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贵州省正安“官田宋墓”闵凯摄 近日,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员在正安县新州镇茨梨村清理发掘两座宋代石室墓时,发现墓中数量众多的石刻,其中以蛇首人身像、鼠首人身像最为特别,为贵州首次发现。 贵州省正安“官田宋墓” 闵凯 摄 据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员闵凯介绍,“石刻的人物以武士、侍女为主,武士或持弓箭、或使大刀、或握长剑。其中以蛇首人身像、鼠首人身像的武士石刻最为特别...
“非常遗憾,历时一年的考古挖掘并没有找到先人的骨骸,但大批出土的较精美的器物还是能让我们看到从汉代到西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的生活,他们之中既有较富裕的平民,也有尚武的武士。”昨天,宁波市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永宁这样告诉记者。从2006年12月至2008年1月,李永宁先后带队对奉化尚桥中心粮库和甬台温铁路火车站通站道路进行了历时一年的抢救性考古挖掘,昨天,他向记者披露了这次考古的详情。 ...
北朝(386-534) 左:高23厘米,右:高21.5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左:高23厘米。泥质灰陶。上有白陶衣,有红彩。明器。头戴武冠,敛下颌,上身内穿紧身宽袖衫(褶衣),外披裲裆铠,铠上有鱼鳞形甲片、上施朱红色彩。铠甲内衬厚实的裲裆衫。腰束带。下着裤管宽松博大的缚裤。身背箭壶,内盛数枝长箭。裲裆铠是南北朝时将士的主要装备,士兵与军官皆用。因其曾经被指定为武官甲制,结合起所戴之...
隋 (581-618年) 塑像 1956年湖北省武汉市郊周家大湾241号墓出土 高99厘米
五代十国 五代 后唐 同光元年(公元924年) 墓室装饰图像 1994年河北曲阳王处直墓出土 高113.5厘米、宽58厘米、厚11.7厘米 2000年美国纽约安思远先生 捐赠 这件彩绘武士像是在长方形汉白玉上高浮雕而成,身着盔甲,手持宝剑,立于麋鹿之上,肩上立一龙,应是佛教护法神的天王形象。其艺术风格上承唐代之遗韵,下开宋元之先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王处直其...
南北朝 北朝 北齐 明器 1955年山西省太原市张肃俗墓出土 高约24.3厘米 这两件陶武士俑身穿袴褶服,上衣小袖、露右臂。袴褶服是上身为短衣或短袍,下身为裤的服装。 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后,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汉族文化,其中以北魏孝文帝改革后的北魏最为显著,宫廷的朝服采用了汉族传统样式,但一些鲜卑人仍穿着鲜卑服装。东魏、北齐虽然保留了许多汉族制度,但同时也有较为浓厚的鲜...
南北朝 北朝 明器 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 高23厘米 这件陶俑头戴风帽,风帽侧面和后面有下垂的风挡。身上穿风衣,里面是军服,军服上还罩有铠甲,双手原来持有兵器,出土时已朽。整个陶俑面部、肩部、双手及身体比例的女性特征明显,表情刻画生动,英武有神,为鲜卑武士的形象。 风帽是由北方少数民族带入中原地区的,又称突骑帽、长帽、大头垂裙帽。多数风帽圆顶,帽的前沿位于额...
南北朝 北朝 北魏 明器 1953年陕西西安草场坡出土 高38厘米 这是南北朝时期甲骑具装俑的形象,武士头带盔,身穿铠甲,战马全身披具装。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王朝,最初用骑兵作战,保留着本民族的许多原有风俗。至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实行改革后,才迅速汉化。这批陶俑,是孝文帝改革以前的制品,制俑技术还比较原始。 汉代保护战马胸部的防护装备—“当胸”已经被使用...
考古学家最近发现了一具中世纪意大利武士的骸骨。他的一侧手臂被截肢,并且断腕处接上了一把匕首。 男子的牙齿严重磨损,尤其是嘴右侧的牙齿。这说明他可能经常用右边的牙齿系紧固定假肢的系带。男子的牙齿严重磨损,尤其是嘴右侧的牙齿。这说明他可能经常用右边的牙齿系紧固定假肢的系带。 图为这位无名武士的前臂骨头。A为整体前视图,B中箭头所指为尺骨,C中箭头所指为桡骨。这名武士去世时可...
南北朝 北朝 北魏 明器 1965年河南省洛阳市元邵墓出土 高30.8厘米 这件陶俑戴头盔,身穿袴褶服,外罩明光铠,左手扶盾牌,右手原持兵器已失。陶俑双目圆睁,嘴角下撇,表情狞厉,表现出无畏的气势。 北朝墓葬中有时出土这种面目雄强的武士陶俑,尺寸大于普通武士俑,数量一般为一件,也被称为镇墓武士俑,希望能用来恐吓骚扰墓主的怪魅,起到驱邪的作用。 北朝陶俑一般头部较...
唐 明器 1958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杨思勖墓出土 高40.1厘米 两俑均系大理石质,有贴金,多剥落。均立在方形座上,头戴幞头,身着圆领宽袖长衣,腰束黑带(涂墨),衣的前襟撩起掖于带内。下着袴,足穿黑靴。其中一俑双手胸前抱拥一套兵器,腰间左右佩戴一套兵器(见照片)。另一俑亦腰间左右佩带兵器,但右手于胸前执一杆形物,因上下均残,究系何物不详;左手抚剑(见线图)。从他们的装束和佩...
唐 明器 1958年陕西省西安市独孤思贞墓出土 高89厘米 此俑立于台座上,戴盔,穿甲,围绿色颈领,领下两角外卷作云状。盔、甲均以赭黄色为主,胸部的纹饰及甲的周边多是黄色及绿色釉,肩甲为龙首张口衔臂的形状。腰束绳形带。下身白裳长垂至地面,足穿靴。 此俑服饰基本写实。唐代甲胄主要是“明光甲”,头盔有护耳、护颈,背甲为一整片,胸甲分为左右两片,每片中心有一圆形护胸。胸甲和...
汉 西汉 皮腰带上的一种铰具 1956年辽宁省西丰县西岔沟出土 长11.1厘米、宽8.4厘米 此铜牌上饰骑马武士的图案,反映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面貌。中国古代把北方的带牧民族统称为胡,西丰西岔沟地处匈奴活动区之东,铜牌属于东胡族遗物。
唐 明器 195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出土 高4.5厘米 此铜人头戴尖盔,身穿战甲,左手外扬,右手高举,箭步稳实,作比武状。其形象生动,小巧玲珑,反映了新疆少数民族的手工艺技术水平。
隋 明器 1982年陕西省西安市郭家滩罗达墓出土 高27.1厘米、长20.5厘米 此俑头戴尖顶兜鍪,身穿明光铠,肩披覆膊,胸前有两圆护,下身着战裙,脚蹬长靴,坐马披以铠甲,是当时重装骑兵形象。文献记载,东汉末年已经出现了较完备的马铠,南北朝时期已较普遍使用,这和当时少数民族长于骑兵作战有关。身穿铠甲的战士骑着穿上马铠的战马为当时的重装骑兵。隋朝时,军队的主力仍旧是这种重装骑...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