当地独有的一种植物“阿当达”,...
时间: 2006 类别: 传统技艺 地区: 云南省 编号: Ⅷ-68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临沧市、香格里拉县 纳西族东巴纸又称白地纸,其制作技艺较为独特,现保存于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三坝纳西族乡的白地村。白地(即白水台)是纳西族东巴文化的发祥地,东巴纸是东巴最重要的写经用纸,在滇西北各族中久负盛名。 东巴纸的原料采自当地独有的植物原料“阿当达”,经鉴定为瑞...
时间:2006 类别:传统美术 地区:云南省 编号:Ⅶ-13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丽江市 东巴画是纳西族东巴文化艺术的一项重要内容,流传在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地区。以纳西族民间信奉中的神灵、传说中的祖先及动物等为主要描绘内容,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主要有经卷图画、木牌画、纸牌画和卷轴画等形式。 东巴的经卷图画包括东巴图画文字、封面装帧画、经...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