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当一位艺术家离开人世后,任何的溢美之词都显得多余。 罗尔纯首先是一个真实的人,其次才是一位有突出艺术贡献的画家。 真实生活中的罗尔纯并非绝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强者,而是聪明人都不愿意成为的弱者(在部分人的眼中,他甚至“很可怜”)。但正如吴冠中对他的评价是弱者,但不是市场的奴隶。试问:一般人所推崇的强者又有多少不是市场的奴隶?在现实世界面前,罗尔纯显得太弱,弱得近乎能博得现实世界的同情,...
渭桥遗址自2012年被发现后,这座古桥便被称为“万里丝路第一座桥”。昨日考古专家表示,后续研究发现,渭桥遗址上的汉代厨城门一号桥,确实是同时期世界上最大的木构桥。 张骞出西域时曾踏此桥西行 昨日上午,“汉阳陵与汉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的专家们走进考古工地。在渭河桥遗址厨城门一号桥的位置,有很多汉代的木质桥桩,以及一些为稳固木桥而留下的简易水利设施遗存。 渭桥遗址位于西安城北汉...
近日,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的渭桥考古队对西安渭桥遗址发掘工作进行了通报,考古队认为西安渭桥遗址不仅是迄今所发现的最大的秦汉木梁柱桥梁遗址,而且也是现知同时期全世界最大的木构桥梁。随着渭桥遗址的发现,过去困扰学术界多年的汉长安城北侧路网、水网问题已逐渐得以解决,这无论对汉长安城遗址保护、还是对秦汉都城交通史的研究,均具有重要价值。 据考古队...
人民网西安1月13日电(记者 张伟)近日,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的渭桥考古队对西安渭桥遗址发掘工作进行了通报,考古队认为西安渭桥遗址不仅是迄今所发现的最大的秦汉木梁柱桥梁遗址,而且也是现知同时期全世界最大的木构桥梁。随着渭桥遗址的发现,过去困扰学术界多年的汉长安城北侧路网、水网问题已逐渐得以解决,这无论对汉长安城遗址保护、还是对秦汉都城交通史...
1 月10日,考古工作人员清理厨城门一号桥木桩周围的积沙 本报记者赵雄韬摄 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送别地方,也大致在此 去年,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城北发现多座横跨渭河的渭桥遗址。其中,最大的一座桥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使用千余年之后才逐步废弃,该桥也是现知同时期全世界最大的木构桥梁。根据残存的桥桩来看,当时的渭河宽度至少在800米以上,河道位置与当今渭河相距有几公里远...
7月26日,考古人员在对古桥进行考古挖掘 经初步考古勘探表明,考古专家确认在西安市北郊新发现的秦始皇时期的大型桥梁,应属于迄今为止发现的两千年前世界上最高大的木桥。它主要由众多巨型木头和部分石块构筑而成,最初作用是用于联系跨渭河建设的秦都咸阳的南北两岸,是秦始皇居住的咸阳宫和位于渭河南岸的兴乐宫的重要交通枢纽。这座长约300米、宽达20米的巨型木桥...
熟悉了古罗马时代的高大石桥建筑,谁还会在意两千年前古代中国的桥梁科技?而今中国专家的最新考古发现表明,一座秦始皇时期已存在的跨越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木桥,应属于迄今为止发现的两千年前世界上最高大的木桥。 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毓芳告诉记者,这座举世罕见的木桥的最初作用,是用于联系跨渭河建设的秦都咸阳的南北两岸,是秦始皇居住的咸阳宫和位于渭河南岸的兴乐宫的重要交通枢纽。 “...
图为沙坑俯瞰,出土的部分木质桥桩。 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今年4月中旬,西安市西北郊正对汉长安城厨城门、洛城门遗址以北发现了3座古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11日召开汉长安城北渭河桥文物保护专家论证会,与会者对考古发掘面临的问题和工作难点进行了分析,并对现场文物的稳定性处理、现场文物的提取、出土文物的实验室保护等面临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 据文献记载,位于汉长安城北侧的渭桥,是长安城北向、西向交...
中新社西安4月20日电 (张远 田进)考古队员在陕西西安发现了迄今最大的秦汉时期木桥遗址。这是记者20日从西安阿房宫与上林苑遗址考古队获得的消息。 这处被称为“厨城门桥”的遗址位于西安市北郊。另一处古木桥遗址“洛城门桥”也在附近同时被发现。 在遗址现场,巨大沙坑内堆积着大量因村民挖沙而遭破坏的木桩、石块和瓦砾,许多木桩仍半嵌于地下,裸露部分已损毁严重。 该遗址距离汉代长安城北城墙约80...
考古队员在陕西西安发现了迄今最大的秦汉时期木桥遗址。这是记者20日从西安阿房宫与上林苑遗址考古队获得的消息。 这处被称为“厨城门桥”的遗址位于西安市北郊。另一处古木桥遗址“洛城门桥”也在附近同时被发现。 在遗址现场,巨大沙坑内堆积着大量因村民挖沙而遭破坏的木桩、石块和瓦砾,许多木桩仍半嵌于地下,裸露部分已损毁严重。 该遗址距离汉代长安城北城墙约800米,呈南北走向。测量数据显示,古木桥...
日前,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来自全球114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与会代表经过讨论和研究,通过了全球76个申报项目。其中,中国申报的端午节、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剪纸、书法等22个项目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每一个申遗成功的项目背后都有一个值得书写的故事,其中,3度冲刺、历时8载,南京云锦的申遗之路,就走得格外不易。 面临...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