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在河北省香河县王家摆村附近,几个月前整修河道时,一艘明代沉船被发现,出土青花瓷杯等多件器物以及100多块青砖。廊坊市文物管理处表示,该沉船的发现和清理,为研究北运河的漕运历史及航道变化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现场探访 运河故道发现沉船 河道整修工作尚未完工 6月26日下午,记者来到与北京通州相交的河北省香河县王家摆村附近时,不少路人仍对两个多月前的事情记忆犹新。 王家...
明代万历年间两艘重要沉船出水的600余件文物近日在辽宁省博物馆展出,这些来自古沉船上的“出水”文物勾勒出繁荣的明代海外贸易以及明代东西方海洋贸易的全景。 明代万历年间,装载着大批中国青花瓷器的商船在航行到南澳岛附近海域时,不幸沉没。数百年来,沉船历经浪击沙掩,委身海底。在水下考古队员的探索与发掘 下,古船得以重见天日。本次展览是明代万历早期和晚期的两艘重要沉船——“南澳1号”和“万历号”的最新水...
4月25日,辽宁省博物馆举行了“万历时代的海贸传奇”文物开箱仪式。500余件来自明朝万历时期两艘沉船——“南澳1号”和“万历号”的珍贵文物将于4月29日开展。图为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开箱仪式上介绍文物。
前几天,广受关注的北运河明代沉船遗址发掘工作暂告一段落,施工人员在天津文保中心考古专家的指挥下,对2号沉船进行了整体翻转和包装,已经运至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6月9日,在博物馆内,考古人员对张湾明代沉船进行现场发掘,并对市民展出开放,普及沉船知识。
继今年4月,天津市北辰区双街镇北运河上浦口段清淤过程中发现一艘沉船遗迹以及瓷器碎片后,5月中旬,考古人员又在第一艘沉船南侧约20米处发现一艘船体保存较完整的明代沉船,这也是天津考古历史上首次科学考古发掘发现的大运河沉船。 两艘木质沉船分别埋藏于距离现地表深度约5.5米的现北运河河道沙土层上,第一艘沉船损毁严重,整体结构无存,仅在沉落点现场发现大量不完整船板及丰富遗物,城砖、韩瓶数量最多,此外还有...
北辰区双街镇北运河上浦口段清淤过程中,发现沉船遗迹以及瓷器碎片,施工人员和当地居民马上联络相关部门,并将疑似文物的瓷片送往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请专家进行鉴定,经专家初步鉴定,这些瓷器应是明代瓷器,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马上协调北辰区政府和北辰区文化局将该区域保护起来,并马上赶赴现场进行勘察,根据现场散落的船板和瓷碗碎片以及明砖,可以初步认定该处确为明代沉船遗迹。
工作人员在挖掘清理现场 黑色的瓷器碎片还带有花纹 现场的瓷器碎片 北辰区双街镇北运河上浦口段清淤过程中,发现沉船遗迹以及瓷器碎片,施工人员和当地居民马上联络相关部门,并将疑似文物的瓷片送往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请专家进行鉴定,经专家初步鉴定,这些瓷器应是明代瓷器,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马上协调北辰区政府和北辰区文化局将该区域保护起来,并马上赶赴现场进行勘察,根据...
新闻提示:2009年,我国文物考古部门对位于广东汕头市南澳岛附近海域的“南澳Ⅰ号”明代古沉船进行挖掘。随着一批批古代瓷器重见天日,作为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南海水下隐藏的宝藏令人惊叹。你可能不知道,辽宁海域水下同样深藏宝藏。据相关媒体报道,今年6月份起,国内的考古专家将与我省考古部门一道,对我省重点海域水下文物进行专项考察,其中就包括丹东大鹿岛海域的古沉船。 大约六百多年...
发掘单位:国家水下遗产保护中心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广东省博物馆 发掘领队: 崔勇 “南澳Ⅰ号”位于汕头市南澳县三点金海域,2007年5月下旬,南澳县云澳镇渔民在生产过程中,发现了一条满载青花瓷器的沉船。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5月底派员在沉船海域进行潜水探摸,发现并成功定位,命名为“南海Ⅱ号”(后改名为“南澳Ⅰ号”)。6...
南澳I号位于广东省南澳县东南三点金海域的乌屿和半潮礁之间,距离南澳岛约2海里。2010年4月6日~7月20日,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组成水下考古发掘队,对沉船进行发掘。 发掘结果显示,船体的纵向长度约27米,最宽的隔舱长度7.5米。通过测量,船体纵轴方向为10°,横倾角度在8~13°。目前已初步完成沉船主体的测量、水下摄像、摄影、绘图工作。 已经确认的货舱达15个,其...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