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世界对甲骨文的重要文化价值及其历史意义的高度认可,对于国际社会了解和认识甲骨文及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对甲骨学研究界、甲骨文书法艺术界担负起弘扬、传承甲骨文化,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甲骨学研究促使甲骨文书法发展 自18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1903年,刘鹗编成《铁云藏龟》,第一部甲骨文拓本着录书出版,191...
甲骨学诞生一百多年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努力,积累了丰厚的学术研究成果。伴随这样的研究,甲骨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虽为世人所知,但终究仍局限于小众学者所关注的范围。如何向公众普及甲骨学,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近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接受了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的采访。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甲骨学诞生以来取得的学术成果主要在哪些方面。 高大伦:甲骨学的...
基本信息: 作者:王宇信 著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11-11 版次:1 丛书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 平装:677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16 ISBN:9787516117477 作者简介: 王宇信,一九四○年五月生于北京平谷,一九六四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
董作宾(1895—1963),河南南阳人,原名守仁、号平庐、字彦堂。1926年在河南中州大学(河南大学前身)文学院任职。董作宾知识渊博,在古文字学、考古学、历史学、古年代学、民俗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都有杰出建树,尤其对甲骨学与考古学的科学研究有着划时代的贡献,是我国现代甲骨学与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 1915年,董作宾考取县办师范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1917年以后,游学于位于开封的...
甲骨学大家董作宾先生 位于南阳市宛城区工农路的董作宾故居,董作宾就是在这里出生、成长的。 引子 “堂堂堂堂,郭董罗王”。 国学大师钱玄同、陈子展提出的“甲骨四堂”说,曾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二十世纪前半叶,甲骨学勃然兴起,光彩四射,赫然为天下瞩目的显学。发掘甲骨,形成了中国田野考古学;研读甲骨,更开启了中国史学新纪元,将中华...
董作宾(1895 -1963),河南南阳人,原名守仁、号平庐、字彦堂。1926年在河南中州大学(河南大学前身)文学院任职。董作宾知识渊博,在古文字学、考古学、历史学、古年代学、民俗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都有杰出建树,尤其对甲骨学与考古学的科学研究有着划时代的贡献,是我国现代甲骨学与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 1915年,董作宾考取县办师范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1917年以后,游学于位于开封的河南育才馆...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