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文物勘察现场 原标题:平乡县发现疑似元代古沉船 24日记者获悉,22日上午,在平乡县滏阳河节固乡豆庄村段一处施工现场发现文物。据邢台市文物管理处有关负责人介绍,是否是网传沉船需进一步确认,但从“沉船”瓷器来看,初步判断该文物出自元代。 23日上午,平乡县文物局关于西豆庄村西滏阳河桥施工现场发现文物最新动态的报告中提及,22日9时,该局接到村民举报,称在该县节固乡西豆庄村西滏阳...
“黑石号”的挖掘是一个空前的发现,它是目前发现最古老的阿拉伯远洋船,并且保存了数量巨大的唐代工艺品,这一船在距离中国数千公里以外被发现的宝藏,证明了一千多年前中国与中东诸国,特别是波斯、阿拉伯,已有直接的海运贸易,给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确证。 太震惊了!我看遍了各个博物馆,每个博物馆有那么几件就十分了不起了,但这里一柜一柜全是。”3月19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齐东方在成都博物馆举办的...
昨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齐东方做客成都博物馆,为观众带来了主题为《海上黎明——沉船考古新发现》的讲座。沉船考古和普通的考古有什么区别?沉入海底的宝贝到底有多少?讲座上,齐东方通过讲解沉船考古,带领观众感受蔚蓝大海之下的神奇“新世界”,寻觅那些鲜为人知的国家宝藏。 中国航海汉代就已出现 齐东方主要从事汉唐时期考古、历史、文物、美术的研究,发表各种论著百余篇,是一位著作颇丰的...
从1987年的意外发现开始,世人的目光就从未离开,“南海I号”的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每个人的心。这艘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因其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而被考古学家誉为“海上敦煌”,它的发掘可以为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研究以及木质文物长久保存的科学规律研究提供典型标本,同时,也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陶瓷史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 ...
大批瓷器清晰可见 船体结构显现 船货多为瓷器 从1987年的意外发现开始,世人的目光就从未离开,“南海I号”的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每个人的心。这艘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因其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而被考古学家誉为“海上敦煌”,它的发掘可以为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研究以及木质文物长久保存的科学规律研究提供典型标本,同时,也将为复原海上丝...
今年国庆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闻频道、国际频道全面报道丹东港海域的重大考古发现。报道称:丹东港海域发现了一艘120年前甲午海战中的沉没战舰。一时间,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事实上,这项考古工作还是源于一个建设项目。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大型基础建设项目数不胜数。由于各项开发建设项目引发对文化遗产破坏的事件也是层出不穷。我国文物部门对此的保护力量的完善远不及目前开发建设...
简介: 福建连江定海湾是古代福州港的海上门户和船只进出闽江口停泊、补给的第一个地 点,是古代沿海贸易的中转站之一。1989年以来,中外海洋考古学者先后三次在定海湾海域开展了一系列水下考古调查、勘测与发掘工作,发现了白礁一号和二号、大埕渣、龙翁屿、金沙等沉船遗址、地点,出水宋元、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的瓷器、铁器、铜器等沉船文物标本4000多件。定海湾沉船考古是我国水下考古事业初创期的一项重要...
日前,浙江宁波慈溪潮塘江元代沉船遗址野外考古发掘保护工作结束,此次发掘填补了浙江省元代海船发现空白。 慈溪市城区潮塘江排涝工程(宗汉街道新华村段)在近期施工时,发现一艘沉船。经宁波、慈溪两级文物部门鉴定,该船系元代沉船,于是立即组织实施抢救性考古发掘和应急保护。 考古工作者根据沉船的出土遗物、船体结构以及慈溪海塘筑造历史等综合分析,确定该船的年代为元代晚期。沉船船舱中发现有龙泉窑青...
7月22日,浙江宁波慈溪市潮塘江沉船的考古发掘情况首次对媒体公布。今年6月,慈溪市在一次施工中发现一艘元代古沉船,目前,沉船遗址野外考古发掘工作圆满结束,开始进入现场保护与整体迁移阶段。潮塘江沉船船体残长19.5米,宽5米,型深约2米,整船全长初步推测介于23-28米。据悉,这是宁波市辖区内发现的第六艘古代沉船,同时,填补了浙江省元代海船发现的空白。
6年多前,在宁波象山县石浦港东南约26海里的北渔山岛海域,考古人员发现了一艘沉睡了200多年的清代木质商贸运输船,它被命名为“小白礁Ⅰ号”。 2012年,“小白礁Ⅰ号”水下文物开始打捞,央视进行了直播。在直播镜头中,出水的606件文物,从青花瓷到紫砂壶,堪称件件精品。 昨天,经过数年的筹备,“小白礁Ⅰ号”船体发掘与现场保护项目正式启动。再有两月,大家就能一睹这艘清代沉船的真面目了。 “在此之...
为防止古沉船受损,考古人员正在为其抹药水。 船舱前部 古船周围和船上清理出来的青膏泥已被打包入箱 去年9月23日,本报曾以《中州渠放水,洛河滩冲出古沉船》为题,报道了偃师207国道洛河桥北附近的洛河滩里发现了一艘木质古船,据考古专家介绍,这是洛阳市洛河沿岸首次发现保存较好沉船。如今,3个多月过去了,古沉船的现场考古工作基本完成,专家们都有哪些新发现?古沉船的年代能否确定?未来...
预计四年完成,发掘期间或将每周向游客开放一天 记者夏杨报道:被誉为“海上敦煌”、“价值堪比兵马俑”的“南海Ⅰ号”宋代古沉船,2007年底被整体打捞出水后进驻“水晶宫”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至今时间已过去近6年。28日,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郑重宣布,“南海Ⅰ号R...
1996年,南海琼海潭门的一位老渔民在捕捞作业时,偶然发现了一艘千年沉船,水下考古工作者以地理位置为其命名——“华光礁Ⅰ号”。这是我国在西沙群岛的远海地区发现的第一艘古船。此后13年里,511块被海水浸泡了800余年的木质船板,被水下考古队员逐一托出水面。这艘宋代的远洋航船,经过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已是满目疮痍,但抢救下来的三分之一船体,...
“大鹿岛东北部建堤坝修码头,影响了海流,导致考察海域被淤泥覆盖,所以暂时未发现沉船遗存。”昨天,沈阳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三研究室副主任冯雷,向沈阳晚报记者详细介绍了此次丹东大鹿岛水下考古调查工作的详细情况。 淤泥保护下的海底遗存,可排除盗捞 “我们这次水下考古调查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对丹东大鹿岛海域清代沉船疑点进行排查确认。”冯雷说。 不过,调查工作...
“大鹿岛东北部建堤坝修码头,影响了海流,导致考察海域被淤泥覆盖,所以暂时未发现沉船遗存。”昨天,沈阳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三研究室副主任冯雷,向沈阳晚报记者详细介绍了此次丹东大鹿岛水下考古调查工作的详细情况。 淤泥保护下的海底遗存,可排除盗捞 “我们这次水下考古调查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对丹东大鹿岛海域清代沉船疑点进行排查确认。”冯雷说。 不过,调查工作过程中,考古工作人员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