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记者从河北省磁县有关部门获悉,磁县北贾璧乡索井村一户王姓村民家中发现清道光年间《王氏族谱》,该族谱详细记载了王氏家族自明洪武年间以来640多年的家族变迁历史。经当地文物专家考证,该族谱的发现对研究冀南地区以及磁县迁民历史和民俗民风具有重要价值。 此次发现的《王氏族谱》分别由一幅彩色悬挂式族谱和两册线装式手抄本组成。其中,悬挂式族谱为布料质地,呈长方形,长4米,宽3.5米,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
2017年10月5日下午在太姥山镇吉坑阮氏宗祠隆重举行福鼎阮氏宗祠第二届理事会暨编修族谱议事会议。福鼎吉坑阮氏宗祠第一届理事成员和第二届新增理事宗亲们参加了会议。在播放阮氏族歌后,全体与会宗亲先祭拜了先祖。会议开始后主持人首先讲了本次会议的主题和议程,介绍了吉坑宗祠第二届理事会产生办法,提名和表决通过福鼎吉坑阮氏宗祠第二理事会会长、常务副会长、副会长和秘书长以及理事人员名单。新任第二届理事会会长阮...
春节期间,福建上杭客家族谱博物馆内游客络绎不绝。许多外出返乡乡亲趁着假日携家带口前来参观,其中不乏回乡探亲访友的港澳同胞及海外乡亲。 上杭客家族谱馆是目前全国唯一收藏客家族谱的专题博物馆,该馆收藏了153个姓氏、2万多册族谱、1.9万份客家契约,通过实物、图片、模型、科技手段等,向公众展示客家姓氏源流、两岸客家同宗同源以及客家人播迁海外过程等内容。近年来,上杭加大了客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力...
8月18日,在新会博物馆举行的世界赵氏族谱文化交流展览会,吸引了近千名各地赵氏宗亲相聚,约1000本族谱供大家自由翻阅,寻亲问祖。 记者了解到,此次族谱展展出的近千本赵氏族谱,都是主办方收集、全国各地赵氏宗亲捐献出来的,不少族谱打开后,扉页都写着赠送方和受赠人的信息。
客家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地处闽西上杭县的海内外最大的客家族谱博物馆,史诗般地呈现客家民系形成、发展与播迁的曲折历程,印证着两岸客家同祖同源、一脉相承的情缘。客家族谱博物馆去年下半年正式开馆,占地1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目前收藏153个姓氏3000多部2万多册客家族谱、2万多份契约、100多幅客家祖图及客家神明崇拜图等,涵盖了闽台客家百家姓开基始祖族谱,建成了以客家族谱为中心,涉及客家...
“515年,一本陈氏家谱。记载的不仅是这个家族的故事,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承。”昨日,在对仙桃市张沟镇新西村陈江培老人保存的《义门陈氏江州老谱》鉴定后,仙桃文博专家姚高悟感叹不已。 81岁的陈江培老人,从老屋阁楼的一只木箱里,取出一个捆扎严实的包裹,一层层打开,露出一本黄褐色的线装老书。扉页楷书“义门陈氏江州老谱”字体古朴苍劲,纪年“明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清晰可见。族谱为黄绫质地,手工抄写...
昨日,东南快报记者从马尾区档案局获悉,该局帮助琅岐朱氏宗祠重新修裱百年族谱,在这本族谱中,工作人员发现里面详细记载了琅岐龙台地区的明清风貌。 昨日上午,东南快报记者在马尾区档案局办公室看到了这本修裱好的族谱。 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本族谱的修订最早能追溯至明代,其中一篇《龙台朱氏族谱序》是由明朝万历年间的翰林院检讨使冯瑶所著,距今已经四百多年。族谱中还有一篇清代同治年间所写的《龙台福地记》,文...
图为上杭客家族谱博物馆新馆 于11月6日开馆的福建省上杭客家族谱博物馆新馆,即将对观众全面开放。客家族谱博物馆是上杭县客家缘文化中心的核心建筑,总建筑面积35079平方米,项目总投资1.5亿元,于2011年动工新建。客家族谱博物馆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和服务等为一体,是客家人主要的家族史料收藏单位,是全国唯一的收藏客家族谱的专题博物馆。 上杭位于“客家母亲河”闽西汀江中下游,处于粤东北与闽西...
“我们这里有个200多年的族谱,现在没有条件保存,希望有人能帮帮我们。”近日,蓝田县葛牌镇石船沟村村民向本报反映,他们祖先自从200多年前从安徽宿松县迁移至此后,一直完整保存着24本族谱,由于缺乏保护古籍的知识和条件,很多族谱已经开始破损。 9月1日,记者一行驱车50多公里来到蓝田县葛牌镇石船沟村,这是一个坐落在秦岭深处的古村落,因其地理位置偏僻,保存着数十处完整的古民居,今年4月入选首批省级传...
三国名将关羽的祖父和父亲是谁?他的夫人姓什么?他到底有两个还是三个儿子?关平到底是他亲生的还是他的义子……长久以来,这些问题在史学界和民间都有存疑。日前,邓州市爆出发现《关氏家谱》的消息,9月3日,记者在邓州市档案馆见到了这部始修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尘封已久的《关氏家谱》,上述问题,几乎都有答案。但是,这些答案是否可信?由于尚无专家研究过邓州《关氏家谱》,目前仍无肯定答案。不过,记者采访...
10月16日,《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在武汉启动编纂。这是国内首部涵盖长江全流域19个省、市、自治区“非遗”项目的鸿篇巨著,全书共64卷、2000多万字,计划用两年编纂完成。 承办丛书编撰工作的湖北长江文化研究院院长刘锋介绍,《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至今为止最大一部关于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的文化大系。
“这是全国唯一一家以客家族谱为收藏内容的博物馆。成立21年来,已经有数以千计的海内外客家后生到这里查族谱寻根。”严雅英女士谈起融进自己半生心血的“客家族谱博物馆”,自豪的神情就犹如谈到子女一般。 走进这家位于闽西上杭县城中心孔庙旁的博物馆,阳光穿过古色古香的建筑屋顶,打在静谧的天井地板上。三三两两的游人正俯身认真看着玻璃柜中的谱牒复制品,不大的展厅,墙上布满展板,述说着客家民系源远流长的历...
汤文祥正在展示族谱,泛黄纸张无言讲述着一个姓氏的传承与传奇。 陈飞 摄 记者 胡媛媛 实习生 苏蔚 “我保存了一套多本几经修撰的汤氏族谱,最久远的那本距今已有百年历史!”本报发起的“寻找奇特姓氏”活动,让74岁的湖南广播电视大学退休工程师汤文祥忍不住晒起自己的宝贝。而在翻阅那些发黄纸页,触摸着一个家族的传承与传奇之余,汤文祥也热衷于钻研姓氏,上...
许多人都知道,在溧阳市埭头镇有一家“国字号”单位——中国族谱博物馆。但是大都不知道,这个博物馆的筹建人,竟是一位体内植入4根支架的老人。 老人名叫史火生,今年78岁,先后担任过小学校长、上黄镇党委书记、溧城区工委书记、溧阳市茅办副主任等,他的个性是“干啥都要干出个名堂来”,但不愿意宣传自己。 记者本月16日获得有关线索后,...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