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厘清中国古史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与十三亿多人口的泱泱大国,经过四十年的全面建设与飞速发展,已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除了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的提升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植根的精神沃土,...
十年八辑,冷门“绝学”清华简的每一次亮相都能吸引众多目光。 “发布《摄命》,我们又一次发现了失传的古文《尚书》一篇,为古文尚书证伪又添一例。”11月17日,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成果公布会上,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黄德宽如是说。同时面世的,还有另外7篇失传两千年的重要文献。 “冷门”何以不冷?“绝学”如何不绝?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破译文明密码的不辍脚...
保护、整理中的竹简。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六辑整理报告日前发布,报告收录的文献揭示了春秋时期郑国在开国早期时的面貌。更为重要的是,这批文献填补了春秋最初50年的史料空白。“清华简”再次立功。 这批共2500余枚竹简自2008年被入藏清华园后,在李学勤先生带领的团队努力研究下,已经六次公布惊动历史考古学界的资料,堪称国宝。记者最近探访“清华简”的大本营——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听专家讲述“...
4月16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成果发布会暨首发仪式在清华大学召开。“清华简”第六辑整理报告共收入5篇战国佚籍,记录了春秋时期郑、齐、秦、楚诸国史事,此批文献的整理公布将为历史学、文献学等领域提供新的研究资料。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李学勤介绍了“清华简”第六辑整理报告的情况。第六辑整理报告5篇文献中有3篇是关于郑国史事的,即《郑武夫人...
今天上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六辑整理报告发布。报告收入了5篇文献,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郑、齐、秦、楚诸国史事。记者注意到,该报告收录的文献揭示了郑国开国早期的面貌,为春秋早期历史研究带来新的突破。 这批竹简在秦代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受“焚书坑儒”影响,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先秦古籍的原貌。研究这批“清华简”对于了解中华文化的初期面貌和发展脉络意义重大。从2011年起,“清华简”整理报告已经发...
昨天李克强总理在清华大学听取了“清华简”的最新研究成果汇报,今天上午,这份第六辑整理报告发布,共收入5篇战国佚籍,记录了春秋时期郑、齐、秦、楚诸国史事,皆为前所未见的篇章,其整理公布为历史学、文献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5篇文献分别为《郑武夫人规孺子》《郑文公问太伯》《子产》《管仲》和《子仪》。其中三篇文献记录的均是关于郑国的史事。 三篇文献涉及郑国史事 《春秋》开篇有记载 清华大学出土文...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16日在北京发布最新研究成果。新整理的五篇文献均记载春秋史事,皆为前所未见的篇章,为历史学、文献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其中,《郑武夫人规孺子》记载郑国第二代国君郑武公逝世后,夫人武姜对继任的庄公——也就是《春秋》开篇“郑伯克段于鄢”的那位郑伯——进行的规诫。《郑文公问太伯》则是郑国公族太伯规诫郑厉公之子文公的言辞。 这两篇文献对郑国初期的三代国君即桓公、武公、庄公多有...
前辈学者如高亨等人早已指出,《周易》卦爻辞中存在着与《诗经》相类的语词及句式。简帛文献所见其他《易》类文献亦多本《诗》语设占。清华简《筮法》中就有这样的例证。 《筮法》将“常见的占问事项分作十七类,称为‘十七命’”①,其中“雠”命筮辞二则,其第一则云: 凡雠,三男同女,女在悔上,妻夫相见,雠。 “雠”,整理者注:“疑即‘售’字,指售卖而言。”整理者断“雠”为“售”是正确的,...
作者:李学勤 著 出 版 社:中西书局 出版时间:2013-06-01 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被称为“清华简”。经碳14测定证实,清华简是战国中晚期文物,文字风格主要是楚国的,简的数量一共约有2500枚(包括少数残断简),在迄今发现的战国竹简中为数较多。清华简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经“焚书坑儒”影响,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先秦古籍的原貌,研究它们有助...
如今,广受各方瞩目的清华简已经公布了第一、第二册整理报告,第三册整理报告也有望在年内向学界发布。清华简对现有学术观点提出了哪些新说?不 断出土的大量地下简帛文献将对学术史产生怎样的影响?作为中国古代文史学术领域的一大“显学”,它与社会大众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关联?围绕这些话题,本报 记者对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教授做了专访。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